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
9823000000002

第2章 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2)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中国人民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尝试过、寻觅过西方的各种思想武器。西方的各种思潮,也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以科学的宇宙观,为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历史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指导作用。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坚持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坚定不移。

(四)越是社会思想多样化,越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生活出现了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发展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这就必然冲击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其中包括事业观、利益观、金钱观、幸福观、爱情观等等以至更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导致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思想呈现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是一种正常现象。应该看到,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不同观点的争鸣切磋,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承认社会思想的多样化,承认价值取向多元,鼓励营造浓厚的学术探讨研究的氛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可以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不管经济结构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多样,我们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并以此来引领和整合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因为从历史上看,在阶级社会,历代统治阶级都是力图用他们的指导思想来主导整个社会的思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我们国家,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和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也就是说,我们的多元文化,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就能既唱响主旋律,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不到保证,在多元文化中缺少了这个主心骨,这样的多元化只能是一种无序的多元化、混乱的多元化,最终必将导致我国文化的变质和转向。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更加突出。在社会思想多样化的情势下,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在滋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还严重存在,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荣辱不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来自一些负面因素的挑战。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会扰乱人们的思想,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在世界当代史上,因意识形态问题导致国家衰亡和政权丢失的例子屡见不鲜。1991年7月苏共决定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结果很快导致执政党倒台、民族分裂、国家解体,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对此,我们应当引以为鉴。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伴随经济全球化、传媒数字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间既有吸纳又有排斥,既有渗透又有抵制,既有融合又有扬弃,这本来都是正常、积极的现象。我们借鉴、博采各国文化之长,革除、摒弃本国文化之弊,也是确定无疑的。问题在于西方敌对势力凭借本国经济政治实力带来的文化强势,通过各种方式、采用各种手段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企图冲垮我们意识形态防线,让我们抛弃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进而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犯,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

所谓“文化安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安全,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本内容的意识形态的安全。文化安全,是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社会安全等等在内的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政治、经济、国防、社会安全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一个没有文化安全、没有意识形态防线的国家,往往会自乱阵脚,不打自败。当然,我们说的文化安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安全,绝不是要把学术上的不同观点、艺术上的不同风格、生活上的不同习俗和爱好等等“泛意识形态化”,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上去,而是必须正视、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

(五)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当下有一种看法,即马克思主义已诞生一个半世纪,世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当年马克思、恩格斯说的一些话今天看来也不全对,现在我们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否有些不合时宜?这种看法显然有着许多误解。

看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不能看它产生的时间长短,而要看它是否正确。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最科学、最严密、最先进的思想体系,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尽管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自身状况也发生了不少改变,但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它的基本原理依然是正确的,特别是它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它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深刻揭示,对人类历史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方向的清晰阐明,都是颠扑不破的,依然为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坚持。

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开放的、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与实践同步,与时代同行,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前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给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活力。今天我们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要指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指导思想;这是引领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中的一切困难,胜利地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的光辉旗帜。

二、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不是特殊性。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个普遍规律。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色彩最鲜明,坚持一元主导最坚决,一些西方国家最讲意识形态输出。

对指导思想的发展,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前提下的发展,是为了使其与不断变化的国情世情、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更加适应,而绝不是改弦更张。经济关系多样化不能成为否定指导思想一元化的根据。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地应该处于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这一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我们如果弃之不用,反而用别的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去取代它,那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引起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空前活跃和繁荣的景象,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由此,对指导思想一元化,也产生了不少疑虑和模糊认识,认为一元化会导致僵化,把指导思想一元化与解放思想对立起来,认为会禁锢人们的思想;还有人怀疑甚至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一元地位的必要性,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多种思想并存的关系,无疑是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

(一)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任何国家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普遍规律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不是特殊性。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个普遍规律。

1. 任何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向来都是一元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奴隶社会有奴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封建时代的中国,自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就占据了思想领域的正统地位,“学说有背孔子者,得以非圣无法罪之”,任何反对儒学、反对孔子的言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甚至会身遭迫害。在西方中世纪,宗教思想处于统治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言,教会信条成了“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法学、自然科学、哲学,这一切都由其内容是否符合教会的教义来决定”。[1]在当时,受宗教裁判所迫害的思想家也为数甚多。

到资本主义社会,尽管思想的多样化和自由度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原则并没有改变,只是其实现方式披上了自由主义的外衣。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批评资本主义社会乃至宣传马克思主义是被允许存在的,但任何主张改变私有制,实施革命,改变现行制度的思想,都会被禁止,更不可能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不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统治地位,而且是资本扩张的武器。

2. 经济关系、社会性质决定意识形态的内容,指导思想必须一元化,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所谓意识形态,是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主流意识形态向来是一元化的这个客观事实,归根结蒂反映了一个客观规律。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尽管意识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影响和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在任何社会中,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是占有统治地位的;任何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

3.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色彩最鲜明,坚持一元主导最坚决,一些西方国家最讲意识形态输出

有的人也许会说,当代西方国家不强调搞统一的指导思想,不是一样能发展吗?事实果真如此吗?恰恰相反,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色彩最鲜明,坚持一元主导最坚决,一些西方国家最讲意识形态输出。资本主义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它是意识形态色彩最浓厚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作为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必然要以个人主义或者利己主义为核心内容。利己主义渗透和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强大的价值体系。不仅如此,他们还运用各种手段(包括暴力)力图使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统一世界。资本主义一来到这个世界,就伴随着殖民扩张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输出,以实现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