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本书读懂三十六计里的人生智谋
974000000002

第2章 胜者王侯

胜战计

胜战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一套计,共有六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胜战计,属于双方力量对比处于绝对优势的一方所用之计谋。

即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亦不可有胜算在握的高枕无忧之心。因为瞬间的疏忽往往会招致失败,所以在顺境中仍应慎重,以达到成功之目标。

第01计

瞒天过海——备周意怠,常见不疑

核心提示

瞒天过海作为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它利用人们对一般现象的思维定势,以假乱真,以期达到出其不意、出奇制胜的目的。

此计的核心就是一个“瞒”字,有时候阴谋诡计往往隐藏在明摆着的事物中,而所谓“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着不易察觉的秘密。

原文释义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防备周密,往往容易导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对于常见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疑惑(以致丧失警惕)。密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并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的。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计谋缘起

“瞒天过海”始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平定东辽。

一日,大军浩浩荡荡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茫茫无穷,即向众将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声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老人来至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乐甚。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这哪里是在豪民家里做客,大军竟然已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老人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设计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施展瞒天过海之计,出其不意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

经典案例

【古代案例】王处存巧攻易州城

唐朝后期,各地区军事长官代代相传,不服从中央的号令,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诸侯割据的局面。为了争夺地盘,他们相互之间经常打仗,战火不断。

不久,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与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又打了起来。这次双方争夺的目标是易州(今河北易县)。

易州这块地盘本来在李克用的管辖之下,把守易州的将军名叫王处存,王处存是万年(今西安)人,父亲王宗,当过金吾大将军,王处存是将门之子。王处存守易州,李可举无法攻下,就派来了一位裨将刘仁恭。刘仁恭是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很有智谋,尤其擅长于挖地道攻城,刘仁恭来了之后,就搬出他的拿手好戏,挖了一条地道暗暗通向城中。王处存猝不及防,被刘仁恭钻了空子,这座易州城被突然从地下钻出来的敌军占领了。

王处存失掉了易州,无法向李克用交代,怎肯甘心?他在城外收拾残兵败将,整顿队伍,千方百计想夺回易州。

一天,王处存骑着马在野外转,心中苦苦思索着夺城计谋。猛然,他看见野外山坡上,牧羊人正驱赶着一大群羊在山上吃草,远远望去,就像一朵朵白云似的。王处存灵机一动,立时掉转马头,快马加鞭,直向本营驰去。

一回到营中,王处存就叫人弄来一张完整的羊皮。他命令卫兵:

“将这羊皮蒙在身上!”

卫兵一愣,只好将羊皮蒙在自己背上。

“伏在地上,学羊爬!”王处存又命令道。

卫兵呆住了,他想:怎么啦!主将打了败仗,丢了易州城,现在拿我来寻开心?但他望了望王处存那严厉的、不容违抗的脸色,只得将两只手放在地上,学着羊的样子在室内爬了起来。

“好,像极了!真像一只活羊!”王处存高兴得拍手哈哈大笑。

卫兵直起腰来,微含吃惊地盯着他的主将,他感到主将这样侮辱戏弄他太不应该了。但王将军丝毫不在乎,他大声命令:

“马上去弄三千张羊皮来!”

一轮红日将要西沉,守卫在易州城城楼上的李可举的卢龙部队猛然发现,城外有一大群羊向易州走来。卢龙部队自从挖地道占领了易州城后,一直没有美美地吃上一顿,这一大群羊对他们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军士们感到机不可失,争先恐后冲出城来抢夺肥羊。

牧羊人和羊群并未觉察眼前的危险,只顾一步步往易州城走来。城内士兵们冲到羊群跟前正想下手抓羊时,突然,这一群羊一起直立起来,他们将羊皮一扔,一下子变成了三千名手执钢刀的强悍的士兵,杀了过来。城内卢龙士兵毫无思想准备,顿时一大半被砍掉了头颅,走在后面的见势不好,掉头就跑。伪装成羊的河东部队紧紧追赶,就这样,王处存的河东部队又一举收复了易州城。

【现代案例】克罗克妙吞餐馆

美国人克罗克,没读完中学就出来做工。他在做推销员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人,交了许多朋友,增长了见识,积累了大量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他开始不满足于给别人当雇员了,一心想创办自己的公司。可选择哪一行呢?

“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他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当时美国的餐饮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已变化了的时代的要求,亟须改革,以适应亿万美国人的快餐需求。思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找到麦氏兄弟,对其进行了一番赞美后,话锋一转,开始讲述自己目前的窘境,待博得对方的同情后,便不失时机地恳请麦氏兄弟无论如何要帮这个忙,让他留在餐馆做工,哪怕是做一名跑堂的小伙计也行,他还主动提出在当店员期间兼做原来的推销工作,并把推销收入的5%让利给老板。麦氏兄弟见有利可图,且又考虑到眼下店里确实人手不足,便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克罗克进入快餐店后,工作异常勤奋,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他多次建议麦氏兄弟改善营业环境,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他还建议在店堂里安装音响设备,使顾客更加舒适地用餐;他大力改善食品卫生,狠抓饮食质量,以维护服务信誉,并提出配制份饭、轻便包装、送饭上门等一系列经营方法,以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服务种类,从而获取更多的营业收入;他认真挑选店堂服务员,尽量雇用动作敏捷、服务周到的年轻姑娘当前厅招待,而那些相貌平常的人则安排到后厨工作,做到人尽其才。因为他的言谈举止总是表现得那么坦诚、那么可信赖,因此很快得到了老板的信任,他的每一项改革都使老板感到满意。

由于克罗克出色的建议,餐馆经营有道,店里的顾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好,老板更是对他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了。餐馆名义上仍是麦氏兄弟的,但实际上餐馆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权完全掌握在克罗克的手中。

