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心雕龙全鉴
9798000000008

第8章 乐府第七

【原文】

乐府[1]者,“声依永,律和声”也。钧天九奏[2],既其上帝;葛天八阕[3],爰及皇时[4]。自咸英以降[5],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6];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7];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8];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9]: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10],季札鉴微于兴废[11],精之至也。夫乐本心术,故响浃[12]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13],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

【注释】

[1]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2]钧天:天的中央,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帝住的地方。九奏:古代行礼奏乐九曲。

[3]葛天八阕:相传有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共八曲。葛天:葛天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阕:量词,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

[4]爰(yuán)及:至于。皇时:传说中的远古三皇时代。

[5]咸:即《咸池》,古乐曲名,相传为尧乐。一说为黄帝之乐,尧增修沿用。英:即《六英》,古乐曲名,相传为帝喾(kù)或颛顼(zhuān xū)之乐。以降:以后。

[6]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记载于《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中。禹巡视治水之事,途中娶涂山氏之女,还没举行仪式就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就叫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自己作了一首歌,歌中唱道:“候望人啊。”这是最早的南方音乐。

[7]有娀(sōng)谣乎飞燕,始为北声:记载于《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中。有娀氏有两位美貌的女子,给她们造起了九层高台,饮食一定用鼓乐陪伴。天帝让燕子去看看她们。那两位女子很喜爱燕子,用玉筐罩住,揭开筐看它,燕子留下两个蛋,向北飞去。两位女子作了一首歌:“燕子燕子展翅飞。”这是最早的北方音乐。

[8]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记载于《吕氏春秋·音初》中。夏君孔甲在东阳黄山打猎,迷失了方向,走进一家老百姓的屋子。这家人正在生孩子。有人说:“这是好日子啊,这个孩子一定大吉大利。”有人说:“这个孩子一定会遭受灾难。”夏君就把这个孩子带了回去。孩子长大成人了,一次帐幕掀动,屋椽裂开,斧子掉下来砍断了他的脚。孔甲叹息道:“发生了这种灾难是命中注定吧!”于是创作出“破斧”之歌。这是最早的东方音乐。

[9]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记载于《吕氏春秋·音初》中。当初殷王整甲迁徙到西河居住,但还思念故土,于是最早创作了西方音乐。

[10]师旷觇风于盛衰:记载于《左传·襄公十八年》中。晋国人听到楚国出兵,师旷说:“没有妨害。我屡次歌唱北方的曲调,又歌唱南方的曲调。南方的曲调不强,象征死亡的声音很多。楚国一定不能建功。”师旷: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晋大夫,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觇:暗中察看。

[11]季札鉴微于兴废: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的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观看周朝的音乐和舞蹈,他能从各国各地乐曲中听出兴亡衰败来。

[12]浃:深入。

[13]敷训:施教。胄子:贵族的子弟。

【译文】

所谓“乐府”,就是用“五音”来配合歌咏的声调,又用“十二律”来和“五音”相配合。传说赵简子在天上听到了动人的音乐,那是上天神明的乐曲;而葛天氏的八支乐章,那是上古时代的音乐。此外,从前黄帝时候的《咸池》之乐、帝喾时候的《六英》之乐,这二者以后的音乐,现在都已经没有办法去考证了。而后,涂山氏女为夏禹所吟唱的“候人兮猗”之歌,标志着南方音乐的开端。有娀氏的两位美貌女子所唱的“燕燕往飞”的歌谣,标志着北方乐歌的开端;夏后氏孔甲感叹义子的命运,在东阳作了《破斧歌》,标志着东方乐歌的开端;殷帝王整甲作了怀念故乡的歌曲,标志着西方乐歌的开端。由此可见,历代音律、各地歌辞的发展及演变,是十分复杂各异的。庶民百姓、汉子妇人,通常歌唱的是当地的歌谣,采诗官采集这些民歌的歌词,乐师记录并为它们谱出相适合的曲子,使人们的情志、气质通过弦乐器、管乐器等各种乐器表达出来。因此,晋国的师旷感受到楚国音乐的曲调不强,便知晓了楚国士气衰弱、国力不振的状况,吴国公子季札也能通过分辨各国各地乐调的细微差别来判断各个国家的兴起与亡废,实在是精妙极了。音乐依心而创,反映了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它能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因此,古代圣明的君王对待音乐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坚决阻止、堵塞一切淫荡糜烂的音乐。教育贵族子弟时,一定要学习歌唱有利于政教传播、歌颂功德的音乐。所以,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能感动天地、四时和人心,它的教化作用能影响四面八方。

