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有人缘的孩子才会有竞争力
9713400000003

第3章 怎样让孩子乐于结交朋

结交朋友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申,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正常地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让幼儿学会交际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许多年轻的父母,他们最为苦恼的是孩子自己来到陌生的环境、接触或者见到生人感到恐惧。这些孩子交友有困难,如果能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帮助,就会改变这种状况。

那么,家长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交际能为呢?

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在交际能力这方面,西方素质教育的效果非常明显。因为,西方的教育人士强调培养孩子从小就具有“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谦让、互助、协作和共享的有益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它并不企图得到任何的报酬或奖赏,目的只是在于为他人或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一种高度社会化了的行为。我们的社会要发展和进步,就需要这些高度社会化了的人们来推动,成功的社会化可以使我们个人与我们所属的群体之间协调一致,遵守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恪守道德标准,承担公民义务,发挥社会积极性。反之,缺少“亲社会行为”的人难以自觉地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甚至会一味追求个人利益而违背道德、违反法律,出现反社会行为。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们对孩子都是百般呵护,生怕孩子吃亏,更别提去教育他们关心、帮助别人了,从而让孩子变得自私,无法面对以后的人际交往。这样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因此培养孩子从小就具有“亲社会行为”,对于孩子的一生是有很大帮助的。

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按照皮亚杰认知学派的观点,幼儿是不可能有一心为公的“亲社会行为”的。他们的认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情景一:在幼儿园里,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给班上一半的孩子一些食物和玩具,然后要他们把这些食物和玩具分给坐在自己旁边的小朋友。这时老师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把最好吃的食物、最好玩的玩具留给自己,而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不喜欢玩的给别的小朋友。尽管别的小朋友投以渴望的目光,他们也视而不见。

情景二:妈妈给了露露好多巧克力,露露非常高兴。这时,邻居家的娜娜来到露露家玩,看到露露在吃巧克力,就向她要,但是露露不给,说:“巧克力是我妈妈给我的,你想吃也向你妈妈要去。”娜娜不依,一定要吃,见露露不给她,就坐在地上哭了起来。露露的妈妈听见哭声赶紧跑了过来,拿了一些巧克力给娜娜,这时露露表现出非常的不乐意。

孩子在幼儿时期,还没有形成利他的观念,他们看到什么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比如当邻居家的小孩来家里玩时,他们会随手拿东西玩,如果你要从他手里把东西拿掉,他肯定不会依的,因为他已经把这视为自己的东西了,就像上面所说的两个情景。由此可见,孩子小的时候确实没有“亲社会行为”,只有在后天才能加以培养。

儿童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而“亲社会行为”则是一种极其良好的品质,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指标。那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这一品质呢?下面一些方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参考。

1.移情训练法

移情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我们对另~个人在某一种特殊情景中的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通俗地说,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感情并产生共鸣。移情训练,就是要培养孩子善于体察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情感,从而与之达到共鸣,这其实也是一种培养孩子爱心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跟孩子做游戏时,或与别人的交往中,有意识地让孩子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体会别人的情感,这样才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关心别人,发展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2.行为练习法

孩子有了移情之后,是否能够产生真正的行动还不一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孩子移情能力提高后,他们的利他行为,如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别的小朋友的谦让行为却没有完全养成。这就提醒父母们,从有同情心到有社会行为,也就是从理解别人的困难、同情他人的处境,到帮助别人解脱困难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飞跃,有一个转化过程。或许你的孩子在游戏中,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但一旦回到真实情境中,别的小朋友要他的玩具玩时,他却不愿给。所以,要真正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还必须在现实生活加强对孩子行为的训练。

3.精神奖励法

在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过程中,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不能用物质奖励来强化孩子的结果。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这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有关,因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必定是以厚人薄己的结果而告终。如果我们在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后面,紧跟着进行物质奖励,很容易使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变得不纯正,其结果也不稳固。一旦没有奖励,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也许马上就会消失。但是,要孩子从只想到自己,到完全为了别人,转变这么大,没有外力的推动也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家长们可以用精神奖励法来巩固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给孩子一些口头表扬,在幼儿园里则可以奖励孩子一朵大红花,或者在光荣榜上给孩子贴一颗红星。

社会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人们却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人在大街上被歹徒殴打,围观者数百人竟无一人去相救,去报警;有个小孩落水了,救人者竟然先要谈好价钱才肯下去救人;小偷在车上偷钱包,有人看见了也是视若无睹……这样的事实着实让人寒心。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那我们的社会还能进步吗?孩子是我们的希望、社会的未来,为了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心,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不再发生令人齿寒的事情,亲爱的家长们,好好地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吧!

