书城文学国色重庆
941400000051

第51章 江山多娇(2)

他们或许都有自己幸福的生活,他们也都有对天伦之乐的向往,但为了追求希望,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英勇献身,奏出了一曲动人心魄的英魂之歌!

珍惜今天的生活吧那是在尊敬死难的革命者也是在尊敬自己。

珍惜自己的生命吧难道烈士们对生命的热爱和体现出的生命价值不深深震撼你我吗?……

红岩魂报告剧展演红岩联线供图

在展览馆,在白公馆,在渣滓洞,在红岩村,这样的观众留言,随处可见,随处可听。这就是红岩魂和红岩魂的力量……

红岩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灵魂的苍白与自私,不能再空虚下去了!人只有为超越金钱之外的理想而奋斗才会充实起来。

我们这一代的迷茫,就在于平时空谈人生、理想,却不知真正在追求什么。今天,我们看到了这里的一切,才真正感到,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信仰,永远也找不到真正的生存价值。

怀着一种沉重仰慕的心情,走进烈士被害的地方,我有一种悲壮感。享受烈士们用鲜血和泪水创造出的幸福生活,我觉得有愧……

人总要有点精神的,革命烈士凭着一种信念为革命而死,换来了新中国。一个民族的振兴同样需要一种精神。

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英雄的革命精神永存。让我们活着的人,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而不懈奋斗吧!

你听,你看一红岩精神难道不比浩浩荡荡的长安轿车、嘉陵摩托和涪陵榨菜更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和生命吗?

这就是红岩带给当代中国的财富与力童。

重庆人民推荐厉华同志并最终获得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笔者在北京工作,作为国家的政治与文化中心,首都的任何一种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都反映了一个民族与时代的印记。北京的文化和政治现象,通常都很敏感,你轻轻地拨动一下,可能某一根神经就会让这个国家和时代发生巨人的回响。但北京的政治和文化又太宏大了,你无论怎么挥动大鼓棒,也可能泛不起半点儿涟漪……这就是北京。

重庆人在近10年中有两次让北京这个地方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回声,这两次都是因红岩而引发的。第一次是1996年的红岩魂一一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览。这次展览据说完全是厉华他们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的同志们想入非非做出来的,而它却掀起了后来轰动全国甚至让外国人都吃惊的红岩革命潮。

展览是8月20日开始的,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老实说,在北京的文化活动中,尤其是展览一类的文化活动,红岩魂的这个时间与地址,都不怎么好。大热天的,又是北京人通常不太会去的博物馆。可红岩魂出现后,完全改变了北京人以往的4惯。每天,浩浩荡荡的群众和学生自发地涌进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其情景叫人有些不可思议。

经济日报用了红岩魂浩气震京城的标题来报道其盛况:在名目繁多的各类展览竞相登场而观众寥寥无几的今天,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里,一个来自重庆的全国巡展却震动了京城。近日来,四面八方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匆匆赶来,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离去。8月25日这天,参观人数达到髙峰,有一万多人。近300页的留言簿写得满满当当……

真正的参观高峰是在后来。

光明日报记者在9月5口发表题为抹不去的红岩魂的文章说红岩魂出人意料地吸引了数不尽的观众,掀起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9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数以0计的参观者正随着长长的人流涌进红岩魂的展厅。据了解,截止到目前,观众累计已达十一二万人,平均每天都有数千人。来参观的人大多是自发的,他们中间更多的是家长带着孩子。有的是第一次来,有的是第二次,有的甚至已经是第三次了……

谁也不会想到,一一个革命传统教育的展览能吸引如此多的自发观众。所以这事越传越热乎,北京城里的人都在说重庆的红岩展览好看、震撼人,于是单位就出面组织职工干部们看了,这一传十、十传百地整个京城都热闹起来了,大有谁不去看重庆红岩展览就很以为耻的那么一种态势。好家伙,轮到我们单位去看时,天安门东侧的人群真是如潮水一般,半个天安门广场快被占据了似的,而且规定时间,不能长久地待在里面不走,那样其他单位就进不来了工作人员—再在旁边喊着话。

红岩魂火遍了京城。后来这个原本展览10天的活动据说又延长了半个月,仍然让不少人感到遗憾没有多看几遍。

中国的事情就这样:北京一热乎,全国就跟着热起来了。于是,厉华他们的红岩魂就迅速在全国铺开,据说各省市之间抢得不行,厉华和重庆一时成为香饽饽。

时隔不到4年的2000年6月,这厉华也实在太心急地又一次重返北京城。这回他拿出的还是红岩魂,只是形式上由图片实物展览,变成了舞台形式的报告剧红岩魂。哎哟,好你个厉华,好你个重庆人!

一台由厉华他们红岩纪念馆工作人员自编自演的剧目,又一次把北京闹了个翻天覆地!

