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统特务实录
965600000033

第33章 中统头子徐恩曾之二4

第三组组长是中统的“少壮派”分子之一高春。高春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后留学意大利,接受过法西斯特务培训。高春之后,由国民党中央党校毕业生谢永存接任第三组组长。谢永存负责特务训练、外围组织工作和经济调查,权力极大。后来,第三组的经济科扩充为特种经济调查处,首任处长是陈立夫的亲信陈介生,第二任处长是留学英国的李超英。

中统局的三处为:交通管理处、统计处、特种经济调查处。

交通管理处管辖电讯、运输、总务三个科和电讯总台。该处原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经费由秘书处直接拨款,直到抗战时期,才交由中统局管理。该处处长一直由徐恩曾兼任,全处大约有360人。其中电讯科科长是徐恩曾的老同学、电讯专家范本中和徐恩曾的亲信吴世昌。该处在重庆本地设有总台,在全国其他地区设有大大小小120个电台。该处的运输科其实就是该处下属的物流公司,后来被徐恩曾据为己有,主要用来运输走私物资。

统计处主要负责中央党部各部处和中统局的各项统计,此处成立已久,处长是郑尧泮,后来此人开办统计人员训练班,主要任务是扩大档案工作,与特种经济调查处相呼应,调查研究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主要人物,并将其重要人物的资料制成类似今天“三国杀”之类的名片,供国民党高参参考。国民党内部的重要反共资料,比如《中共组织系统图》、《中共党员发展统计》和《中共活动大事年表》,都出自该处之手。

特种经济调查处成立于1940年,前身是中统局第三组的经济科,该处成立后,首任处长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前工作干部训练团团长陈介生。该处的全部经费由国民政府财政部、交通部和经济部负担,不依靠中统局,因此该处人事安排完全由陈介生提出名单,再由中统局加以委任。该处的表面任务是获取沦陷区的经济情报,实际是获取敌后解放区和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区的活动情报,这些情报经中统局加盖信印后分别送交财政部、交通部和经济部。由于经济独立,加之有CC系代表人物朱家骅撑腰,所以处长陈介生不受徐恩曾管制,故陈介生与徐恩曾素有恩怨。1941年,徐借口陈不服从命令,将其扣押,随后,徐恩曾与朱家骅协商后,委任李超英继任处长。

中统局的五室,分别是秘书室、人事室、机要室、会计室、专员室。

秘书室主要负责整理中统局内的各种档案文件,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人事室归局长室所管辖,主要责任是中统局内的人事任免权。人事室后改名人事处,孙翼谋、章祖模、杨为等人先后担任该处处长。

专员室由徐恩曾一手掌管。这个专员室里的专员“虚虚实实”,不仅人员流动、变化大,而且专员室内的“专员”职位弹性大,人数也没有特定限制,不过通常都在30人左右。另设次专员室,次专员室就是“超级特务”的集中营。

机要室主要负责中统内各机要文件的整理和归纳,李宏基、袁木芬先后担任该办公室主任。

会计室,主任李光灼,下设出纳、审核职位等。会计室后升级为会计处,负责经营联益储蓄银行、湖南沅陵金矿和联益农场等。

此外,中统还有四个委员会,即训练委员会,主要负责加强中统人员的政治训练和技术训练;纪律审查委员会;海外工作委员会和党网建立与运用委员会。

后来,中统局还成立了一个所谓的“重庆实验区”,该“区”设在重庆市神仙洞的“德园”里。这个实验区,其实是徐恩曾在重庆搞的一块“试验田”,主要目的是“示范”。在这个试验区内,徐恩曾采取了大量新颖的特务方式,用来对抗日战线上的共产党,不断进行情报搜集和破坏等活动,并将这些新颖的特务方式作为“新式武器”加以推广。“重庆试验区”的区长先后由青帮头子陈庆斋、陈建中、周光亚等人担任,本部还下设总务、组训、情报和行动四个科,领导城区、沙磁、新市区、江北、南岸、巴县、北碚、南泉等八个分区以及青木关工作站。实验区根据徐恩曾的指示,一直对中共办事处、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办事处进行秘密监视,每天向徐恩曾汇报。

除上述组织机构外,徐恩曾还亲自主持一个名叫“生庐”的机构。“生庐”由少数曾任国民党省党部委员的中统高级特务组成,专门负责秘密阴谋破坏和特务技术研究。

中统局本部内,还有“积极检查队”、“粮食调查队”等小组织,这些小组织的人数均在100人以上。

中统局成立之后,比原来的“调查科”和“特工总部”有了实质性的扩展,起初那个唯唯诺诺的徐科长也堂堂正正地当上了“局长”。

中统局的人员众多,细胞不断分裂繁殖,最终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有秩序的特务情报组织。中统局人事科科长孙翼谋曾这样说:“1941年的时候,中统局大概有13000名正式的调查人员。”拥有这么多成员,恐怕是陈立夫和徐恩曾最初都未曾想到的。后期的中统局,与起初只有几十人的党务调查科不能同日而语。据统计:当时中统局的本部有488人,实验区有137人,各省市有9655人,各部单位有2000人,民众团体有300人,外围骨干有690人,共计13270人。直到1945年叶秀峰取代徐恩曾,中统局的在编特务也有13270余名。

