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有人缘的孩子才会有竞争力
9713400000002

第2章 交际能力攸关孩子一生

我们见过了太多的所谓“才子”。他们从小学习很好,考试分数很高,一路顺风地进入名牌大学,赢得了不少人的艳羡!可是,等到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才子”便变成了人见人愁的“愁子”了。这类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智商高、情商低,而情商低又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的笨拙上。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一个人的成败、得失、爱恨、悲欢,都和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有莫大的关系。人缘好的人,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中,别人都愿意帮助他:他过河时有人搭桥,落水时有人伸手;欢乐时有人祝贺,悲伤时有人安慰……这样的人,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额的无形资产。作为父母,你一定非常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这笔资产。

好人缘者易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与成功有关的“好东西”,大都是给人缘好的人所准备的。“好人缘”者总是诸事顺利,四通八达。对于他们而言,没有趟不过的河,也没有翻不过的山:领导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找领导的领导,亲戚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找亲戚的亲戚,朋友帮不上忙,可以找朋友的朋友。再不成,找朋友的领导的亲戚的邻居,也要达到终极的目标。他们的人缘,像一条巨大的章鱼那深不可测的触须,幽幽地发出了它示好的信号,从容穿过那些七折八转的甬道,猎取到自己的猎物。

霍华德·加德纳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的教授,他是一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1983年,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至少有8项智能:语文、数理逻辑、空间、音乐、肢体动作、人际、内省、自然观察。此理论被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其中,加德纳提出的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人际智能强的人通常比较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运动或游戏,例如篮球、桥牌,而较不喜欢个人性质的运动及游戏,例如慢跑、玩电动玩具。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他们比较愿意找别人帮忙,喜欢教别人如何做某件事。他们在人群中感觉很舒服自在,通常是团体中的领导者,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政治、心理辅导、公关、推销及行政等需要组织、联系、协调、领导、聚会等的工作。

加德纳提出的8项智能,并非枯坐书斋、闷思苦想、闭门造车的产物,每一项都有扎实的科学调查来支持。他曾经追踪研究了很多孩子,发现那些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以后却反而不是最有成就的人。那些在社会上取得了莫大成就的人,学生时的成绩普遍是中上游。一开始,加德纳觉得很费解,为什么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反而不是最有成就的呢?

经过反复的调查,他才搞明白了其中的蹊跷。原来,那些成绩排名前列的孩子学习虽然很好,但因为他们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书本上,结果变成了性格有些孤僻甚至怪异的“书呆子”,不善和人相处。当这样的人踏人社会后,因为不善和别人合作,无法融入团队,往往容易成为集体中被孤立、被排挤的对象,得不到很多的支持与援助。而那些排名中上游的孩子,成绩虽然不是最好,但他们大多性格开朗、活泼,豁达大度,喜欢与别人合作,很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可以轻而易举地融入集体当中,可以借助集体的合力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事半功倍。

老张夫妇俩都没念过多少书,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也没“混”出个名堂。老张干的是钳工,爱人原先是纺织厂的女工,后来下岗再就业,成了公交车的售票员。俩人吃够了没知识的苦,决心不能让儿子小张“再走自己的老路”。于是,他们拼命供小张读书。经过一家三口多年的努力,小张终于考进了一所很有名的大学。

儿子上了名牌大学,父母的心愿终于变成了现实。老张夫妇还没为此高兴几天,就接到了小张的坏消息:和同学吵架了。原来,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张,无论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包办。父母处处让着他、护着他,他只需要一心一意读书就行了。他每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花在学习上了,和别人没有什么交往。在大学里,环境变了,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小张一下子感到非常不适应,不懂得如何和他人相处。大学住的是集体宿舍,同学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小张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派头,在学校里却吃不开。

结果,不到一个学期,小张就把宿舍里的其他7位同学都给得罪了。同学们都有意疏远他,以规避彼此产生矛盾。由于没有朋友,小张形单影只,只会给家里打电话,向妈妈诉苦……

其实,对于那些能够恰当地与别人交往的孩子来说,同学之间都是一些很容易处理的小事。相互协商一下,彼此退让一下,也就解决了。可是对这个小张来说,因为父母从小几乎就没有引导他去掌握这些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常识,这些最基本的社会能力,他一点都不懂。

