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统特务实录
965600000032

第32章 中统头子徐恩曾之二3

2.打造中统帝国

中统,最初由陈立夫创办的党务调查科,慢慢过渡到徐恩曾时期的特工总部,再到1935年改名军事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直到1938年,中统才正式挂牌营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局。中统由创办到正式成立,整整走过了十年。在这十年里,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像他们的特务职能一样,组织本身就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虚虚实实”就是这个组织最大的特点。

“虚虚实实”的第一点,指的是中统有太多虚虚实实的部门。中统毕竟是特务组织,难道还能站在太阳底下给别人看吗?所以徐恩曾坚持了“虚虚实实”的原则。比如秘密联络点“正元实业社”,看店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点心铺子或者当铺之类的门面!而党务调查科和军事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与大本营第六部第四组等这些公开的机关,却都必须听从隐姓埋名的“特工总部”的指挥。这些看起来有头有脸的门面,其实只不过是“特工总部”的几张皮罢了,就像川剧变脸一样,用手一抹就是一张,谁也看不到“特工总部”的真实面目。

“虚虚实实”的第二点,就是指徐恩曾本人的称谓。早期,徐恩曾担任党务调查科科长的时候,本来大家都应该称呼他徐科长,可徐恩曾却觉得这个名头不够响亮,也不够文雅,于是建议特务们改口,称呼他为徐处长,随着这个称呼的盛行,党务调查科就变成了党务调查处。但是时间一长,徐恩曾就不满意自己的处长身份了,他总觉得处长听着不舒服,挺别扭,于是他又建议特务们称呼他徐先生,他觉得这个称呼比较文雅。特工总部成立后,他又要求大家称呼他徐主任,中统局正式成立后,他又建议大家改称他徐局长。从徐科长到徐局长,徐恩曾的名头、官衔越来越大。不过私底下,大家却喜欢称呼徐恩曾“徐老板”。为啥叫他“徐老板”?老板是干什么的?老板就是掌柜的,是对决策者的一种尊称,作为中统的决策者和实施者,称呼徐恩曾“徐老板”倒也一点不为过!

1938年之后,陈立夫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转移到了国民党的教育事业上,而所谓的中统局的正职局长朱家骅也只不过是个过渡人物,朱家骅对特务这行并不太懂(注意,徐恩曾起初只是中统局的副局长)。朱家骅离任后,徐恩曾才荣升中统局的正局长,濮孟久担任中统局书记。不过濮孟久仅仅是党政班子的书记而已,权力并不在他的手中,所以徐恩曾与濮孟久的关系十分微妙。在特工总部,徐恩曾是主任,濮孟久是书记,徐恩曾管着濮孟久;而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濮孟久是处长,而徐恩曾只是秘书,濮孟久又管着徐恩曾。不管怎么说,中统这一块,真正的老板是徐恩曾,他是有一说一,一句顶万句。

在1937年到1938年期间,中统组织还有一个名字,叫“大本营第六部第四组”,这就是虚虚实实第一点中提到的多种名头中的一种。徐恩曾当时担任第四组的中将组长。第四组成立不久,中统局便正式挂牌成立,首任中统局局长为朱家骅(朱家骅,字骝先,浙江湖州人,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而且还是中德关系的奠基人。他曾经担任过教育、学术、政府、政党等多项重要职务,其中还包括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当过教授,后担任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朱家骅虽然是局长,但并没有实权,实权在副局长徐恩曾的手里。1943年到1944年间,中统局增加了顾建中和郭紫峻两位副局长。

1941年,在陈果夫的推荐下,徐恩曾还得到了国民党交通部政务次长的职位。后来徐恩曾野心膨胀,企图夺取经济部部长、交通部部长的职位,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到权力的竞争中,转移了大量精力,因此给中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于是他召回了顾建中,把中统局的日常工作交给了顾。1941年冬,顾建中被安排到局长室办公,代徐恩曾批阅日常文件。1943年徐恩曾与陈果夫商量后,向蒋介石推荐顾建中,经批准,顾建中成为中统局副局长。

1938年中统局经过一番辗转,终于迁至重庆的九道门兴华小学内,后来一直到1945年才迁回南京。这八年是徐恩曾掌管中统局的八年,他由此获得了“中统掌门人”的封号。

3.中统局的人员组成

中统局的前身是陈立夫创办的“党务调查科”,而党务调查科的主要成员是CC系成员。随着“党务调查科”的发展,徐恩曾等人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也录用了一些自己的人。但是作为一个部门,终归要维护蒋介石的统治,那么局内必然会有蒋介石的嫡系。因此中统局的主要头目由以下几种组成:

