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
9823000000003

第3章 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3)

利己主义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就连资产阶级思想家自己也明确承认。上个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就指出,在美国的民主制度下产生的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首先会使公德的源泉干涸”,“久而久之,个人主义也会打击和破坏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当然,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在历史上它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个人主义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奠定理论基础的。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系统地论证了个人的自然权利、平等、自由的不可剥夺性,肯定个人利益,强调个性发展,重视个人价值,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幸福,等等。所有这些,都成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也是人类思想的一次重要解放,因而在当时是有革命意义的。但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私利,因而也会陷入损人利己的恶性结局。资本主义的一切罪恶都源于此,特别是为满足一己私利时,更彰显了它的消极的一面。

(二)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产生的理论,西方都不认同,我们反而拿来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这既不合理也不科学,认为应该用别的什么理论去取代马克思主义,至少是“平起平坐”。这种观点不但是错误的,而且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1.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由其科学性、真理性决定的

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最根本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其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广泛的价值合理性,要看它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从根本上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利己主义截然不同。利己主义是导致社会分化的根源。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阶级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它是绝大多数人参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这正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它的核心是全体人民的利益。

3.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代以来160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救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富国富民,中国人曾经接触乃至引进过各式各样的主义或者理论,如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实业救国理念,等等,也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试验、斗争和改良运动,包括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旧式民主革命、议会选举等,但都行不通,都没有能够解决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说:“从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了,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到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也产生过水土不服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不能照搬照抄,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进而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我们说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不是什么人的主观认定,而是实践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4.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实现了巨大的进步

近代的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文化的繁荣,更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是连西方世界都不得不承认的。国外有学者发表文章说,在本世纪的最后30年,中国的生活水平提高了6倍。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如此巨大推动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地应该处于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这一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我们如果弃之不用,反而用别的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去取代它,那岂不是太荒唐了吗?固然,马克思、恩格斯等的一些个别论断,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过时,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特别是它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性已经得到历史和实践的验证。当然,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过程的无限性,马克思主义同样也具有相对真理的性质,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深化。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对一些模糊、片面、错误的观点加以剖析,以端正认识。

1. 不能把一元指导与解放思想对立起来

这种观点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而实践是永无止境和永不停息的,这就决定了作为思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必定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创新和发展。因此,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又归于实践的独特的实践性本质,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自觉要求和内在品质。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强调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际工作。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搞本本主义,就会导致僵化,走到与解放思想对立之路。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强调“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从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始,就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始终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时期如此,建国初期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如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一部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指导思想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认为一元就意味着僵化,就是与解放思想对立,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是不符合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是不符合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160多年来,正是由于马列主义创始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从而树立了与时俱进的典范。当今时代已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更要以高度的自觉性,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中国的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用这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反对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倡导解放思想,应该继续创造性地研究和回答现实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这样才能真正切实坚持好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2. 在指导思想问题上,不能朝三暮四,要不动摇、不折腾

我们说指导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那这是不是说指导思想可以随意改来改去?当然不是。对指导思想的发展,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前提下的发展,是为了使其与不断变化的国情世情、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更加适应,而绝不是改弦更张。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指导思想是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统揽全局的根本性的问题。指导思想不是政策,而是基本价值,它一旦被否定或发生根本转变,那就是地动山摇,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在指导思想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模糊。要把13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甚至导致国家分裂、民族解体,回到旧中国一盘散沙、备受屈辱的局面。

中国为什么特别需要强调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不断地分分合合。分则弱、合则强。在历史上,尽管中国社会分合无定,但是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却愈加强化,最终凝结成为中华民族心理底层的、不可动摇的文化根基。今天的中国,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这是保证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

3. 正确认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多样思想并存的关系

有人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的经济成分多样化相应地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应实行多元化的指导。这当然不能。事实上,经济关系多样化不能成为否定指导思想一元化的根据。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还没有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关系是纯而又纯的。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有一种思想体系处于支配地位、主导地位。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如此。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释的话就是:一个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不取决于经济关系的多种构成,而是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关系。这种处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不仅主导着这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制度,而且设计、反映和维护着它所要求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从本质上说,正是处于支配、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区别。这种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只能是经济上和政治上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成分日趋多元化,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多样化,这必然带来社会精神生活的多样化。既然我们从政策上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那么,反映不同经济关系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追求,就必然是多样的、多元化的。我们不仅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承认其在法律上的合理性,同时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道德上的合理性。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在这个基本经济制度中,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作为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指导思想,也必然是一元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个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