【原文】

自雅声浸微[1],溺音[2]腾沸。秦燔[3]《乐经》,汉初绍复[4],制氏纪其铿锵[5],叔孙定其容典[6]。于是《武德》[7]兴乎高祖,《四时》广于孝文[8],虽摹《韶》《夏》[9],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10]其不还。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11],朱马以骚体制歌。《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12],故汲黯[13]致讥于《天马》也。至宣帝雅颂,诗效《鹿鸣》;迩及元成[14],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暨后汉郊庙[15],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16]。

【注释】

[1]雅声:雅正之乐。浸:渐渐。微:衰败。

[2]溺音:古谓淫溺的音乐。与正音、雅音相对言。

[3]燔(fán):焚烧。

[4]绍复:继承复兴,继承恢复。

[5]制氏:汉初的乐师。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这里指音乐的节奏。

[6]叔孙:姓叔孙,名通,汉初的儒生,曾给汉高祖制定各种礼乐。容典:舞容典礼,即乐舞和礼节。

[7]《武德》:雅舞名,多用于宗庙祭礼。

[8]《四时》:汉祭宗庙时所用的乐舞之一。孝文:汉文帝谥号。

[9]《韶》:《韶乐》,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夏》:《大夏》,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夏禹时代的乐舞。

[10]阒(qù):形容寂静。

[11]延年:李延年,西汉音乐家,被封“协律都尉”。曼声:舒缓而长的声音。协律:调和音乐律吕,使之和谐。

[12]河间:汉河间献王刘德,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御:使用,应用。

[13]汲黯:汉武帝时敢于直谏的大臣。汉武帝得到一匹天马,作《天马歌》加以赞颂,并把此歌列入祭祀宗庙祖先的《郊祀歌》中,汲黯对此提出了批评。

[14]迩:应作“逮”。元:汉元帝刘夷。成:汉成帝刘骜。

[15]郊庙:古代天子祭天地与祖先。

[16]夔(kuí)旷:夔与师旷的并称。夔,舜时乐官。旷,春秋晋乐师。

【译文】

从雅正的音乐逐渐衰弱开始,那些淫靡歪邪的音乐便渐渐兴盛起来了。秦始皇焚书之时焚烧了《乐经》,西汉初年的时候,朝廷想继承古乐并恢复,由乐师制氏记下了古乐的音调节奏,叔孙通制定了乐舞的曲礼和法度。于是,汉高祖时兴起了《武德舞》,汉文帝时流行《四时舞》,这些乐曲虽然是以古代舜时《韶》《夏》的音乐为基础模仿出来的,但也继承了秦代旧有的乐章,那些中正和平的古乐逐渐在世间沉寂,如今是很难再见到了。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国家十分重视礼乐,专门管制音乐的“乐府”机关开始建立起来,整理汇总赵地、代地的音乐,采集收纳齐地、楚地的音调,还有李延年用延长声调的方法,靠舒缓绵长的声音来调和搭配音乐,朱买臣、司马相如则模仿骚体诗来创作歌词。《桂华》这些杂曲歌词,华美艳丽但不合常规的雅正音乐;《赤雁》这类乐曲,浮艳绮靡而不符合法度规矩。河间献王刘德曾向汉武帝推荐过正统的雅正古乐,但汉武帝基本不采纳,所以大臣汲黯对汉武帝作的《天马歌》十分不满,直言进谏。到了汉宣帝的时候,制作的是歌功颂德的雅乐,模仿的是《小雅》中的《鹿鸣》篇章;而到了汉元帝、汉成帝的时候,又将浮靡的音乐略微扩大了一番,雅正的古乐因为不符合世俗的喜好,推行便十分困难。到了后汉的时候,祭天祭祖时候的唱词,会夹杂着一些古乐,歌词虽然比较雅正,但声律已然不再是古代音乐家夔和师旷时代正统音乐的模样了。

【原文】

至于魏之三祖[1],气爽才丽,宰割辞调[2],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3],秋风[4]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5],志不出于滔荡[6],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7]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逮于晋世,则傅玄晓音,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亦充庭万[8]。然杜夔[9]调律,音奏舒雅,荀勖改悬[10],声节哀急,故阮咸[11]讥其离声,后人验其铜尺;和乐之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