一、CC系成员

既然中统局的创建人是陈立夫,那么中统局的主要成员便来自与陈立夫相关的CC系。这些人中包括中统大魔头徐恩曾,陈立夫的留美同学叶秀峰,党务调查科的早期负责人张道藩、朱家骅等人,他们均是CC系成员。只不过后来朱家骅另起炉灶,脱离了CC系,当上了国民党的组织部部长。

二、共产党的叛徒

这些成员主要来自清党时期叛变的共产党员。由于这些人熟悉共产党的活动,所以被中统所利用,在中统中的主要工作就是破坏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其中有大叛徒何畏、红二十六军叛徒杜衡和陈建中。

三、大学生

重视教育和人才的陈立夫非常相信一句话:大学生是未来党国发展之栋梁。于是他亲自去国民党中央党校以及各个大学挑选优秀学生,并且把他们送进特务阵营,比如中统等特务机构中。这其中包括王思诚、张志鹏、向本善、张兆翔、牛传钦等人。

四、黑帮流氓

中统的特务活动一直离不开青帮、洪门等黑帮组织成员的参与,其中一些黑帮头目在中统的拉拢下进入了中统局,有的还在中统局谋得了一官半职。比较出名的人物有陈庆斋、庆深庵等。

五、特务培训班培养出来的特务

国民党的特务培训班,是锻炼、培养高级特务的重要机构。通过特务培训班走上中统领导岗位的特务也很多。

六、私人介绍的

私人介绍,也就是走后门进入中统的,这一类成员也不算少,大多是与中统特务沾亲带故,从而走进特务阵营的。比如童世纲、胡祥林、邓纫等等,均是上级或者中统局内部高参推荐来的。

4.中统局的组织结构

中统局成立之后,由于特务活动的需要,中统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1942年,中统局的组织机构便已扩大为三组、三处、五室和四会。中统特务由最初的200人增加至700人之多,分工也更为细密。

第一组辖管原特工总部的第一科、第二科和译电室。第一组的组长最初是中统红人、深得徐恩曾赏识的大特务梁辅承,后来是中统时期著名的大特务张国栋,第一组还有向本善、陈积中、陈文昭等著名的大特务。

梁辅承深得徐恩曾赏识,但由于他既非出身“调查科”,也非“CC”系成员,是半路出家到中统局的,所以被中统的老特务们视为外人。不过梁辅承却处处以徐恩曾的亲信自居,因此与中统老特务们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被老特务们排挤出去,由张国栋接替了他的位置。

张国栋后来改名为张文,是广西人,日本留学生。此人个子矮小,看上去很像日本人,据说他的老婆也很像日本人,而且他们崇尚日本文化,夫妇俩谈话都用日语。张国栋对徐恩曾极为忠实,在梁辅承之后,颇得徐恩曾赏识。

向本善是安徽人,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是老牌的CC系成员。此人深藏不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来在第一组中的地位仅次于张国栋。

第二组所辖单位为原特工总部第三、第四、第五等科和密电研究室。第二组组长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四川江津人王思诚,王思诚与中统局的老干事濮孟九,都是最早进入中统的老牌特务。

在中统局的历史上,第二组曾经“功勋卓著”。

原特工总部第三科主管研究共产党的理论和策略,并针对共产党的策略进行分析总结,编辑成专报供国民党内部参考。第三科的科长最初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先大启,后来中统局干事刘光煜和王惟理都担任过三科科长。

在国民党内部,曾经非常著名的以汇总共党情报为主的《党务调查周报》,就是由中统二组三科的特务陈文昭负责编辑的。“精神”类丛书《奋斗丛书》是由王惟理与李素心负责编辑。最为重要的国民党内部资料,直接抄送报给蒋介石的《政治通报》和《调查专报》,也是由中统二组三科的大特务刘光煜负责编辑的。

第四科主管筹划针对共产党的调查破坏计划,并编辑《每日党派情报》给国民党高层以做参考,该科科长是黄九诚。这个科室的具体工作是指导东北、华北、华南、西南、西北以及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工人运动等特务活动,并且派遣专门特务对共产党的陕甘宁边区进行破坏和渗透。

第五科负责侦察共产党的各项行动,并根据国民党内部指令对共产党的活动进行干预和破坏。

密电研究室任务最为艰巨,负责侦听和研译共产党的密电。第五科科长最初是陈庆斋,后来胡大海接替陈庆斋担任科长。

第三组辖原特工总部第六、第七、第八等科,其中第六科负责“党员调查网”的筹建与管理;第七科负责党政经济调查;第八科则负责“民意调查”。

第三组负责编印《每日敌伪情报》、《每日党派情报》、《每日党政情报》,每日分别派送国民党中央秘书处、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的头目,比如陈立夫、陈果夫、陈布雷、朱家骅、吴铁城、何应钦等作为参考,并抄送相关某党政机关。如遇重大情报,还可直接上报蒋介石,供其核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