从小张身上,我们依稀看到一个高分低能的才子正在演变成“愁子”。

难怪,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这样说:“与得到其他本领相比,他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而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则说得直截了当:“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

此外,善于与别人交流、交往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感情的交流,更多的快乐。心理学家发现,善于交往的孩子容易形成快乐健康的性格。如果孩子总是被抛弃、被拒绝于集体之外,就会产生孤独感,感情会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心灵,感到寂寞、空虚和无聊,始终处于孤独、封闭、退缩的状态,如同置身于一个“孤岛”之上。这种状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总之,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幸福与否,与人缘的好坏有着莫大的关系。好人缘要从小抓起。一个人缘好的孩子,必定人格健全、性格和善、口才优秀——这些素质父母若不从小有心培养,等孩子长大了就难以再找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交流对象,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主动与孩子交流,及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并协助、引导孩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这些都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自基辛格的启示

亨利·基辛格是一个长袖善舞的外交家,他从1973年至1977年任美国国务卿。半个世纪冷战中最为动荡的岁月,为这位国际政治大师提供了气势恢宏的时代背景,他非常成功地向世界证明,国际外交确实是一门需要最高智商的艺术。

基辛格在敌人、对手和朋友中穿梭、谈判、握手,以精确的计算和惊人的顽强意志向目标推进。大多数时候,他都取得了成功。有评论说,基辛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抢尽了两位总统风头的白宫幕僚。1971年7月,基辛格主导了著名的“乒乓外交”,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特使访华,为中美外交恢复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基辛格退休之后,并没有待在家里享清福。他广泛游走于非洲、拉美、亚洲的各个角落,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要用我的交往能力,在世界各国人民之间传递友爱和快乐。”由于他对世界和平事业的突出贡献,在1973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又于1977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基辛格始终认为,通过自己积极的穿梭交往,可以为许多孤独的人带来快乐,而自己也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喜悦。毫无疑问,基辛格具有超级交际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无敌人缘。不过,这些交际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

小时候的基辛格,并不擅长与别人相处。他有点内向,只热衷于指挥自己的锡兵们打仗。基辛格的母亲觉得奇怪,就指着窗外一群闹腾的小伙伴,问他:“孩子,你为什么总是一个人玩呢?”

小基辛格头也没抬,摆弄着地上的锡兵说:“可是,我觉得一个人玩很有意思啊!”母亲想了想,默默地走出了房间,留下小基辛格一个人在玩。

过了一会,母亲带了五六个孩子回来,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有汽车、马车、大炮,还有舰船……几个孩子把这些玩具摆开,分成两派,玩起了作战游戏。

小基辛格看到了,觉得很有意思,母亲就对那些孩子说:“为什么不让小基辛格一起参加呢?”

伙伴们毫不犹豫地说:“来吧,欢迎加入!”

小基辛格看到小伙伴们热火朝天的“战斗”,本来就心里痒痒,见他们邀请,就拿着自己的锡兵兴致勃勃地加入阵营。在与伙伴们的游戏中,小基辛格领会到了他从来没有过的欢乐。

后来,基辛格长大了,先是成为一名国际关系专家,继之又成为美国的国务卿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始终都认为,童年的这次经历对他的改变非常大。正是那次经历,使他体验到了与别人相处时的快乐;而长大以后,他也愿意通过自己积极的努力把更多的快乐带给别人!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凡有大成就者都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比如如何去感受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与合作等,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作为孩子来说,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以下表现:能够安静地听别人讲话,理解、安慰和关心别人,喜欢和小伙伴玩耍等。这些能力需要家长耐心培养。家长不能错误地认为孩子天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其实,每个孩子都具有可塑性,如果家长不对孩子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孩子难免会发展成独来独往、唯我独尊的人,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就会扭曲,并影响其他方面的成长。

你的孩子交际能力如何

如果我们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你就会发现孩子将在许多方面受益:

——他将成为一个自信、乐观、豁达的人;

——他将成为一个心胸宽广、宽容大度、心理健康的人;

——他将懂得如何爱别人,也懂得如何得到别人的爱,将拥有许多真挚的朋友,也将会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他将具备很强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甚至具有领袖气质,这些能力将会使他的事业如虎添翼。