不知不觉,克罗克已在店里干了六个年头,他的羽毛渐渐丰满,翅膀越来越硬,展翅腾飞的时机日趋成熟,便暗暗加快了行动的步伐。在这六年里,他了解到两位老板素来喜欢贪图眼前利益,为一时的需要常常会忘记原来最基本的要求。

克罗克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了一大笔贷款,准备向麦氏兄弟摊牌。

一个晚上,克罗克与麦氏兄弟进行了一次很艰难的谈判。起初,克罗克先提出较为苛刻的条件,对方坚决不答应,克罗克稍作让步后,双方又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克罗克以270万美元的现金买下麦氏餐馆,由他独自经营。麦氏兄弟尽管有种种忧虑与不安,但面对如此诱人的价格,他们终于动心了。“270万美元,整整270万美元呀!这么优惠的价格,傻瓜才会不接受呢!”双方就此达成协议,并很快进行了产权交割,办理了有关移交手续。

第二天,该餐馆里发生了引人注目的主仆易位事件,店员居然炒了老板的鱿鱼,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当地一个特大爆炸新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快餐馆也借众人之口,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其在美国的知名度。

到此为止,克罗克的“瞒天过海”之计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克罗克入主快餐馆后,经营、管理更加出色,快餐馆很快就以崭新的面貌享誉全美。在不长的时间内,270万美元就全部赚了回来。

克罗克实施“瞒天过海”的成功,就在于他了解麦氏兄弟的脾气性格,仅以让利5%就轻易打入了麦氏快餐馆;随后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对老板的刻意奉迎,换取了兄弟俩的信赖,使兄弟俩认为他处处替自己着想,感到双方利益一致,便自动消除了对他的猜忌,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多种建议。经过逐步渗透、架空,老板已“名存实亡”。最后的结果是,克罗克全部吃掉了麦克唐纳快餐馆。

智慧点拨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瞒天过海”被广泛地应用于情场、商场、战场、职场等场合中。有些人出于一些特殊目的或者因为有难言之隐,有时不想让对方了解事情的真相,“瞒天过海”这一策略便很好地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瞒天过海”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谋略,它要求我们从细微处慢慢布局,“放长线,钓大鱼”,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将之运用得游刃有余,往往就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瞒天过海”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瞒”字,瞒是指“遮挡住”真相,以一种平和的“假象”示人,从而避免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怀疑。这时,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假象即是真相”,这也是该策略能够成功的原因。可见,“瞒”的技巧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瞒”才能驾轻就熟呢?

1.隐瞒真实意图要巧妙

“瞒天过海”成功的秘密在于利用人们“司空见惯”的心理,你制造的假象离人们平时的习惯越近,就越容易被对方接受,而对方一旦被假象所迷惑,你就越容易成功。待时机成熟,再把意图公之于众,对方往往会被你突然的出击弄得一头雾水,毫无还手之力。“瞒”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你计划的成功与否,所以,“瞒”的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制造的假象不是越离奇、越荒诞才可信,恰恰相反,假象看上去应该尽量合乎一贯的真实,越平淡越好。假象一旦荒诞、离奇,就有偏离真实的嫌疑,必然会引起对手对你的怀疑,一旦你的意图被对手识破,全盘的计划就要付诸流水了。

2.让“我要怎样”占据对方的主观意识

在假象的掩盖下,真正的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这已经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了。由于你制造的假象已经形成“我要怎样”的定势,对方已对假象信以为真,便不会在意你实际在做什么、你真正的意图是什么了。对方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就说明你已经成功一大半了,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你想做的,不用担心谎言被识破。

3.胆大才能成大事

“瞒天过海”还需要你有过人的胆识,要坚信自己制造的假象足以乱真。当然前提是你“瞒”得好,否则,你策划的计谋再好,没有胆量去实行,也只能是空口说白话。

胆大不是叫你无所畏惧,事事都“瞒”,人人都“瞒”,张口即谎话。如果为了“瞒”而“瞒”,就会让自己被迫为假象而疲于应对,从而使自己身心疲惫,而无力去运作你真正的意图,最终计划落空,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不可收拾。

第02计

围魏救赵——攻其必救,歼其救者

核心提示

“围魏救赵”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成功的战例,它主张对敌方避实就虚,善于抓住敌方的弱点。围魏救赵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以逆向思维的方式,用表面看来是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制胜的神奇效果。

原文释义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攻打集中之敌,不如攻打分散之敌;从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打防守相对薄弱之敌。

治兵就像治理洪水一样:对于来势凶猛的敌人,要避开它的锋芒,就好比治理洪水要导流一样;对于弱的敌人,要堵住它、歼灭它,就好比治理洪水要修筑河堤一样。

计谋缘起

围魏救赵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雪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领兵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是庞涓的同学,对用兵之法颇为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接逼赵回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使双方都受到制约,这样他们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遭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兵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本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经典案例

【古代案例】曹操穰山破刘备

正当曹操北伐袁绍之际,许都荀忽然来信告急说:“刘备现在率军已从汝南出发,欲乘机攻取许昌。”曹操立即回师迎击刘备,双方在穰山地界遭遇。

曹操由于远途急行,兵疲马乏,战斗力尚未恢复,结果首战失利,于是只好安下营寨,与刘备坚守对峙,无论对方如何挑战,都不出寨迎战。曹操想:刘备兵马虽然不多,但其手下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勇将,不如设法分散其势力,待我军休息已定后,再一举打败刘备。

这时,曹操忽听说汝南龚都押运粮草,即将来到刘备大营。曹操见时机已到,便即刻遣将去劫粮,同时又令大将夏侯率军去袭击刘备的根据地汝南,接着又沿途布下伏兵,准备伏击刘备前往救援的军马。