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与其父母苦口婆心来教育孩子如何结交朋友并与之相处融洽,不如让孩子在真实的社交中去学习与领悟。心理学家认为,同伴对指导或训练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的困境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某些技能,儿童是无法在成人那里学到的。

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与同龄的小伙伴打交道的过程里,孩子会学到许多社交能力,如组织、合作、理解、沟通、尊重等。

安南,是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他于1997年1月就职后,便积极开展协调活动,周旋于世界各个国家之间,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人们评价他是一位“使联合国更接近人民”的联合国秘书长。

但是安南并不是生来就是一个组织能力如此强的人。安南出生在非洲的加纳,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美国上学,住在美国的叔叔家里。在他的那所学校里,黑皮肤的孩子很少,他很少有玩伴,因此显得很孤独。同年级有几个好事的白人男孩,总是因为他的肤色欺负他。

有一次,学校里组织少年篮球比赛,小安南也报名了,在比赛中他表现出了很娴熟的技术,带球过人、分球、投篮,和伙伴们一起一路闯进了决赛。在决赛中他面对的对手正好是那几个经常欺负他的男孩。

决赛开始了,这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小安南照样表现得很突出,他接连投进了几个球,使本队的得分超过了对方好几分。就在这时,那几个白人男孩急了,其中一个男孩趁着裁判不注意的时候,用肘部狠狠捅了小安南一下,小安南感到一阵剧痛,但是他还是强忍着疼痛坚持打完了比赛。

虽然最终赢得了比赛,但比赛之后,小安南回到家里,见到叔叔就哭了:“我再也不想去那里上学了。”

叔叔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问他:“上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你将来想做什么呢?”

小安南说:“我想成为一个受全世界尊重的人,不让我们再因为肤色受到别人的歧视。”

“那你就不该为这点小事而打退堂鼓,而应该积极加入他们,影响他们,让他们熟悉你、了解你,然后你才能够赢得尊重。”叔叔鼓励他说。

小安南记住了叔叔的话,从那以后,面对学校的集体活动时,他不再像以前一样总是孤单地站在一边,而是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大家很快就发现这个看起来很孤僻的黑孩子其实口才很好,组织能力也很强,是一个很出色的组织者。

就这样,小安南渐渐赢得了大家的尊重。高中毕业之后,他考入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根据自己的意愿,他进入联合国工作,凭借着自己出众的组织能力与影响力,他最终当选为受全世界人民尊重的联合国秘书长,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父母应教育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使之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强与小伙伴们的交往,增加小伙伴们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应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多于事情,少指挥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做事,却喜欢指挥别人,那么小伙伴们就会对他产生反感,直至讨厌与他交往。在集体活动中还应尊重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样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有的人对自己态度冷淡,也不必介意,继续友善地和他相处,久而久之,他就会对你热情起来。

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具有深厚友谊的伙伴,多与之交往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

培养孩子的竞合意识

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和谐与有趣,人与人之间常常会出现一种所谓的“竞合”关系。比如,你在公司的业务部当业务员,与同事既存在着各自业绩的竞争,同时又存在为公司整体利益的合作。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充满了更多的“合作”元素,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竞争,结果是在全球共同打造出一个庞大的碳酸饮料市场;肯德基与麦当劳的竞争,也是如此。

可见,良性的竞争关系大都隐含了合作关系,因此在指导孩子学会竞争的同时,也应该教会孩子学会合作。合作是以开朗、宽容、善解人意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能先人后己、富有一定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基础,能为他人着想的良好道德品质。学会合作,不只是一种认识、一种意识、一种情感、一种态度,更表现为一种行为和能力,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统一体。培养孩子学会合作的美德,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与人共事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社会化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独生子女是全家人关注的中心人物,他们也自觉身价百倍,从而滋长了一些特殊化的思想、心态和性格,诸如破坏性大、脾气大、孤僻、不合群、与人合作能力差等。有些家长视孩子为不可多得的明珠珍宝,拿着怕丢了,顶着怕摔了。因此他们对孩子是百般顺从和迁就,结果使孩子只知道自己,很少想到家人、父母和伙伴们,逐渐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状态。这不仅会使孩子脱离周围的小伙伴和欢乐愉快的生活,而且也影响孩子的进取心,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据对任性、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孩子的学习状态作的调查,这些孩子成绩好的仅占4%,成绩不好的却占16%。有人还曾对有自杀行为的68名孩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有60%的孩子都是心理素质不健全的。