如何评价自己孩子的交际能力呢?很多家长喜欢走两个极端:要么把自己的孩子夸得花朵一样,要么把自己的孩子贬得牛屎一般。以下是客观评估孩子交际能力的四个标准——

2~3岁

(1)会说“谢谢”、“再见”、“晚安”等最基本的问候语。

(2)能和爸爸、妈妈等亲人表示亲近,对人有礼貌。

(3)至少拥有一个友谊已维持了3个月以上的朋友。

(4)能主动欢迎来访的小朋友,能微笑着和客人说话。

3~4岁

(1)至少拥有1个好朋友,而且友谊已保持了6个月以上。

(2)能够依据陌生人的年龄、衣着等特征准确称呼他们。

(3)尊敬父母及长辈,和别人说话语气温和。

(4)愿意把自己的食物或玩具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4~5岁

(1)能自然地和异性小朋友接触,愿意跟大人交朋友。

(2)当小朋友有困难时,能主动帮助;父母生病时能产生同情。

(3)做错事能主动认错道歉,开始知道有事与人商量。

(4)能替父母接听电话。

5~6岁

(1)至少有1个知心朋友,并能学习朋友的长处。

(2)能原谅别人对自己做的错事,会为别人高兴,也能分担别人的痛苦。

(3)对一些地位低下的人也能表示尊重。

(4)学会简单的“察言观色”,即理解别人通过表情、语调、手势、眼光等表达的意思。

交际能力要从小培养

据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许多成年人不善交往、拘谨的个性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时期。如果孩子的拘谨、不善交往在幼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可见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的一生当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许多家长都深谙其理,而且也会因为孩子不懂得谦让,不善于与同伴交往、合作而伤脑筋。那么,我们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善于交往的能力呢?

第一,要创造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在家庭中,家长应该创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所谓民主平等,意味着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要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往。家庭中有关孩子的一些问题,更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看看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地只是家长说了算。

第二,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家长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让孩子到外面去串门,找小伙伴玩耍,也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邀请小伙伴到家里来做客。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家长可提醒孩子请邻居家的孩子来一起玩。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家长要讲表示欢迎的话,消除他的恐惧心理,还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东西招待他,拿出好玩的东西给他玩。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小朋友们交往,得到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

第三,要主动教孩子交往的技能。为了帮助孩子成为受同伴欢迎的人,在社交中得对快乐,家长应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简单地说,这些技能包括:

——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父母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告诉孩子只有懂得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才肯把心爱的玩具给他玩。对孩子在活动中礼貌语言用得好的时候要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强化孩子的礼貌行为,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

——让孩子学会容忍与合作。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例如,几个孩子在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大家都说玩动物园的游戏,而自己的孩子却想玩过家家,此时,家长就要教孩子克制自己的愿望,和同伴们一起高高兴兴地玩动物园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交往顺利进行。

——学习遵守集体规则。孩子们在交往时,会自己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谁破坏了这些规则,谁就会受到集体的排斥。只有自觉遵守集体规则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也才会有更多的朋友和他一起玩。

——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如朋友摔倒了要将其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要帮着去寻找等。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此外,家长应注意,多表扬孩子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如合作与分享行为,还可充分利用看电视、看书以及与别人一起玩等机会,及时发现可供孩子模仿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与同伴积极交往。

如同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基辛格的母亲一样,家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社交愿望,教给他们社交技能,对孩子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

孩子为什么缺少朋友

对很多人来说,一生中最亲密、最长久的友情大都是在孩提时代建立起来的,因此家长应多提供机会让孩子们能经常在一起接触、交往,做孩子友谊的引路人。共同的爱好是友谊的基础,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某方面的专长,使孩子能利用这种专长充满自信地去结交朋友。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发现朋友身上的优点,取长补短,而对于朋友的弱点要引导孩子帮助他一起克服,从而建立纯真的友谊。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多少朋友,有很多原因,比如:

有的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我表现,爱捣乱、爱逞能,总想指挥别人,这样就会引起别的孩子对他产生厌恶,不爱跟他交朋友;

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于主动结识别人,因此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

有的孩子攻击性太强,老是欺侮别的孩子,这样当然不会交到朋友;

有的孩子独立意识过强,认为靠自己的个人力量足以处理好一切事务,不需他人的友谊和援助,这类孩子也很少交到朋友;