刘备见曹操坚守营寨不出战,正在纳闷,忽听探马报告说,运粮的龚都被曹军包围。刘备想:我在穰山旷野之中与曹操对峙,军中无粮怎么能行?便派张飞立即分兵去救援。接着,刘备又获悉,夏侯抄近路去攻打汝南。刘备听罢,顿时慌了手脚,心想:汝南是我得以立足的根据地,一旦失守,我将又无所归了。立刻又派关羽引兵去救应。不一日,探马又回报说:“张飞去救龚都,反受曹军包围;夏侯已攻破汝南,关羽又身陷曹军的重围。”此刻,刘备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想回兵,又无所归;想据守,营内兵力又十分空虚;想救关、张,又力不能支。于是,他下令让军兵饱餐了一顿,夜间在营内虚设灯火,暗中退兵弃营而走,取“走为上”计。

曹操早已料到刘备必然会弃寨而走,提前在其后寨布下伏兵。当刘备兵马一动,四下里伏兵齐出,把刘备又打得惨败。刘备在赵云的掩护下,收集残兵败将,投往荆州刘表去了。

【现代案例】巧妙拿到降价合同

1993年8月,我国某进出口公司从国外进口200万吨DW产品,该公司考虑到DW产品质优价廉,颇受消费者欢迎,各大厂家竞相订货,该公司通过经营该商品也获利颇丰,因此尽管由于对方延期交货使该公司失去几次展销良机,蒙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为了双方长久友好的贸易往来,并未对外商提出制裁。

此后不久,DW产品在国内供不应求,该公司准备进一步同外商洽谈重复进口该产品事宜,为给国家节约外汇资金,同时也为了降低进口商品的采购成本,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该公司欲向对方提出降低价格10%的要求。

我方也知道,在国际市场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若在双方谈判一开始就提出该要求,肯定会遭到对方拒绝,对方很难接受,而这就必须采用一定的谈判技巧,迫使其就范。于是,我方经过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设计了一套颇为周密的谈判方案。

谈判伊始,我方就在上次那200万吨货物延期交货一事上大做文章。我方说:由于你们上次延期交货,我方失去了几次展销良机,从而导致我方遭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方听罢,以为我方会提出索赔要求,自然心慌意乱,忙不迭地对延期交货问题加以解释,表示歉意,尔后便诚惶诚恐地、心神不安地等着我方的反应。等到时机已成熟,我方趁机提出削价的要求,明确指出希望上次延期交易的损失能通过这次减价10%来弥补,对方无奈,只好表示同意。

于是,我方又乘胜追击,提出由原来预定的20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对方最终不得不在合同上签字,谈判圆满成功。

我方谈判者在谈判中,没有就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进行强攻,而是指左趋右,绕道迂回前进,使对方顾此失彼,首尾不能相接。当我方谈判者向对方提出要求时,对方已对我方没有了招架之力,最终不得不妥协。

倘若在谈判一开始我方就直接提出减价的要求,势必会遭到对方的拒绝。我方谈判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计,使谈判一举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智慧点拨

你的周围一定会有一群实力远高于自己的人,这些人“非敌即友”,你甘于这样落后吗?可是在这样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与对方“旗鼓相当”或者“略胜一筹”呢?

“围魏救赵”的“围”是手段,“救”才是目的。要达到“救”的目的,就要先分散对方的注意力,采取避实击虚、迂回递进或者“佯攻”的策略来造成对方的错觉,既要注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又得讲究“阴功吹火”,确实搔在对方的“痒处”,避免“明火执仗”,过早地暴露自己。

1.分散对方的实力

当你的实力远不如对方,却硬要做彼此利益相冲突的某件事时,如果硬碰硬地较量,肯定是“以卵击石”。“霸王硬上弓”不是权宜之计,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丢掉已经取得的成果。

所以,要避免与对方直接对立,应采取最有效的迂回之术,先以对方鞭长莫及也即最薄弱的地方作为突破点,把对方的这部分力量进一步削弱。等对方发觉时,其力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分割了一大部分,甚至已经陷入到顾此失彼的困境,这时候就可以向对方提出要求,一步步逼其就范。

2.让对方觉得你来头不小

当你一旦发现自己的力量已经可以与对方抗衡的时候,一再地退缩已经不是最佳之计,正面交锋才是制胜的法宝。在双方的较量过程中,气势定胜负:给对方以大兵压境的感觉,让对方觉得你来头不小而两股战战,错误地以为实力不如你,出于害怕,或者不愿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对方往往会甘拜下风。

第03计

借刀杀人——假手除敌,不出自力

核心提示

借刀杀人,就是借助别人的力量去消灭自己的敌人,以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当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可是盟友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时,要想诱使盟友去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实力,就要采取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

原文释义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

敌人已经明确,盟友的态度尚在犹豫之中,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这是从《损卦》卦义的逻辑推演出来的。

打击的目标已经显露出来,而另一种势力又有所扩张,且将有所行动,这时便应借此势力,摧毁敌人。

计谋缘起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彖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为其分析了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占据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做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让其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将转而攻晋,争霸中原。他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国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赵、晋四国之间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经典案例

【古代案例】曹操借刀杀祢衡

但凡觉得自己有点儿才能的人,往往都愿意显示自己的清高与孤傲,祢衡就是这样的一位。他的死,完全是曹操借刘表之刀杀的。

曹操想派一个使者到荆州劝刘表投降,谋士贾诩建议派一个名士去劝降,因为刘表喜欢与名士交往。曹操觉得有道理,问众谋士谁可以去。荀攸推荐了孔融,孔融又推荐了祢衡,并说祢衡比自己才学高出十倍,而孔融并没有把他直接推荐给曹操,而是给献帝写了表,夸了祢衡一番。曹操听了心里很不乐意。

祢衡来了之后,曹操一改以往尊重人才的常态,不给祢衡让座。平时总是非常自负的祢衡受不了这个窝囊气,开骂道:“天地这样广阔,为什么没个像样的人呢?”曹操自傲地说:“我手下有几十位能人,都是当代英雄,凭什么说没人呢?”祢衡问都是谁呀,曹操把手下能人说了一遍,共夸了十四个人。

