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谢国忠的忠告
9895300000002

第2章 推荐序二 需要学习的是方法 结论应该自己下

现在已经不记得最初是在哪一年认识瀞漪的,不过看她在凤凰卫视的财经节目已经近十年了。起初是因为一些财经专家和企业老总的推荐,后来看了几次,发现瀞漪主持的节目确实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瀞漪的主持风格,我想应该就是“知性”吧。瀞漪特别擅长于把嘉宾的思想火花充分地展示给观众,同时又能紧扣主题让讨论层层展开。我在国内遇到过许多瀞漪的粉丝,通常他们并非少男少女,多数是在市场上搏击多年的资深人士。

后来有机会直接参与了一些瀞漪主持的节目,包括《金石财经》和《财经点对点》,终于明白对于主持人来说,要长年保持知性的风格,实在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每一次录制节目以前,瀞漪都会花许多时间阅读相关的资料,尤其是了解被邀嘉宾的主要观点与思想。等到真正做节目的时候,她就能够在对事件分析的大框架下突出嘉宾的独特思想,令许多嘉宾感觉是在与财经专家对话。这也许是从王石到胡祖六等众多名人都愿意上瀞漪节目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几年前,韩国曾经发生过一次信用卡危机,随后台湾的信用卡业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市场上引起了普遍的担忧。瀞漪邀我在《财经点对点》节目里做嘉宾,与她一起讨论台湾的信用卡业务风险以及对大陆市场的启示。说实话,当时我对台湾信用卡业务发展了解并不多,因此只能简单地作了些准备。但瀞漪的功课做得非常到家,大到市场趋势,小到个别案例,她都了如指掌,并且在讨论中引导有方。节目播出后极受欢迎,那主要也是瀞漪的功劳。

后来熟悉了,有时在一起聊天。瀞漪非常喜欢给大家讲她与不同的专家打交道的经历与体会。有一次我曾经问她,许多当红的主持人都在出书,你为什么没有做?瀞漪当初的回答是,如果要出书,她会更看重思想的传递。我当时就觉得这个角度抓得非常好,这么多年来,国内许多著名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都上过她的节目,将这些思想火花用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大众,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现在瀞漪终于把《谢国忠的忠告》这本书奉献给大家,我首先要真诚地祝贺她。对于一个全职的节目主持人来说,从日常工作中挤出时间写书,绝非易事。对于读者来说,这同样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毕竟能够每次看到瀞漪节目的人不多,特别是国内有许多读者还无法直接看到凤凰卫视的节目。当然我也相信这本书仅仅是瀞漪的第一本,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书把她和她的嘉宾的思想源源不断地传递给读者。

《谢国忠的忠告》收集、整理了她对谢国忠做的一系列访谈,这个选择应该是非常有眼光的。谢国忠离开投行数年,在国内市场上的影响力一点没有消退,也许反而增强了。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政策分析、金融市场和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这方面几乎很少有人能够与其比肩。许多市场人士说,你可以不同意谢国忠的观点,但你不能不看他的分析,因为如果你完全忽视谢国忠所讨论的风险,也许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我看来,与其说谢国忠是个金融市场预言家,倒不如说他是个风险分析师更为恰当。他对股市和楼市价格的预测不一定精准,但他所指出的风险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换句话说,谢国忠的分析的最大价值也许不是帮我们赚钱,但如果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他的观点,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许多损失。金融市场上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在牛市或熊市中失去了冷静思考,而冷静且理性地思考,正是谢国忠分析的永恒特色。

据我所知,谢国忠每周都要写好几篇文章,但却没有出过书。在本书的讨论中,谢国忠在瀞漪的引导下,再次充分地展露了他一贯的冷峻思考。从全球金融危机到中国宏观风险,从股市到房价,两人侃侃而谈。应该说我对谢国忠的大多数看法已经有所了解,不过本书中的讨论,无论是观点的碰撞,还是逻辑的展开,都是瀞漪精心策划的结果。我一口气读完全书,还是获得了一种难得的惊喜与满足。

自然,主持人和嘉宾在书中所表达的许多观点究竟准确与否,还有待验证。不过对我来说,那已经不重要了。在投行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预测经常出错,但逻辑必须严谨。”意思是说,对于投行分析师来说,每天都在作预测,不出现错误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是因为外部因素或假设条件变化而使得结论改变,那是可以接受的。不能令人接受的是分析的逻辑本身出了问题。对于职业投资者而言,分析师的结论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框架。

瀞漪和她的嘉宾在本书中所做的已经远远超出了上述标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在分析中所运用的框架和所强调的风险。变化是这个世界永不变化的特征,因此僵化地接受某位专家的结论或投资建议,其实意义不大。今天好的建议明天是否仍然适用就不一定,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方法,结论应该由自己来下。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对学校的年轻学生还是对资深的专业人士,本书既有助于了解曾瀞漪这位主持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专业参考价值。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花旗集团前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黄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