家长们应指导孩子在这个竞争很激烈的社会里学会合作。在家中,首先要注意淡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感,不搞特殊化,引导孩子与家庭其他成员、与邻居、与别人家的孩子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家里有什么好吃的,要想着与人分吃,还应该想到让给长辈、大人。家里来了客人,要请客人先吃。使孩子懂得大家为自己服务,自己也要为大家服务。

要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们交朋友,有玩具大家玩,有好吃的也分给其他孩子吃。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让孩子在互相接触、互相交往中交流感情,增加知识,互相了解。不要怕他们产生矛盾,即使有了矛盾,也要通过引导让他们自己在相互交流中去化解矛盾。在孩子与伙伴交往中,还应该教育孩子要平等待人,遇事无私,言而有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重他人,不可以轻易地怀疑、怨恨、敌视他人。

要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要让孩子懂得自己仅仅是一滴小小的水珠,只有汇入集体的江河之中才会有力量的道理。以我为中心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和伙伴相处中,可能会出现不顺当、不愉快的现象,这也不要紧,只要经历几次以后,孩子就会融入在集体中。在与同伴们的相处中,一定要让他们学会心中有他人,想着他人,从而使他逐步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孩子的人际交往智能是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中发展的。因此,除了为孩子设计有针对性的人际交往教育活动外,父母更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自然而随机地进行教育,让孩子在与人共同生活、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到乐趣,养成对人、对事的积极态度,学习交往策略,发展交往能力。

作为家长,应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要培养孩子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家长不要摆出“父(母)道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大师。在孩子身上的一切优缺点,实际上都可以在其家长身上找到来源。作为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为孩子的人际交往提供模仿和认同的良好榜样。

专家建议,家长要深刻了解孩子的兴趣、关注点、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等,给予适合孩子发展需求的、具有个性化、建设性、实效性的教育关怀。同时,家长要给孩子充足的与其他成人交往的机会,帮助孩子建立对周围人们的亲近感、信任感,对周围环境和事件的可控制感。

总之,将教育贯彻在日常生活、游戏和各种事件中,自然而随机地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最佳方法。

通过做客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因为父母在外地做生意,乐乐出生后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因为腿脚不便,极少出门。三岁那年,乐乐上幼儿园了,但总是和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乐乐不爱说话,也不怎么与别人交往。她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幼儿园的老师尝试了很多方法,试图让乐乐“乐”起来,融入班级、融入集体,但乐乐就是不配合。

在乐乐要上中班前的那个暑假,乐乐的爸爸妈妈结束了外地的生意,回到了乐乐身边。因为长时间在外地打拼,没有充裕的时间走亲访友,现在终于“自由”了。他们今老同学聚会,明天访恩师叙旧……忙得不亦乐乎。

每次出门做客,乐乐的父母总是要带上乐乐。一个多月的暑假很快就过去,乐乐开始上中班了。幼儿园的老师惊奇地发现:原先那个闷闷不乐的乐乐,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朗而又活泼,并且乐于助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幼儿园的老师在家访后才知道:是乐乐父母在无意中提升了乐乐的人际交往能力。原来,乐乐原先的不合群,是因为她不知道要如何做才能和小伙伴们相处融洽。暑假期间,乐乐的父母带她到亲朋好友家做客,正好增加了乐乐的社会经验,锻炼了她人际交往的能力。一旦乐乐掌握了这些本领,她就变得乐于与人打交道了。

有些家长之所以不愿意带自己的孩子外出做客,是害怕孩子乱说乱动失礼,导致聚会不欢而散,令父母难堪。应该说,有这个担心也很正常。但只要家长注意以下几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上述难堪。

首先,在做客前细心指导孩子。具体包括:

(1)向孩子提出要求,明确在外做客时应有的文明礼貌举止。要让孩子知道在外面做客和在家里做小主人不同,各家的生活习惯和规矩是有区别的,要守规矩懂礼貌,别人家的东西未经允许不能随便拿、翻,有些事情不可自作主张。

(2)给孩子介绍去做客家的情况,特别应介绍对方家里孩子的情况和如何称呼等,如对方家里的孩子是哥哥姐姐要尊敬,是弟弟妹妹要爱护。

(3)指出孩子之间玩耍时的注意点:小客人一定要尊重小主人的意见,要多用商量、征求的口吻,如:“好不好?”“可以吗?”“我能玩一会儿吗?”……并可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重点强调某些要求。如孩子平时好强,事先就要告诉孩子与小伙伴玩时要谦和、忍让;有的孩子较胆小,家长要鼓励孩子不要害怕,如“大哥哥很喜欢你,我相信你会和他玩得很开心”。