祢衡笑了起来:“你的夸奖都不对,这些人我都认识。”然后他就从头开贬。他说:“荀可使吊丧问病,荀攸只是个看坟的料,程昱仅能开门闭户,郭嘉还可以念几句辞赋,张辽只能打打鼓,吕虔只能磨磨刀,满宠喝点酒还可以,许褚也许能放放牛,乐进和李典当个传令兵还凑合,徐晃可以杀猪,于禁就是个不熟练的瓦匠,夏侯可称完体(瞎一只眼)将军,曹子孝被人称为要钱太守;其余的更不用提了,都是酒囊饭袋而已。”这一顿骂,触到了许多人的痛处,当场就有人要杀祢衡,曹操制止了他们,并问祢衡有什么能耐。祢衡把自己夸得就跟神仙差不多。

曹操说:我正缺一个敲鼓的人,你当个鼓吏吧。曹操想用此法羞辱一下祢衡,可祢衡并不拒绝,也答应第二天来打鼓。祢衡走后,诸将问曹操,为什么不杀此狂人。曹操说:“这人有点虚名,我要杀他,显得我容不得人,他以为他行,我就让他打鼓,让他丢人。”

第二天,祢衡真来了,曹操请了不少人来看戏。原先的鼓吏让祢衡换新衣,祢衡也没换。没想到祢衡还精通音乐,打了一遍“渔阳三挝”,音节响亮,格调深沉,座上的人都受了感动。这时有人挑刺,说祢衡没换衣服。祢衡便将衣服当众去掉,赤裸裸地站在那里。曹操怒呵祢衡不懂礼仪,祢衡说显露父母清白之体。曹操又追问谁是污浊。祢衡当面骂曹操为眼浊、心浊等等。这就是有名的“击鼓骂曹”。

祢衡这样当面骂曹操,使大家都非常吃惊。孔融出面讲情,说曹操是英明的王公,不能与之计较。曹操也不想担个残害人才的恶名,只好装作肚量极大的样子,让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如成功可以给他高官做。祢衡明知道刘表不会投降,去了也是凶多吉少,没答应去。但曹操为了借刀杀人,强行让祢衡去了。

祢衡到了荆州,把刘表挖苦了一番。刘表很不高兴,想要杀了祢衡,却觉得曹操把此人送来,肯定是要借刀杀人,如果杀了祢衡,自己肯定落个害贤的罪名。思来想去,刘表把祢衡转派到生性残暴的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了。

果然,祢衡在宴席上又讽刺黄祖,说黄祖好像是庙里的菩萨,只受香火,可惜不灵,最后被黄祖杀了。

祢衡只能说是一个狂傲到极点的狂生,曹操想杀他,怕落下害贤之名,也知道这样的人到了荆州肯定也不能与人相容,于是,就想出借刘表之手杀他的毒计。可惜刘表识破了曹操的诡计,竟也容忍了祢衡。刘表也学曹操,但刘表更阴,把祢衡送给黄祖,黄祖不管你是不是贤人,也不怕落个残害忠良的罪名,只要跟他不对眼就收拾。像这样借别人的刀杀人,往往很容易成功。

【现代案例】沦入敌手的大纵深理论

二战时期,德国军队还没有攻打苏联,甚至还没有开始攻打法国的时候,希特勒就上演了一出“借刀杀人”的戏。

希特勒上台不久就开始推行他准备吞并欧洲的计划,这一天,纳粹情报机构的头子海德里希给他送来一份盖世太保获得的情报,说据他们了解,苏联军队的一个最年轻的元帅图哈切夫斯基与一些高级将领密谋,有可能想搞政变,希特勒看了看觉得他说的这些证据都不足,是他自己分析出来的,甚至是猜测出来的,所以把这个情报扔到一边。

有一天,希特勒突然又觉得有点不对,他又把情报重新拿出来看了一遍,看完以后大喜,他把海德里希叫来了,说这里头我们完全有文章可做。做什么文章呢?因为图哈切夫斯基虽然不会搞政变,或者是起码现在不会,但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是苏军元帅中最年轻的,而且是最有才华的元帅,他最让德国人和德国军队感到恐惧的,就是他创造和发明了一种新的作战方式,这种作战方式在军事史上被称为大纵深作战理论。

这个理论也就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立体战争的理论,它主要强调大纵深、宽正面,然后立体式地去向对方发动攻击,大量地在地面上使用坦克突击,空中有制空权,有飞机的配合。这个理论应该说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图哈切夫斯基最早提出来的,德军也在仔细地研究这个理论,在这个时候,希特勒已经开始有准备入侵苏联的念头了,如果要入侵苏联的话,他使用的方式恰恰就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发明的这种方式。

弟子总是怕打不过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想到的就是怎么除掉图哈切夫斯基。他把海德里希找来,如此这般地布置了一下,海德里希立刻就回到他的盖世太保的总部,开始着手这项计划。

第一,他们要伪造德军的高级将领跟图哈切夫斯基密信往来的这样一些信件,要伪造得非常像,要让笔迹专家看到的时候都认为这就是图哈切夫斯基本人的亲笔信件。第二,他们还要伪造图哈切夫斯基把苏联的重要情报卖给德国,而德国人付给他巨额款项这样的收据。第三,他们还要伪造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和德军的情报机构以及德军的将领如何策划政变的一些想法、打算、计划。

所有这些假的证据都准备好以后,盖世太保偷偷地通过苏军的情报人员、双面间谍,把这个情报传过去,说现在他们手里掌握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不利于苏联的一些证据。当时,苏联人为了获得这个情报,不惜花巨款把它买了回来,交给了最高当局。最高当局一看,立刻就把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和八名与他有关的高级将领一块儿抓了起来,审讯定罪为叛国罪。在十二个小时之内,这八个人全部被枪毙了。

德国人就这样借苏联人之手除掉了自己最担心的心腹之患。不久,德军对法国发动了袭击,采用的办法就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发明的大纵深的作战理论;又过了两年,德军对苏联发动了进攻,采用的办法还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这套大纵深作战理论。