红岩魂演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而且场场让观众泪流满面,掌声雷动。这实在是了不得的事情!在京城,在当下浮躁的时代,一场既非经典剧目,又非专业演员的艺术舞台剧,能在京城获得如此大的反响,确实太了不得了。经典剧目不是没上演过,名演员的强大阵容的戏也几乎天天在演,可有多少人去看嘛!没有。

红岩魂让北京人再一次疯狂一那是对革命先烈和红岩精神所产生的崇拜,是人们对今天自身和社会所出现的诸多迷茫与不解的反思及从对比中爆发出的一种精神需要,或者说红岩革命先烈们的壮举和牺牲精神,激荡与冲击了时下人的心灵深处。

新华社记者为此次红岩魂进京演出获得的巨大成功而写的一篇题为薪火相承光耀千古的启示录上这样说:

台上,一位位革命志士拖着沉重的脚镣慷慨赴死;台下,一双双泪眼激起一片感情的波涛。由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推出的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从6月7曰首场演出至今,已在京城连续上演40多场,场场座无虚席,在首都各界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步出剧场,透过一片赞扬声,人们不禁要问:一场普通的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展演,何以得到群众这么高的评价?

文章分别用了泪眼涟涟和中途无一人退场昭示:老百姓渴求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走进生活,贴近群众,形象报告成功表明:当代思想政治工作天地广阔、经久不息的掌声凝聚~个最强音:时代呼唤三个代表的生动教材3个标题,阐述了厉华他们新一轮红岩魂报告剧展演的成功。

重庆市委、市政府为表彰厉华他们纪念馆同志的杰出贡献,特意为纪念馆记集体一等功。这在直辖市历史上也是首例。

红岩魂报告剧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其实不是偶然。首先当然来自直辖市领导始终把红岩精神作为强市、立市之本,大手笔整合红色资源的正确决策,其次关键是厉华他们自身工作的创新和努力。

与其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样,红岩管理区域也曾走过不同寻常的道路。歌乐山虽不大,但绵绵几十里绿荫山区,在重庆可是个宝地,尤其是直辖市成立后,城市建设的开发,使得像歌乐山这样的宝地不断升值。因此如何保护好这块教育基地,成了厉华他们这些年经常要去搏杀的无硝烟战斗。渝怀铁路建设是直辖市成立后一项影响国家中西部战略和重庆直辖市与外界连接的重点工程,可原计划的线路正好越过歌乐山的红岩区,铁路要从白公馆、渣滓洞上面穿过。听到此事后,厉华他们差点急出毛病来。这绝对不行!火车飞越红岩头顶,对整个基地的保护将是毁灭性的灾难,绝对不能让这样的方案通过!厉华简直是拼了命一样去找有关部门陈述、恳求,并且找一个个领导说明,甚至不惜采用上访、静坐的办法……最终还是感动了上帝。现在的渝怀铁路线绕过红岩而走,虽然政府多花了一个多亿的工程建设费,但红岩被完好保护了。

红岩区域有3000多亩绿水青山、宜建别墅等豪宅的宝地,许多单位一直在打这块地的算盘,但几年来从没一个房地产商说动过厉华。有人曾用领导来压厉华他们,结果是厉华他们用文物法和个人对红岩烈上的感情给顶了回去。

我红岩现在很富有,有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产权,有每年1000多万元的财政之外的收人,有一支非常专业且对红岩充满感情的专业队伍。厉华开口闭嘴都是我红岩,看得出,这位曾经是军人出身的红岩人,在他生命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滋长着红岩基因。他的这个红岩基因,也在影响着所有红岩人,所有重庆人……

我知道,红岩不只是厉华一个人的,他仅仅是众多红岩精神的传播者之一。其实,重庆历届领导和所有重庆人都是红岩精神的传播者,而在这众多的红岩精神传播者中,有一个人我无法忘却一

他叫张鲁,一位英俊的电视文学艺术工作者,重庆人颇能引以为自豪的人

物。认识张鲁是前几个月的事,但知道张鲁却有很多年了。那是我在写落泪是金的时候,这部第一次揭示当代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后,引起各界强烈反响。期间,笔者经常应邀在电视上做节目。有一天在电视台看到了张鲁事迹的电视片,当即有一种非常感动和遗憾并存的东西烙在我心上一感动的是张鲁不屈的精神,遗憾的是没有能采访到张鲁这位在担架上施爱播恩的红岩人。

小说红岩中的英雄许云峰、**式的人物,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我们都是属于在红岩精神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和新中国的后生。因此当时看了张鲁的事迹报道后,一下联想到红岩和红岩里的英雄。张鲁无疑是新时代的红岩人。