其次,在做客中小心指导孩子。做客过程中父母也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能任随孩子自己玩,放手不管。可从侧面观察孩子在与小伙伴玩耍中的情况,做一些适当的指点、暗示,帮助孩子矫正一些不适宜的言行举止。如果小伙伴之间发生了争吵、矛盾,可以在大人的提醒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发现是自己孩子做得不对,也可把孩子带到一边,慢慢讲道理,善意地提出批评,并指导孩子该怎么做。如需要道歉的话,也应鼓励孩子勇敢承认错误,言归于好。如果发现错误不在自己孩子,并吃了亏,大人也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告诉孩子“你没有错,但我们是客人,能谦让就谦让”。要真是没法一起玩,可暂时把孩子带开。

最后,做客后及时作出评价。这一点经常被许多家长所忽略。对孩子在做客时与小伙伴相处时的表现要及时地评价,明辨哪些行为是好的,加以肯定;哪些行为不应该,指出为什么,今后应该怎么做,让孩子改有方向。如果孩子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再三告诫也不听从,也可以取消下次做客机会,并明确告诉孩子“等你知道怎样做客,怎样对待小伙伴时,我们才能带你去,否则主人不会欢迎你的”。带孩子在外做客,对孩子来说是他们喜欢的活动,这样的惩罚也可作为正面教育的补充手段,相信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多带孩子出门参加社交活动,孩子只有经历种种“大场面”才能锻炼他良好的交往素质。可以带孩子参加故事会、联欢活动等,还可以经常带孩子走亲访友,或把邻居小朋友请到家中,拿出玩具、糖果、图书、画报,让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看书、玩玩具、吃糖果。要让孩子逐渐养成热情待客的良好习惯。

家中来客时,也不妨让孩子参与接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座、倒茶、谈话……切忌一味将孩子赶走,要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习交往。这样将有利于消除孩子与人交往中的羞怯、恐惧心理。孩子长期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学会待人接物之道,使孩子增长见识、增强信心,在社会交往时就会变得落落大方。

不同血型孩子的社交培养

血型是1901年被人们发现的。比较常见的血型分类是将人的血型分为A型、B型、O型、AB型。日本学者古川竹二认为,在血型和性格、气质之间明显地存在密切关系。古川竹二毕业于东京大学心理学系,后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书。他首先从熟悉的人开始进行观察,从中得到了启发,然后对1245名对象进行了调查,在1927年心理学研究会上发表了他的学说——古川学说。他还曾在《心理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血型与性格学的研究》一文。他认为,不同血型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A型:性情温和,老实稳妥,多疑虑,怕羞,顺从,常懊丧追悔,依靠他人,独居少断,感情易冲动。B型:感觉灵敏,不怕羞,不易受事物的感动,擅长社交,多言,好管闲事。AB型:外表是A型,内里是B型。O型:志向坚强,好胜霸道,不听指挥,爱支使别人,有胆识,不愿吃亏。

日本的另一位学者铃木芳正,在《血型与男女交往》一书中,对不同血型的人的心理特点也进行了描述。A型:①顺应性;②直感;③重感情;④保守;⑤善于思考;⑥悲观;⑦神经衰弱。他们不善于理论上的推理和推论,但是他们可以一瞬间理解问题的实质。O型:①客观;②重理论;③自卑感强;④模仿性;⑤现实;⑥虚张声势;⑦难以根治的神经衰弱。B型:①疏远感强;②主观;③爱冲动;④不迷恋;⑤生命力强;⑥实干派;⑦靠感觉。AB型:①优越感强;②理性;③自我显示愿望强;④冷静;⑤满不在乎;⑥天才属性;⑦自相矛盾。

血型对人的气质、性格有很大的影响,这个观点正被许多人所接受。在教育孩子方面,针对不同血型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特别是在对孩子人际交往智能的开发方面,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血型因材施教,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型孩子——促使他早点独立

A型孩子比较胆怯,喜欢独处,不愿意和陌生人交往;但是A型孩子直觉很灵敏,善于自我调整,在未来的日子里总是不断地锻炼自己去适应环境。

在家里,让孩子独立完成某些事情,不过多干涉。

父母还应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可带着孩子参加各种聚会活动。如果和一个小朋友约好了一块出去玩,另一个小朋友又来找他,父母不妨给予适当的暗示:大家一块玩不是更好吗?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这些社交经验,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了。A型孩子最大的优势是慎重、细心、规矩,他在理工方面能学有所长。此外他还适合做些事务性较强的工作,如教师、学者、工程师等。

B型孩子——让他广交朋友

B型孩子乐观开朗、无拘无束的性格一般在习惯的环境和熟悉的朋友中才会显示出来;B型孩子天生对人有一种距离感,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会让他感到难以与他人相处。