可以说,德国人借苏联人之刀杀掉了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然后又借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大纵深作战理论这把“刀”,回过头又打击了苏联,这是非常巧妙的双重“借刀杀人”。

智慧点拨

“借刀杀人”是军事、商业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一条计策,它是指借他人之手或第三方之力来铲除或削弱异己、从而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譬如某集团利用媒体的力量,将对立集团的不利条件放大,对其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使自己获得利益。这便是现代版的“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者往往不需要自己亲自出面,更不需要消耗自己的资源,便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使自己获益,所以,该计谋才能如此受人欢迎。不仅阴险小人善使“借刀杀人”,即便是坦荡荡的君子,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采用该计谋。历史中的曹操、韦孝宽、王充、诸葛亮等等,都是善用“借刀杀人”之计的高手。

1.利用对方靠近敌手

“借刀”的人多在暗处,不为人知;而“刀”多在明处,且与对立方更易接触。

2.找到对方的利益关键点

“刀”自然不会自发地去帮我们做事,它之所以愿意替我们去“杀人”,更是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或是出于对自己把柄的袒护,所以,它才会心甘情愿充当“杀人者”。

3.抓住对方的弱点做文章

所有的刀都有弱点,其弱点就是把柄,只要抓住这个把柄,有针对、有意识地施以计谋,“刀”就不会拒绝“杀人”的“使命”。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总有无法低估的对手横在我们面前,总有人的实力比我们强大,总有人跟我们较劲,或者是我们被迫与一些人交手。当有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一旦与对方发生冲突,就是在“拿鸡蛋碰石头”,这时我们就需要巧借他人力量来击溃对手。“借刀杀人”妙在“借”上,因为,这一“借”就等于在无形中使自己多添了“一双手”,用“这双手”的力量就可以铲除对方或压制住对手。

第04计

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简驭繁

核心提示

以逸待劳,从字面理解就是悠闲地等待着对手疲劳。当敌人气势正盛之际,往往不宜直接进攻,而要坚守住自己的阵地,养精蓄锐,消耗对手的战斗力,从而消磨敌人的士气,使之由强变弱,而你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原文释义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可采取消耗敌人精力的手段)。这是从《损卦》彖辞中“损刚益柔”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这是调动敌人的计策。兵书上说:“凡是先进入战地等待敌人,就会显得安逸;后进入战地仓促应战,就会处于疲劳奔命的被动局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牵着鼻子走。”兵书上是讨论作战,这里主要是讨论(政治斗争)态势。其主旨主要不在于选择有利地形以待机歼敌,而是(强调)以简单驭繁杂,以不变应付万变,以小变应付大变,以静制动,以小的动作应付大的动作,以抓住关键应付周围各种环境和事变的各个环节。

计谋缘起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夜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绝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当。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经常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当。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经典案例

【古代案例】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拜周亚夫为太尉,命其率军迎击叛军。

周亚夫统军后,稍事修整,立刻秘密出击,大军经蓝田,出武关,直抵洛阳,然后攻入荥阳的武库,行动迅速而隐蔽,犹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前线,使叛军大感震惊。

周亚夫知道自己虽然师出有名,但兵力寡弱,如果与叛军硬拼,势必难以取胜,于是决定聚兵河防,长期坚守,待挫敌锐气后再做打算。

此时,吴楚叛军正在猛攻梁国,梁国危在旦夕,梁王数次派使者到周亚夫处请求援兵,周亚夫都假作不理地拒绝了。在拒不出兵的同时,为了寻求更好的决战姿态,周亚夫派出一支轻骑兵,直趋东北,占领了昌邑,然后又筑起一道防线,加强了防御的纵深,以利于长期坚守。

梁孝王多次向周亚夫求救不成,恼羞成怒,转而上书景帝,请景帝下圣旨逼迫周亚夫离开现在的防御阵地,前去解梁国之围。汉景帝碍于亲兄弟的情分,不得已,只好下旨,令周亚夫迅速发兵前去解梁国之围。

汉景帝的使者来到周亚夫的兵营后,高声宣读了圣旨,然而周亚夫只是将圣旨接下,丝毫没有发兵救援的意思。使者气恼地质问道:“周亚夫,你敢抗旨吗?”

周亚夫恭谨地答:“不敢。”

“那你为什么还不赶快发兵救梁呢?”

周亚夫从容不迫地说:“陛下命我率军抗敌,给我的是指挥权,而军队如何调配,则应视战场上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梁国的危急情况我是知道的。梁国尚有五万守军,粮草也充足,不出大错,应该可以再坚守十日。而我大军虽然士气高昂,但远道而来,军力疲惫,且敌军强大,不宜决战,故此先行休整,待寻得良机后,再行出击。”

使者不满地说:“难道圣命你都可以置之不理吗?”

周亚夫决然地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请圣上明鉴。”

使者见周亚夫死不出兵,只好回去复命了。

周亚夫拒不出兵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军,也传到了吴楚叛军将领的耳中。叛军将领以为周亚夫怕死惧战,于是便不再对他严加监视,而是放心地猛攻起梁国来。

周亚夫乘叛军疏于防范的当儿,调动一队精兵切断了叛军的粮道,焚烧了叛军的粮草。吴楚叛军失去了粮草,这才心中恐慌,感到了周亚夫统军的厉害。叛军失去了粮草,不能持久作战,自度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便调回头来,摆开阵势,要与周亚夫的军队决一死战。

此时,周亚夫已经数次调动了敌人,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并深知此时叛军是狗急跳墙,急于作困兽之斗。于是,他坚持不与叛军正面交锋,避不出战。数日之后,吴楚叛军欲战不能,欲走不甘。周亚夫便巧妙地利用敌军粮草短缺、军心不稳的弱点,多次派出轻骑兵于夜间对叛军进行袭扰,从而使得叛军士气低落、斗志尽丧。