【注释】

[1]三祖: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魏烈祖曹睿,合称三祖。

[2]宰割:支配,分割。辞调:诗文的声韵,这里指汉乐府。

[3]北上:曹操作的《苦寒行》,其首句是“北上太行山”。引:乐曲。

[4]秋风:曹丕作的《燕歌行》,其首句是“秋风萧瑟天气凉”。

[5]羁戍(shù):远戍边疆。

[6]滔荡:激荡,波动。

[7]三调:《平调》《清调》《瑟调》,都是周代古乐的声调。

[8]庭万:朝廷、宗宙的乐舞。《诗经·邶(bèi)风·简兮》:“硕人俣(yǔ)俣,公庭万舞。”意思是,舞师健壮又英武,公庭上面演万舞。万:《万舞》,一种大舞,表演时用盾、斧、羽。

[9]杜夔(kuí):三国时期魏音乐家,擅长音律,管弦等各种乐器无所不能。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继承复兴了前代古乐,并有所创新。

[10]荀勖(xù):西晋音乐家。改悬:即改变钟磬悬挂的距离,此指改制乐器。

[11]阮咸:魏晋时期名士,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精通音乐。

【译文】

到了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魏烈祖曹睿的时代,他们志气豪爽,才华富丽,所改编的歌词曲调、音调浮靡,节奏平庸。例如,曹操的《苦寒行》,曹丕的《燕歌行》等作品,无论是叙述酣歌宴饮还是哀叹出征在外漂泊,内容和情感都不免稍显放纵了些,句句离不开悲哀的情绪;其乐调虽然用的是汉代正统的“三调”音乐,即《平调》《清调》《瑟调》,可是论起它们的文辞内容,比起舜时的《韶》乐和禹时的《夏》乐等古乐来,其实差得很远。到了晋代,通晓音乐的傅玄创作了许多雅正的歌曲,来歌颂晋代的祖先;张华也写了一些新的乐曲,为《万舞》等宫廷舞曲补充新鲜血液。然后,魏的杜夔所调整的音律,节奏舒缓雅正;而晋初荀勖改制乐器,将钟磬的尺寸和悬挂距离改小,导致音乐的声调节奏哀厉而急促,所以阮咸曾讥笑荀勖将乐器改动得不协调了,致使音乐偏离了正轨。后来,有人考察了古代的铜尺,才发现原来是荀勖制作的新尺有问题。由此可见,和美协调的音乐,想让其达到精微奥妙的程度,需要靠乐器和乐章、乐曲和歌词互相配合才能实现,这是内容和形式的搭配。

【原文】

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1]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2];“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3]。故知季札观乐,不直听声而已。若夫艳歌婉娈[4],怨志诀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5];奇辞切至[6],则拊髀雀跃[7]。诗声俱郑,自此阶矣。

【注释】

[1]瞽(gǔ)师:乐师。古代很多乐师是盲人。瞽,瞎。

[2]“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乐工为季札歌唱《唐风》,季札说:“思虑深远啊!大概有陶唐氏的通民在吧!”《诗经·唐风·蟋蟀》中有:“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意思是,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多警悟。晋风:唐风,古唐国在周代时处于晋国所在。

[3]“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乐工为季札歌唱《郑风》,季札说:“美好啊!但它烦琐得太过分了,百姓忍受不了,这大概会最先亡国吧。”《诗经·郑风·溱洧》中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意思是,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