父母要以家庭为中心,逐渐扩展交往的范围,广泛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可让他和小朋友一起上幼儿园,一起回家,一块玩耍。逐步培养他积极参与团体活动的精神,从而获得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作为B型孩子的父母,自身也要与各种人交往,给孩子带来更多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B型孩子最大的优势是性格开朗、思维活跃,从事艺术性较强的工作最理想,如服装设计,其次是观光旅游、大众传播等职业领域。

O型孩子——教他遇事多与人商量

在四种血型中O型孩子的社交能力最强,他们长大以后在接触新环境的过程中,头脑非常冷静,不易感情用事,能把每件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O型孩子有时言行过于标新立异,表现出太多的独创性,容易引起其他孩子的嫉妒。父母应提醒他多与周围的小朋友进行沟通,协调好人际关系,引导他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O型孩子最突出的优势是身体素质好,意志坚强,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在体育界、政界、外交界、服务业、推销业中,他们会大有用武之地。

AB型孩子——鼓励他自立自主

AB型孩子很自信,反应灵敏,对其感兴趣的问题往往爱追根究底,具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当他进入陌生的环境中,他会表现出紧张不安;干什么事情他会执著到底,直至成功。

对于AB型孩子,父母不必担心他是否能适应社会,而是不要过分地宠爱和袒护他,使他失去自立自主的能力。可鼓励他主动地帮助别人,如当别的小朋友生病时,可让他主动去看望,或者多让他经历一些困难和失败的考验。

AB型孩子最大的优势是聪明,求知欲望和独创精神强,在文学或音乐等艺术创作方面能发挥优势。

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角色游戏

我们在第一章中提到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其中人际智能是人类一项很重要的智能,它有助于提高与人进行有效交往的能力。人际智能需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在沟通和合作中学习。角色游戏是培养孩子人际智能的重要方法。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慧。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要与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相吻合,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从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学会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为了使角色游戏成功地继续下去,他们之间就要先协商由谁来担任什么角色,合作什么象征性物品及动作。

同时,在游戏中还可以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游戏规则。

因此,角色游戏水平的高低能反映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及人际智能水平的高低。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指导。比如在玩“家里人玩纸偶”的游戏时,父母可以教孩子,他看到的图片就代表了该图片所展示的人,也就是说,如果棒冰的棒子上贴着男人的图片,那它就代表了爸爸,小朋友在做游戏时就要把它看成爸爸,而不是棒冰。

此外,在选择角色游戏时,也要考虑到角色、情境是不是能让孩子充分投入其中。选择孩子看到过的、有所了解的角色和情境,才能使孩子投入其中,寓教于乐,激发他的情绪,对人际智能的培养才有实际的效果。

以下是一则有趣的、有利于提高孩子交际能力的游戏,非常适合3岁左右的孩子。

小熊家做客

首先,让爸爸扮成“熊爸爸”,妈妈带孩子去熊爸爸家做客。妈妈拉孩子的手敲敲门,里面的熊爸爸问:“是谁在敲门?”妈妈教孩子回答,然后等熊爸爸来开门。开门进入以后,示范如何问候、如何拥抱、如何进行交往,以提高孩子对人与人交往的认识。

然后,让孩子自己独自敲门,并完成回答、问候、拥抱等一系列动作。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以及语言能力。

最后,让孩子代替爸爸当主人,爸爸和妈妈去做客。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模仿力,帮助孩子以社会规范的方式来与人交往。

和幼儿园老师多沟通

如果说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那么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更有发言权,而且他们所了解的不仅仅是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还包括孩子的交际行为。因此家长们应多与幼儿园老师沟通,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通常根据孩子在社交上的表现,可将其分为三类:

受欢迎儿童:性格开朗,有一定的交往技能,会玩,“点子”多,会解决纠纷;

攻击型儿童:性格暴躁,爱打人、骂人,破坏别人的活动;

忽略型儿童:胆小、怯懦,不参加小朋友的活动,也不去攻击别人,但小朋友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

后两种类型的孩子就是不善于交往、交往手段不恰当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老师也喜欢,可小朋友们却不太愿意跟他玩,那么,他与其他小朋友们交往起来可能有些傲气、霸道。你该教育他:尊重他人,团结同学。

如果你的孩子爱打人,属于攻击型的,你该怎么办?攻击型的孩子有时是以攻击的形式引起老师、同伴对自己的重视。因为他生性好动,但由于某种原因又得不到父母、老师的关注,因而只好动“武”了。家长应给他多一些关注、温暖,表扬他的长处,鼓励他扬长避短,教给他正确的交往方式,指出不正确的交往方式,并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了解学龄前孩子的社交特点