5.中统局的人事制度

为了组建一个庞大的中统局,徐恩曾实施了以下五种“招聘”制度。

第一种,开办训练班,如綦江训练班、米亭子情报人员训练班、荫庐电讯训练班、译电人员训练班、统计工作人员训练班等,通过这样的培训班,从国民党内部吸收骨干加入中统局。

第二种,公开招收,如外层粮食调查队的人员,就是借用粮食部的名义公开招考的,在该队的工作结束后,从其中挑选一部分,调入中统局工作。

第三种,国民党内部特务,在受到军统排挤后,到中统局任职。

第四种,原中统外围分子,提升为“调工”,吸收到中统局本部担任特务。

第五种,由中统其他部门官员或者中统特务私人介绍加入中统局。

数以万计的特务进入中统局之后,根据各自的特点又划分为五大类,这五大类包括调工、党员调查网、通讯员、外围分子和特情。

一、调工

所谓“调工”,就是调查工作人员,也就是“特工总部”时期的特工。凡是在“调工”人员登记表上登记并填报誓词,并交纳4张2寸免冠照片、写过自我介绍的,均可以称之为“调工”。可以说,“调工”是有名有姓有“身份”的工作人员。当然调工也分三类:专任专职、兼职、义务,这种划分方式基本按照现行的企事业公司的用人制度进行划分。

专任调工指现任的职业特务,这种特务也就是所谓的全职特务,所有的薪水由中统局支付。

兼任调工,后来大多转任财政、司法、党务和行政人员,这些人从事的特务活动与专任调工而言相对较少,属于兼差。他们除了一份兼职薪水和车马费、劳务补贴等,还有另外一份主业。

义务调工,这种是纯粹义务贡献型的特务,而且不收分文薪水。此类调工多数抱有个人目的,从而倚靠中统局,比如靠出卖情报赚钱或者利用特务掩护从事一些非法勾当。

以上三种“调工”均要在“调工人员登记表”上填写个人简历和誓词,以作备案,凡是日后做了违反规定或者誓词的事情,均会遭到严厉惩罚。

二、党员调查网

党员调查网是由暗藏在国民党党政机关的中统特务组成的,中统局对这些“渗透细胞”非常重视,由徐恩曾直接调配。党员调查网一般分布在各省机关以及党政单位中,由所在地的“特务室”掌控、调用。党员调查网的发展方式类似于现在的“传销”,比如发展一个人,可以得到相应的人头费。后来,党员调查网越来越大,据相关资料统计,有10万人之巨,俨然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徐恩曾野心十足,为了在各地发展“渗透细胞”,规定各省“特务室”每年至少发展500个“细胞”,以扩大党员调查网。

三、通讯员

通讯员分学生通讯员和特约通讯员两种。学生通讯员通常指的是在校学生,此类通讯员由中统局第二组第四科主管,每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暑期讲习会”,对这一类学生通讯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特约通讯员则是最普通的基层通讯人员,这一类通讯员一般由省室第三科领导,人员广泛、数量极大,在全国有10万余人。

四、外围分子

外围分子指中统局的外围组织人员,比如有“三民主义革命青年社”和“学生生活社”等,参加这些组织的人员统称为外围分子。

五、特情

所谓特情,是“特殊情报工作人员”的简称。这一类人通常暗藏在革命团体以及进步团体中,是特务中最机密的一类,一般由徐恩曾等人直接调配。这一类分子通常采用“隐身术”,打扮成“进步人士”,混入进步团体。比较出名的代表人物有后来担任中统特务处副处长的黄九成、王惟礼等。特情的工作方法,一般分为“打入”和“拉出”两种。所谓“打入”,就是潜伏在进步组织里面,破坏进步组织;所谓“拉出”,就是对某革命团体或者进步团体中的人员进行有目的的绑架、暗杀以及策反等工作,将其成员拉至中统特务阵营。

中统组织的人事管理制度与众不同,作为一个特务机关,首先,它依照的是军事编制,徐恩曾是中将组长,而其下属也是校、尉等军衔。但搬到重庆之后,中统局既不属于文机关,也不属于武机关,属于国民党的党务机关。但中统的工作人员却享受不到党务机关的待遇,每人每月仅有110元钱的生活费。蒋介石拨发的机密费,主要用于搞破坏活动;中央秘书处拨发的经费,主要用于支付中统特务的薪水;财政部、交通部、经济部等拨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组织专项活动。中统局人员众多,又没有多少实业支撑,主要经济来源是政府拨款,所以中统局人员收入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