周亚夫见决战的时机已到,却仍然避不出战,而是使自己的部队假造成编制混乱、防御松弛的假象,引诱叛军主动进攻。吴楚联军的统帅早就急于进攻,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现在忽然看到机会来了,于是便整顿军马,乘夜间杀了过来,企图一举奠定胜局。

周亚夫知道自己的大营原本设在营西北,而叛军却虚张声势地向营东南进攻,肯定是声东击西之计,于是便不动声色地将精兵埋伏在营西北,而以老弱病残在营东南与叛军全力搏杀。叛军以为周亚夫中计,于是派出奇兵,杀往中军大营里来,谁想,叛军的行踪犹如飞蛾投火,被周亚夫的伏兵候个正着,一时间万箭齐发,杀声四起,叛军立刻陷入重围。

叛军原本斗志已丧,再加上粮草不足,浑身乏力,如今又身陷重围,根本无心恋战,只想夺路突围。于是士兵各自求生,队形大乱,有的在阵内互相残杀起来。经过一夜激战,吴楚叛军遭受重创,楚王刘濞见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杀了。

梁国之围遂解。

【现代案例】毛泽东的“蘑菇”战术

1947年3月,国民党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的23万兵力向延安进犯,对陕甘宁边区实行重点进攻。当时,西北野战军在陕甘宁边区的兵力仅有2万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毛泽东巧妙地采取“蘑菇”战术。

毛泽东在给西北野战军的一封电报里指出:“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个时期(一个月左右),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击之。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

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的率领下,遵照毛泽东确定的作战方针,同敌人进行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战斗。在延安南部歼敌5000人后,西北野战军主动撤离延安,并以小股兵力诱敌主力进至延安西北的安塞,主力埋伏于延安东北的青化砭地区,在此歼敌近3000人。国民党军队发现我军主力在延安东北地区,掉头东进,而我军将主力隐蔽起来,仍以小股兵力与敌周旋,牵着敌人的鼻子12天走了400余里,拖得敌人筋疲力尽。我军以逸待劳,在羊马河全歼敌135旅。接着我军又以少数兵力诱敌北上绥德,主力则隐蔽在清涧以南,乘敌后方空虚之时攻克敌人补给站蟠龙,缴获物资甚多。这时,敌人主力仓皇放弃绥德,南援蟠龙,当敌人主力到达蟠龙时,我军已在安塞“以逸待劳”休整了7天。以后,我军采取同样办法又在陇东、榆林、沙家店大量歼敌。

由于我军实行了毛泽东提出的“蘑菇”战术,在运动战中把国民党军队拖得精疲力竭、士气沮丧,并创造有利时机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毛泽东就是采用了“以逸待劳”的精髓,才使我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智慧点拨

“以逸待劳”是指自己不与对手直接较量,而是悠闲地等待着对手疲劳,待对手耗尽战斗力时,在其疲惫不堪的状态下,再以饱满的精力正面攻击对手,从而增加胜利的可能。如果不懂技巧,只是一味地强攻硬打,这样不仅会消耗自己的体力,也不一定能获得最好的结果,甚至还会一败涂地。因此,“以逸待劳”可以看成是审时度势、布好机关、后发制人的计谋。

1.养精蓄锐,储蓄力量

拥有足够的实力是战胜对手的必要条件。但是,在自己实力尚不足以击败对手时,要尽量避免与对手直接发生冲突,这时可以在退守中增强自己的实力,一旦抓住有利时机,便可以英勇出击。“逸”看似是将自身处在一个“守”的位置上,实则是已有准备,耐心等待对手疲惫之时,进而迎头一击!

“以逸待劳”就是以自己的不动应对敌人的行动,要做到以不变的方式应对变化的环境,以小的变化措施应对环境的大变化。

2.让对手疲于奔命

在对手的实力比较强大、气势也比较凶猛之时,如果你们的实力悬殊,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应采取诱敌深入、疲敌劳敌的战术,使对手的精力、实力迅速衰落,再后发制人,一举战胜对手。

所以,要有意削弱对手的实力,让对方懈怠,疲惫不堪。当对手的力量已衰竭,而我们自己的气势正盛时,两股势力相争,对手处于劣势,我们便会占尽便宜,呈现出一种还未交手而就胜败已定的局面。

3.等待最佳时机

再好的计谋,运用时不讲条件和环境,最后也会以失败告终。所以,要想娴熟地使用计谋,事情必备的条件和环境很重要。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面对一个巨人时,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你可能永远无法扳倒他;但等他躺下或睡觉时,你却可以轻易将他制伏。所以,要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这样才会不费吹灰之力达到目的。

时机不成熟,不动如山岳;时机一到,动如脱兔。要善于等待时机,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虚于应付等办法与对手巧妙周旋。瞅准时机,一旦确定对手的实力已经削减一大半,在疲于应付,你就要立刻转守为攻,一鼓作气打败对手,使对手没有还手之力。

第05计

趁火打劫——乘敌之危,就势取利

核心提示

趁火打劫,是指趁着别人家里失火、一片混乱之际,大家都无暇自顾,去抢人家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攻出击,一举制伏敌人,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文释义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

敌人的处境艰难,我方正好乘此有利时机出兵,坚决果断地打击敌人,以取得胜利。这是从《卦》象辞“刚决柔也”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敌人国内处境艰难,就乘机占领其土地;敌人受到邻国的侵略,就乘机掠夺其民众;敌人内外交害,就乘机占领其国家。

计谋缘起

《孙子·始计篇》云:“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时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越王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

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室,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所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吴王生活淫糜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

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王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

越王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经典案例

【古代案例】曹操趁机除二袁

袁绍在官渡之战惨败之后,忧惧而死,这虽然对袁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还握有重兵,对曹操来说,仍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公元203年,曹操打算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当曹操首先进攻占据黎阳的袁绍长子袁谭时,袁谭抵敌不过,火速向已继承了父位的幼子袁尚求助。袁尚救援不及,两人均被打败,只得一起撤回袁尚的邺城。由于二袁合兵,城坚又难攻,两军相持数日,仍无结果。