研究证明,学前教育可为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有较为系统的课程安排和活动指导的幼儿园和游戏小组,可为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托儿所和呆在家中的幼儿则缺乏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

1~2岁

1~2岁期间,初学走路的孩子对外界、朋友以及所熟悉的人或事会形成非常特别的影像,他处于中心地位,而你在离他很近的地方,他十分关心发生了什么与他有关的事。他知道其他人的存在,并对他非常感兴趣,但是他并不知道他们的想法和感觉。就他自己的想法而言,每个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思考。

可以想象,孩子的世界观通常使他很难和同伴们进行真正具有社交意义的玩耍。他会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并争抢玩具,但很难与其他孩子合作进行游戏。尤其是别的孩子稍微比他大时,他会观察并站在他们的周围。他会模仿他们,或对他们做他对洋娃娃做的事——给他们梳头。但是当别人试图对他做同样的事情时,他通常感到吃惊并拒绝。他还会把玩具或其他东西给别的孩子,但是如果别的孩子拿走他给的东西时,他就会不高兴。

分享对本阶段的儿童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词语。每个初学走路的孩子只认为他是游戏的中心。不幸的是,大部分儿童都与以自我中心的他一样自私,对玩具和注意力的竞争经常使他们打架并哭泣。当孩子的小朋友来时,怎样才能使他们少发生一些争抢呢?给他们每个人足够的玩具,并随时准备调解。

当你提前告诉自己的孩子把玩具给别的孩子玩时,你的孩子也许开始克制自己,会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如果其他孩子硬要摸他的玩具,他会和他们争夺并推开他们。你要安慰那些“一直看着玩具”的别的孩子,并且告诉你的孩子:“把玩具给他玩一会儿好吗?”但是你也要向你的孩子保证:“对,这是你的玩具,他不会拿走的。”选出几个作为特殊奖励的玩具,让大家都能玩或许有帮助。这样做有时还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对别人要忍让,不要太自私。

因为本阶段的儿童很少了解他人的情感,所以他们仅对周围儿童具有身体上的反应。即使在探险或表现爱心时,他们相互间指眼睛或者轻拍也可能会太重(对玩具动物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不高兴时,他们会毫无目的地踢打,而不会认为可能会伤害到其他孩子。因此,无论何时孩子与同伴在一起时,你都要留心,并且你一看到发生身体攻击行为,就要快速地把他拉回来。告诉他“不要打人”,并重新指导所有的孩子友好地玩耍。

2~3岁

事实上,本阶段的孩子更关心自己的需要,而且行为也更加自私。他们经常拒绝与别人分享他们感兴趣的任何东西,即使在一起玩耍时,也不愿意与其他孩子合作,除非他们知道要各自玩自己的玩具。有时孩子的行为也会使你感到恼火,但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一起玩耍的所有孩子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行为。

2岁时,孩子观察这个世界时几乎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渴望。因为他们不理解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的感受,认为每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都与他们完全一样。这种情况下,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出格,因此不会控制自己。基于上述原因,试图用“如果你听话的话,妈妈多么高兴”之类的话语来约束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在孩子7岁以前不要用这类语言;此后,孩子才能慢慢地真正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对这些话才会有反应。

因为孩子的行为似乎只受他自己支配,你会开始担心孩子会被惯坏了或无法控制他了。你的担心大可不必,他会很快地度过这个阶段。好动爱闹的异常活跃、进攻性极强的孩子通常和那些似乎从不表露出他们的思想感情的安静、害羞的孩子一样“正常”。

有意思的是,尽管孩子对自己更感兴趣,但他的大部分玩耍时间可能用来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模仿和“假装”是本阶段最好的游戏。因此,2岁多的孩子将玩具熊放到床上或喂他们的洋娃娃吃饭时,你会发现他使用的词汇和语调与你完全相同。不管在其他时候他如何拒绝你的指令,在他转换为父母的角色时,他会非常精确地模仿你们。这些活动能够使孩子愉快地听从别人的建议,这是将来社会经历的直接排演。懂得这些有助于你理解做好榜样的重要性,向孩子示范他们经常模仿大人做的事,而不是只说不做。

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周围人相处的重要方式是给孩子足够的试验性表演,因此你不能因为他的不善交际就放弃让他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明智的做法是将他的伙伴限制在2~3人,虽然你需要密切监视他们的活动,以免有人受伤或很不开心,但尽量不要干涉他们。孩子们互相之间应该学会做游戏,而不是只与他们的父母做游戏。