……

总之,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弄清楚孩子交不到朋友的原因。孩子为什么交不到朋友,是因为太胆小?太霸道?还是对人没礼貌?或者是在设法躲避?了解了孩子交不到朋友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孩子交到朋友。如果是因为孩子害羞、性格内向等原因造成的,那么家长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改变。比如创造机会让孩子与生人交往,让孩子试着接待客人,或是让孩子到附近的超市买点东西。要尽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这么做,这样,在逐渐的训练中,孩子才能学会与人交往,才能主动与人交往,也为以后获得友谊打下基础。

其次,要鼓励孩子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向别人学习。这对于那些喜欢动辄指责同伴而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要鼓励孩子包容别人,并且要引导孩子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较好地理解身边的人,避免用过于挑剔的眼光评价朋友,这样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同时他也能获得朋友。

再次,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心。爱是人的情感的表现,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爱心的人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要从小就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学会如何去爱。从爱自己、爱家庭、爱别人开始,通过具体的行动培养,使孩子逐步体验到人类最宝贵的情感——爱,进而学会如何爱。有了爱心的孩子就更容易赢得朋友的爱心和友谊。

除此之外,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获得友谊。除了具体的言传身教之外,大人还可以引导孩子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有关基本沟通技巧方面的图画、故事,或是鼓励他主动向别人请教问题,参与别人的聊天,等等。

帮助孩子找到朋友

孩子自出生后,就会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

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的生活。

孙云晓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中讲到,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比拥有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才会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关心和帮助他人,如何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如何向别人学习……这样孩子才能从中获得交往的快乐,也才能有健康的人格。

在这个合作的时代里,没有人能离开群体,能离开人际交往。孩子也是如此。没有朋友的孩子,其内心势必会产生对友谊的极其渴望,行为上的孤僻与内心中的渴望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孩子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

有个学生名叫王晓龙,学习成绩非常好,曾拿了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因而被保送到北大化学系。在他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

王晓龙从小就只知道学习,不会交往,没有朋友。到大学三年级后,他发现没有朋友很难生活。他就和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形影不离,两个男生天天黏在一块儿,别人觉得很奇怪,于是议论纷纷。出于某种压力,那个男生就不和他来往了。他很生气,要报复那个男生,于是弄来一种剧毒的化学物品——铊,投放到那个男生的牛奶杯中……

王晓龙是一个学习特别勤奋的孩子,为什么会犯下故意杀人罪呢?他的父母有没有问题呢?他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缺乏朋友的危险性,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心理上的障碍。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拓展人缘的几个误区

俗话说:千里难寻的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话是这么说,但朋友是否真的就是越多越好呢?

——非也。朋友很多,很容易变得光有数量没有质量。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没有几个相对稳定的好朋友,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问题。孩子和小伙伴的交往也需要一定的基础,例如彼此真诚对待、能和朋友分享、能愉快地玩在一起等。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维系友谊才是交际的关键。

有些家长很“精明”,经常会对孩子的交友质量进行把关。他们是怎样把关的呢?很简单,要求孩子只和比自己强的孩子交朋友,不和笨小孩、调皮小孩玩。然而,究竟什么样的小孩“强”呢?其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和强项。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个方面不如你的孩子,但别人的长处仍是值得去学习的。除了学习上“聪明”,对人有礼貌、能替别人着想等好的品质也应该学习。

有一些家长,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好面子,有时会担心孩子不会交往或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例如,有个妈妈虚荣心很重,每当她带着孩子见到熟人时,孩子还没有说话,妈妈就先开了口:“我们家孩子胆子比较小,内向,羞怯。”其实,妈妈就是担心孩子说话笨嘴笨舌,说得不得体而让她没面子。这样一来,孩子本来想要说的话也不敢讲出口了。还有些家长护犊心切,自己的孩子一旦与别的小孩有了纠纷,就立马上前代为解决。当家长代替孩子交际、交涉的时候,实际上导致孩子损失了提高自己交际水平的机会。

有些小孩大大咧咧的,待人接物粗鲁粗糙。而家长误以为这样的孩子“性格开朗”,将来好人缘不成问题。其实,一个不懂得彬彬有礼的人,是很难在交际中受到大家的尊重与拥护的。彬彬有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您的孩子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他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