[4]婉娈(luán):缠绵,缱绻。

[5]欠伸:疲倦时打呵欠、伸懒腰。鱼睨:像鱼那样瞪眼注视,比喻瞠目而视,不感兴趣。

[6]切至:犹切当,贴切恰当。

[7]拊髀(bì)雀跃:拍着大腿,像麻雀似的跳跃,形容非常高兴的样子。

【译文】

由此可知,诗篇是乐歌的核心,声调是乐歌的形式。乐歌的形式寄托在声律上,所以乐师务必要调整好自己的乐器;乐歌的核心隐含在诗歌里,所以词人务必要让自己的文辞端正。《诗·唐风·蟋蟀》里有“好乐无荒”的诗句,意思是说,喜爱音乐是对的,但不要过度,所以吴公子季札称赞这首晋国民歌,认为它意义深远;《诗·郑风·溱洧》里有“伊其相谑”的诗句,意思是,男男女女互相调笑,所以季札通过这首郑国民歌预言说郑国要先灭亡。由此我们知道,季札欣赏音乐的演奏,不单单是听听它的声调便罢了。至于那些写婉转缠绵、相亲相爱的诗句内容,或者写怨恨满腔、分别决裂的诗句内容,若是把这些淫靡不正的作品谱成曲子,雅正的音乐又该如何产生呢?然而时俗世人听曲子却只为一时心动,人们都喜欢新鲜奇异的乐章。雅正的乐曲温和恭谨,人们听了大都一定会厌烦得打哈欠,像鱼一样瞪眼发愣;而对于新奇的歌词,如果人们觉得切合自己的心意,听了便一定会高兴得拍大腿,像鸟雀一样跳起来。这样的话,诗歌和音乐就都走上了歪门邪路,从此越来越严重。

【原文】

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声来被[1]辞,辞繁难节;故陈思称左延年闲于增损古辞[2],多者则宜减之,明贵约也。观高祖之咏“大风”[3],孝武之叹“来迟”[4],歌童被声,莫敢不协。子建士衡[5],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俗称乖调,盖未思也。至于轩岐鼓吹[6],汉世铙挽[7],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缪韦[8]所改,亦有可算焉。昔子政[9]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注释】

[1]被:配之意,指根据歌词来配乐谱曲。

[2]李延年:三国时期魏国音乐家、诗人。闲:通“娴”,熟悉,熟练。

[3]观高祖之咏“大风”:《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回京途中,路过沛县时停留下来,邀请老朋友和父老乡亲一起纵情畅饮,唱起自己编的歌:“大风刮起来啊云彩飞扬,声威遍海内啊回归故乡,怎能得到猛士啊守卫四方!”

[4]孝武之叹“来迟”:《汉书·外戚传》中记载,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让术士招魂。在烛光摇曳中,帝果隐约见有酷似夫人之身影,汉武帝悲感作诗,说:“是你吗?不是你吗?我站在这里望眼欲穿,你为何如此缓缓来迟?”

[5]士衡:陆机的字,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6]轩岐:黄帝轩辕氏与其臣岐伯的并称。

[7]铙(náo)挽:铙歌和挽歌。《铙歌》,汉代的军乐。《挽歌》,汉代的丧乐。

[8]缪:缪袭,三国时曹魏文学家。韦:韦昭,三国时吴国人。

[9]子政:刘向的字,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

【译文】

但凡是乐歌的歌辞,都称为诗,按照一定的曲词将诗咏唱出来就是歌,用声调旋律去配合歌辞的时候,倘若歌辞繁冗就很难和音乐的节拍相互配合。所以陈思王曹植称赞左延年,说他很擅长增减古代歌辞以配合乐曲,遇到歌辞中的语句有多余就适当删去,这说明歌辞应当以精练简约为重啊!听听汉高祖唱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听听汉武帝唱的《李夫人歌》,“偏何姗姗其来迟”。这些歌辞配上曲调后,让歌童去演唱,整首歌曲非常协调,各个方面都很搭配。曹植和陆机虽说都有好的诗篇,但由于没有吩咐乐师为其配乐,所以不能用乐器伴奏吟唱。人们都认为没有配乐是因为二人的诗歌与音乐的曲调不相合,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至于轩辕黄帝时岐伯创作的鼓吹曲,汉代出现的铙歌和挽歌,虽然其内容和作用各有不同,有的是军乐,有的是丧乐,但都算是乐府诗歌的一种。还有缪袭和韦昭所改编的汉代乐府歌曲,也有值得肯定的作品。从前刘向品评文章,把诗和歌区别开来,所以简单地作了篇《乐府》,以标明“诗”与“歌”之间的区别。

【原文】

赞曰:八音摛文[1],树辞为体。讴吟坰野[2],金石云陛[3]。韶响难追,郑声易启。岂惟[4]观乐,于焉[5]识礼。

【注释】

[1]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摛(chī):铺陈。

[2]坰(jiōng)野:荒郊,远野。

[3]云陛:指巍峨的宫殿。

[4]岂惟:难道只是。

[5]于焉:于此。

【译文】

总而言之:用各种各样的乐器来演奏乐曲,奏出种种动听的声音,创作出好的歌词是其核心。或者在乡村郊野讴歌吟唱,或者在朝廷宫殿演奏颂吟。雅正美好的音乐难以传承下去,浮华淫靡的音乐却非常容易发展。音乐怎么能只用来欣赏呢?一定要能从里面看出礼法教化的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