3~4岁

与2岁时相比,3岁多的孩子已经不那么自私了,对家长的依赖也减少,这是自我识别得到强化和感到更加安全的征象。他会与别的孩子一起做游戏,相互配合,而不是自己玩耍。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与他完全一样,每一个伙伴都有独特的性格。有些惹人喜欢,有些令人讨厌。你会发现他更加倾向于与一些孩子玩耍,并开始和他们发展友谊。在建立友谊的过程中,他会发现自己也有一些让人喜欢的特征——这种发现对他的自尊心的培养具有强烈的支持作用。

本阶段孩子的发育有一些更好的讯息:随着孩子对其他人的感觉和行为了解的增多和敏感,他会逐渐停止竞争,并学会在一起玩耍时相互合作。在小组中他开始学会轮流玩耍分享玩具,即使他不总是这样做。通常他可以以文明的方式提出要求,而不是胡闹或尖叫。所以,你可以期望孩子玩耍时更加平和而安宁。通常3岁多的孩子会采取轮流玩耍或交换玩具自己解决争端。

开始时你必须鼓励这种合作。例如你可以鼓励孩子利用语言而非暴力来处理出现的问题,在两个孩子分享一个玩具时,也可以提醒他们轮流玩耍。虽然这种方法并不总是有效,但值得尝试。要帮助孩子使用合适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情感和渴望,避免孩子感到挫折。更为重要的是亲自为他做出如何和平解决争端的榜样,如果你脾气暴躁,应避免孩子在场时发火。否则,他感到受到压制时,就会模仿你的行为。

然而,不管你怎么做,你的孩子总有很多次会将他的气愤或挫折感转化成打斗。当发生这种情况时,要避免让他伤害别人,如果他不能迅速平静下来,就将他与其他孩子分开。与他谈心,尝试弄明白他为什么这样恼火。让他知道你理解并接受他的感受,但让他明白打斗不是表达这些感受的好办法。

通过分析他其他孩子打他或朝他尖叫的原因,帮助他从其他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建议他以更加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在他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以后——不是以前,让他向其他孩子道歉。然而,仅仅说“对不起”可能不会帮助他纠正自己的行为。他也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道歉。他也许不能很快理解,但4岁的孩子可能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解释的意义。

实际上,3岁多孩子的正常兴趣有助于将打斗倾向降低到最小程度。他们的大部分玩耍时间是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需要合作。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学龄前儿童和他们的伙伴经常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进入利用想象或家庭物件构成的虚构情节之中。这种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开发重要的社交技能,例如轮流、关心、交流(通过动作、表情和词语)和对他人行为做出适当反应。“伪装”游戏之所以受孩子喜欢,是因为它可以使孩子扮演他们想要的任何角色。

观察孩子在虚构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你也会明白他已经开始确定自己的性别了。因此在家里玩耍时,男孩会扮演父亲的角色,女孩则扮演母亲的角色,反映了他们已经注意到了自己的家庭和周围世界的差异。在这个阶段,男孩会对自己的父亲、邻居的大男孩着迷,而女孩会模仿母亲、大姐姐或其他女孩。

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同一明显的发育和行为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例如,一般而言,学龄前男孩更具攻击性,而女孩更加文雅。然而,本阶段的许多遗传特征很容易受文化和家庭背景影响。即使父母都在工作,并分享等同的家庭责任,孩子也会从电视、杂志、书籍、广告牌和朋友或邻居的家庭中发现家庭中传统的男女角色。例如广告会鼓励女孩喜欢洋娃娃,出于好心的亲属会以此为礼物相赠,成年人及其他孩子也会赞同这种行为,同时,人们会指导男孩远离洋娃娃(在学步时曾经非常喜欢),而从事更加粗糙和笨拙的游戏和运动。喜欢大打出手的女孩被称为假小子,喜欢打架的男孩叫强壮或有型。孩子赞同或反对这些说法也不会使人吃惊,并依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孩子到了进入幼儿园的年龄时,就已经可以很好地确立自己的遗传特征了。

4~5岁

4岁时,孩子可能已经主动与许多朋友进行社会交往了,甚至他会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并不总是与他的性别相同)。孩子在邻居家、幼儿园或学前班最好都有经常可以见面的朋友。但如果孩子没有进入学前班,或生活在没有邻居的地方怎么办?或邻居的孩子太大或太小不适合你的孩子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你有必要安排孩子与其他学龄前儿童玩耍。公园、操场、学龄前活动计划都可以为会见其他孩子提供极好的机会。