2007年2月8日下午,我终于在重庆的一个闹市区的宿舍楼里见到了坐在轮椅上的张鲁一还是那么英俊,还是那么乐观的张鲁。

无法想象一位如此英勇、如此豪情满怀的铁骨铮铮的汉子竟然在轮椅上度过了整整20年!一1987年3月11日,是张鲁不幸遇车祸致残的日子。这一天、这一年的张鲁才34岁。清晨,意气风发的张鲁正像往常一样,沿着公路在晨跑,突然被身后的一辆急驰而过的小长安车,拦腰猛地撞倒在路边,导致他下肢全瘫,从此失去了一个男人可以站着挥洒豪情的全部体能和全部生活……

之后的7年,张鲁没有出过一次门,像一具只知呼吸不知生命的活僵尸一那种孤独与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牛.不如死的滋味,让张鲁全都饱尝了。

有一天,同事们来看他,说张鲁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样你张鲁就不是个男人了!巳经绝望的张鲁,一听这话,顿时像断了肢的雄狮一样号哭起来我本来就早已不是个男人了!我不如死了算了!呜……那断肠的哭声能让长江和嘉陵江倒流,能让大巴山和巫山顷塌。

哭过之后,张鲁笑了,说:那我就听你们的,出去看看我还能干什么。

同事告诉他:你是咱们重庆电视台的名编,有的是你可以干的事。

1994年的一天,张兽第一次在致残后走出了家门一家门外的世界比他过去所看到的天要蓝得多、景也美得多。张鲁选择的第一件事是到距主城区百里外的江津山村看看孩子们一要强的他不习惯别人用滑竿抬着他走看着人家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抬着自己,从此我内心发誓:什么时候都可以不管天不管地,

可我张鲁必须禁得起考验,要在意志上站立起来做人,做一个对得起同事们,对得起重庆百姓的人。张鲁这样告诉我。

20年来,我虽然天天坐在轮椅或坐在别人抬着的担架上,但我想自己仍然是个在信仰和行为上都站着做事的人,是个能为直辖市建设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的人。张鲁用这样朴索的语言评说着他诗化的人生。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重庆是一座站着的城市,而在他看来其他的城市都是跳着的。

重庆当然是座站着的城市。而重庆像张鲁这样的人一定是顶天立地站着的人,如红岩巍峨挺立地站在历史和现实的经纬上坚强豪迈行走着的人。

十几年来,张鲁一直是位倚仗担架而站着的人。他用自己的全部爱和智慧,完成了一部部经典式的电视艺术作品,传播着这个时代里的文明与进步,他的50多集电视片跨世纪希望,寄托的是重庆山村教育的希望;他的纪录片母亲则是对故乡重庆的一片深情……他用电视的手段传播着自己的爱,点燃着所有重庆人对未来全部的希望。张鲁在轮椅和担架上实现着人生的辉煌,大山深处的无数山村孩子因他而获得重新匕学的机会,一个个红小雨和陈小梅在他的心雨下茁壮成长着……

重庆是个大城市、大农村,重视城乡的统筹协调进步,是每一个重庆人都应当尽力去做的大事。我是一个残疾人,但这并不影响我力所能及地为这件事尽一份力量的心愿。近几年的张鲁,心中一直想的是大直辖市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他在武隆运用电视影像教学片给当地的农民传播科学种田的知识,该县由此广泛开设的农民培训资源站就是他一手策划和经营搞起来的,如今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个平台。

已经走了19个国家贫困县的张鲁欣喜地告诉我:现在我到下面去,看到山区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孩子们穿的衣服都是鲜艳的新衣服,家长们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望子成龙。千万别小看了农民们的这句话。他们有了望子成龙的意识,农村下一代就有了希望。农民们自己有这种意识,是自觉的,远比政府下力气动员孩子念书重要得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农民们个个望子成龙,就会自觉自愿去做好计划生育,就会把地种好,就会争取丰收,就会把收入提髙,然后送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做有出息的人。如此长期下去,重庆的大农村还愁没有前途?

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能对今天的直辖市有如此的希望和信心,难道不是对那些能够站立着生活的人的一种激励和鼓舞吗?难道不是红岩精神在今天的一种延伸吗?

2004年7月,张鲁作为重庆的代表,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他是8个发言代表中的最后一位发言者。张鲁上台发言讲的都是他经历的一个个山村小故事,却让全场艺术家们感动得流泪……会后,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专门找到张鲁住的房间,激动地告诉张鲁:我是在会务处查到你房间的,我要专门为你演奏一段曲子。

小板凳上,艺术大师深情地为张鲁演奏了一曲川江。两位艺术家如痴如醉……张鲁,我要到你们重庆去,我去不是为了演奏,是想用我的实际行动为川江,为重庆,为所有像你一样的新一代红岩人高歌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