曹操无奈,只得放弃两袁,转而征讨刘表。袁氏两兄弟见曹操撤兵而去,便开始了争夺继承权的内讧,并大打出手。袁谭兵败,逃到平原,袁尚团团围住平原,攻打甚急,袁谭只好向曹操求援。

这时曹操和他的谋士们认为:如果二袁和好,就会力量倍增;如果一个人独得大权,形成统一的局面,那么袁氏的势力就会东山再起,急切难图。所以曹操决定暂时停止进攻刘表,乘二袁内乱之机,取渔人之利。结果曹操很快消灭了袁谭的势力,紧接着又消灭了袁尚、袁熙。随后,河北的冀、青、并、幽四州全部被曹操占领。

袁氏兄弟的内讧是由他们为争夺继承权而引起的,所以这场“火”属自然之祸。曹操就是及时地利用了这种“内忧”,“乘危取利”,他所采取的手段是“明助暗夺”,以援助袁谭为名,消灭袁氏兄弟为实,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案例】摩根威逼白宫主人

187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几乎每小时都有公司宣布破产。

费城的著名投资银行杰伊库克公司,就是因为美国经济危机永远地关上了大门。库克因在南北战争中帮助政府出售国库券而名声大振,是投资银行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他的破产在当时的商业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但是,即便他能度过危机,因其力量早已衰微,也难以应付日后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挑战。摩根在国内外出售证券的能力举世无双。

达布尼—摩根公司和在伦敦的摩根公司及费城的安东尼·德雷克塞尔、巴林兄弟公司、纽约的利瓦伊莫顿以及纽约其他几位大银行家与摩根的联合,使摩根拥有强大的实力,因此他才得以在1871年从库克手中夺过价值2亿美元的国库券,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出售给外国投资者;1873年的上半年,摩根及其合伙人又以同样理由赢得了33亿国库券的一半,并且处理得可谓得心应手。而库克在出售他那部分国库券时却困难重重,这也是库克破产的因素之一。

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成为美国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控制了美国政府的债券市场,同时继续向欧洲抛出优惠证券。

1884年的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巩固了摩根的地位。从这时起一直到1913年去世,他一直是美国投资银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自1884年11月以来,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市场上掀起了抢购黄金的风潮。当时有个谣言很快传遍了华尔街,说美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以黄金支付货币的做法。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担保这不是事实,但是用抛售美国证券换回黄金的做法仍在进行,致使国库告急,落到了几乎无力偿清债务的地步。政府为了救济金库空虚带来的经济恐慌,就必须立即筹集到一笔巨额资金。政府财政当局的估计是至少要1亿美元。

在这股抢购黄金的风潮中,摩根了解到美国政府已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于是,他同贝尔蒙商定,由他们两家银行组成一个辛迪加,承办黄金公债,这样,他们既可解救财政部危机,又可获得高额利润。

美国国会并没有通过这个建议,是因为他们提出了很苛刻的条件,连总统都难以接受。当时的财政部长卡利史尔计划发行5000万美元的公债,其余半数委托美国国内银行存款。由于正值恐慌之际,任何银行都已经自顾不暇,因此他们便把这位财政部长的呼吁理所当然地束之高阁了。

于是,卡利史尔又使出苦肉计,以超出面额的117点公开募集5000万美元公债。这一招打破了投资金融界的惯例,也欺骗了投资银行,并重创和惹恼了摩根。摩根便暗地里操纵着事情的发展,当这位财政部长匆匆忙忙赶赴纽约召集银行家寻求帮助时,却遭到了大家的白眼。财政部长之所以会受到这样的待遇,完全是因为他没有接受摩根提出的要么认购全部公债、要么完全拒绝认购、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谈判条件。

出于无奈,总统再次召摩根入白宫,彼此互相摊牌。当摩根探知国库存金只剩下900万美元时,更是固执己见,并胸有成竹地说:“除了我和罗斯查尔组成辛迪加,使伦敦的黄金重新流入国内,似乎没有第二种办法来解救陷于破产状况的国库了。现在,我手头就有一张1200万美元的支票没有兑现,若是今天将这张支票兑现了,一切就都完了。要不要我在这里拍电报,现在立刻汇到伦敦去呢?”

在这种威胁下,克利夫兰总统不得不每隔5分钟就以去洗手间为名,与等候在另一室的财政部长卡利史尔商量对策。摩根很清楚,若不来点硬的,白宫的主人不会轻易就范。在同总统面谈时,他对总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拘小节”,单刀直入,步步紧逼。更加过分的是,他竟然吸起了总统讨厌的雪茄烟,悠闲地等待着总统接受他的条件。

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总统不得不答应摩根提出的条件,白宫在华尔街面前甘拜下风。当夜,摩根取出大量美元交给财政部,帮助财政部渡过了难关。

摩根在向政府承包的公债价格与市场差价中就净赚了1200万美元,并且还安排了一项国际协议:在公债发行结束前,不用美元兑换英镑,也不购买美国的黄金——这大大冲击了《夏尔反托拉斯法案》。

摩根与总统谈判,探知国库存款少之又少,国家陷入了很大的危机,他便趁火打劫,逼得总统不得不答应他的苛刻条件,并从中赚了一大笔钱。

美国当时的财政“软”得几乎库空,因此给了摩根“趁火打劫”的机会。

智慧点拨

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对一个人事业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能见机行事,抓住最有利时机,也即“敌弱我强”的时候,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平时理解的“趁火打劫”是落井下石、乘人之危的意思,在对方最危急的时刻不顾一切为自己谋取利益,这当然是不正当的,也是不能提倡的。正当的“趁火打劫”应当是利用“敌弱我强”的形势,为自己争取正当的权益。