一旦孩子找到了他似乎非常喜欢的伙伴,你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鼓励他们交往。最重要的是鼓励他邀请他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对他来说向其他孩子“炫耀”自己的房间、家庭和所有物品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自豪感。实际上,为了建立这种自豪感,他的房间并不需要豪华的装修或有许多昂贵的玩具,只要是一个温馨和令人愉快的地方就可以。

本阶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到他的朋友不仅仅是游戏伙伴,朋友也会对他的思维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会非常渴望与他的朋友保持一致,甚至在相处期间他们的行为会超越你从他出生起就教给他的原则与标准。他现在已经认识到除你之外,生活还有其他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他会要求一些你从来不允许的事情来验证自己的新发现——某些玩具、食物、衣服和要求观看某些电视节目。

如果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在这些新朋友面前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也不要紧。例如,他会对你表现出一生中的第一次粗鲁。当你告诉他做一些他应该做的事情时,他会回答你“闭嘴”,甚至咒骂你。虽然难以接受,但这种粗鲁的表现是他正在学习挑战权威和测试自立能力的积极反应。

如果他再次犯错,处理这种情况的最好方法是表示反对,并必须与他讨论他的真正意思或感受是什么。你的反应越情绪化,越会鼓励他继续这种不良的行为。假如冷处理的办法不起作用,他还是坚持错误行为,则“超时”处理是最有效的惩罚方法。

要牢记尽管这时孩子正在探索“好”和“坏”的概念,但他的道德观仍然非常简单。因此,在他很认真遵守某项规则时,并不是因为他可以理解或同意,而更有可能是因为他想避免惩罚。在他们的思维中,所有的后果都是故意的。因此他打破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时,他可能认为是做了坏事,不管他是不是故意的。因此,需要教会孩子区别意外和错误行为。

为帮助孩子学习这种区别,你有必要将他个人与他的行为分开。在他做和说了需要进行惩罚的事情时,确保他理解受惩罚的原因是他的特别行为,而不是因为他坏。不要说他是坏孩子,要清楚地告诉他哪里做错了,明确地将人与行为分开。例如,他戳了他的小同伴,要向他解释这样做会使别人感到痛苦,而不是说“你这个坏孩子”。在他偶尔做错什么时,要安慰他并告诉他你理解他不是故意的。一定不要发火,即使你认为自己不是针对他做的事发怒。

让学龄前孩子承担一些你认为他可以完成的任务,并在他完成时表扬他,这也非常重要。他已经可以很好地独立完成像收拾桌子或清洁地板的任务。在你离家外出时,要向他解释你希望他做什么,在他这样做时,要表扬他。你也有责任给他更多机会与别的孩子玩耍,当他与别的孩子和平相处并帮助别人时,告诉他你为他感到非常自豪。

了解小学生的交往特点

小学生不再像幼儿那样依恋父母,而是更向往集体生活,他们喜欢和同学在一起来往和玩耍。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人际交往的特点又各不相同。低年级儿童,即刚进入小学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虽然他们也交朋友,但还谈不上根据什么标准选择朋友,常常由于同用一张书桌,同做一种游戏,或是同住一起的邻居等等偶然因素而成为朋友,同学之间多半是一种玩伴关系。他们关心自己,但是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还不太关心,大多数对此也缺乏清楚的意识和要求。此时少先队的活动促进了他们集体意识的发展,他们逐渐认真地按照原则对待同学间的相互关系。中年级即三四年级的儿童,开始出现少数比较稳定的、自发的友伴群,但一般规模不大,人数不多,即两三个朋友。多数人的友谊仍处在不稳定状态。高年级的儿童,一般知道了团结友爱,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能够给予帮助,认识到交朋友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但也有不少儿童是单凭兴趣、爱好而交上朋友的。了解到这些特点之后,家长还要了解自己孩子交友的具体情况。家长可以要求孩子谈谈朋友之间的交往,如果孩子的朋友来玩,家长可从旁观察,直接进行了解,还可以到学校听听老师对孩子的介绍。家长如能去拜访一个自己孩子好友的家庭,和对方的家长共商教育大计,那是很有意义的。

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学习朋友的长处。对于人家的缺点,家长应恰当地指出,鼓励孩子帮助朋友改正。同时也防止孩子由于分辨不清是非而学一些坏毛病。如果那些缺点比较严重,孩子不仅无力去帮助朋友,反而有被那些缺点影响的危险,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中断这种朋友关系。

到了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孩子交友的基础就不仅仅是些偶然因素,而是有一定的集体原则和道德观念在内,而这些原则和观念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人生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他这时在友伴中的表现,或许就是他成人后处世之道的雏形。这时候,家长应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一些交友的基本原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