1.以强对弱,事半功倍

如果你与对手处于势均力敌或是一弱一强的状态,倘若不施以计谋,而是直接以硬碰硬,必然会导致你蒙受极大的损失。即便两败俱伤,自己的损失也是不可挽回的。所以,不管自己的实力有多强,都不要妄想用蛮劲制伏对方。

更不用说,自己以弱对强,那无非是自取灭亡。所以,智取在任何时候都是上策。

譬如对方是十倍于己方实力的大企业,平时与对方谈合作,都被对方拒之门外,那么,凭着一股不折不挠的“傻劲”与对方谈判,必然是事倍功半的策略。不如暗待时机,如果恰好对方遇到了某一危机,而自己恰好能对对方有所帮助,那么,这时候就是出手的最好时机。在此时进行谈判,必然能使成功率大大提高。

2.“敌弱我强”的时候,就是你最有话语权的时候

铁匠都有这样的经验:打铁必须在铁块被烧得通红后还未完全冷却的时候进行,因为这时候铁块的硬度最小,可以任意塑造。倘若错过了这一时机,铁块就会重新变硬,怎样锤打都没有效果。从这一小小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行事要抓好时机:当时机对我们不利时,即使花上十成的精力,也可能只收到五成的效果,甚至没有效果;但若顺应时机,只需花五成精力,便会获得十成效果。

所以,敌弱我强的时候,其实是你最有话语权的时候,也是你获得利益的最佳时刻。

当然,好时机不是时时都有的,它既可以是自然因素造成,也可以是人为因素造成。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好时机,就像买彩票一样,中不中奖完全要看运气;而人为制造的好时机,则比较容易掌握——人为制造对对方不利的影响,从而为自己获得利益提供帮助。当然,不管利用自然因素造成的好时机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好时机,首先都要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做得越多,反而离成功越远。

第06计

声东击西——制造错觉,出奇制胜

核心提示

声东击西,是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从而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对方被假象所迷惑,就无法猜测你真正的意图,进而作出错误判断。

原文释义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人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各种事变和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主地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对敌人发起攻击。

计谋缘起

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忽东忽西,即打即离。本决定进攻甲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本来不打算进攻乙地,却佯装进攻的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不满的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要撤退的迹象。并且故意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让俘虏趁机逃脱。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

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惨重的报告,知道大势已去,只有收

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经典案例

【古代案例】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之久,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一定要收复台湾。

要赶走殖民军,收复台湾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1661年4月,郑成功率领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了澎湖列岛,他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另一条是北航道,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大船也能通过。于是,他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敌人背后攻打赤嵌城。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南航道。郑成功的部队声势浩大,一路上喊声震天,炮火不断,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让敌人误以为要攻打南航道。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

而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当南航道上双方还相持不下时,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神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从北航道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城的士兵从睡梦中惊醒时,发现已被郑成功的军队包围,无奈只得弃械投降。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进攻,一举拿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出色地运用了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利其不自主而取之”,成功地收复台湾,成为我国的民族英雄。

【现代案例】推销前先虚晃一枪

弗雷德·罗杰是美国的某个皮革公司的一位销售经理,他这个月的任务是推销公司生产的新产品,这是一种加工成带状的皮革制品。

他拜访了第一个客户,问:“您认为这产品如何?”

“啊,我非常喜欢它,但是,在您来之前,我已经听说了。我猜想您现在要告诉我的是,它是非常贵的,我应该为它付出一个荒谬的价格。”

“您告诉我,”弗雷德·罗杰斯说,“您是一个有贸易经验的人,您和懂得皮革和兽皮的人一样。您猜想它的成本是多少?”

那人受了奉承,回答说他认为可能是45美分一码。

“您说得对。”弗雷德·罗杰斯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他,说,“我不知道您是怎样猜到的?”

这位销售经理以45美分一码的价格,成功获得了他的订货和随后的重复订货,双方对事情的结果都很满意。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公司最初给产品的定价是39美分一码。

智慧点拨

在战争中,“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使对手疏于防范,从而乘机消灭敌人。此计的运用不能仅局限于计名的字面意思,而应把握其中所蕴涵的思想,运用的关键在于用假象迷惑对手,使其产生错觉,不能摸着你的真实意图而无所防范,这样你就可以乘其不备击败对方。

“声东击西”是以“我”为主而制造有利之势的计谋,其特点是站在避实就虚的基点上的主动行为。换言之,就是你要把自己真实的目标巧妙地隐蔽起来,不为对手所知,制造假象,误导对方,使对方虚实难辨,你则乘虚而入,直击目标。

1.以假象造成对手的错觉

孙武说:兵不厌诈。说明诡诈具有永恒的意义。自古以来,“使诈”一直是各位大家取得胜利的手段。使诈并不代表纯粹的撒谎,而是目的性极强,而又不被大家所知的一种处理事情的方法。

一旦向对方使诈,对方就很难摸到你的真实意图,即使他怀疑你的真实性,也无从了解你的真正想法。若不想让对手以为你声东击西,就要把表面工作做好,让对方看不出你在使诈。这就是以假象造成对手的错觉。

假象隐藏了你的真实目的,这就给对方造成错乱、危机四伏的处境,你则可以抓住敌人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的战术。

“声东击西”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扰乱对手的正常思维,给对方造成错觉。如果对手被你的假象所欺骗,就说明你成功了;否则的话,对手明白你的意图并不在于此,可能会削弱你的实力,那便是自取灭亡。

2.直取对方要害

声言“击东”,实则“击西”,错误的引诱已经使对手不知你真正的动向了,一旦其在防备上出现漏洞,我们便可以趁机攻击对手要害,削弱对方的实力。

假象会造成对方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势必会造成对方错误的防御,而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攻击其防御薄弱的地方,这样一定能给对方造成痛击。对方的错误判断导致其在防范上有虚有实,我们要避其实,击其虚,这便是此计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