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谢国忠的忠告
9895300000003

第3章 推荐序三 问者的机敏 答者的灵智

我与曾瀞漪女士远隔千山万水,一次凤凰卫视的连线采访,让我们在屏幕中相识了,此后的多次采访慢慢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沟通,由于对许多局势判断的观点相似性,双方的距离拉近了。

此后她多次借到北京的机会来拜访,就有了更多面对面的接触和了解。我只是在房地产专业上有较深的研究。因为企业经营的主业与宏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自2003年起我就联合多家行业协会和企业每年拿出固定的经费组织了专门的研究报告,进行了房地产及相关系统的专项研究,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于是瀞漪常常会来了解情况,电话的沟通也增多了。

开始我只将她看做是一个来采访的记者,后来我发现她的学识并不只局限于一个为媒体获取简单社会资讯的角度,而常常会从讨论问题中寻找追求真理的道路,而这在中国内地的媒体采访中是并不多见的。

就像这本书中的一问一答中,先有问者的机敏,后有答者的灵智,组合成一系列的从宏观到微观的链条,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脉络。当人们看到一串闪亮的珍珠时,常常只注意了珍珠的大小与光泽,却忽略了那根将这一颗一颗珍珠串成一串项链的纲绳。瀞漪恰恰就是将一颗颗零散的珍珠串成美丽项链的灵魂。用问的方式解剖了各种市场的矛盾,把一个个独立的问题单元变成了一个完整逻辑的思考。

许多人评论谢国忠是年轻且优秀的风险分析家,常常能根据许多尚未被多数人发现的蛛丝马迹用经济学的原理判断出未来经济运行的趋势,判断出个性事件对未来经济运行的影响,其学识的宽广涉及了几乎所有的经济专业中和市场运行不同门类中的问题。中国要想找到一位这样全面研究多个经济领域的专业分析家确实少见。大多数的学者们都只在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中有专长,但谢先生则从国内到国际、从宏观到微观、从金融到地产、从石油到铁矿石、从股市到外贸、从企业管理到劳动力就业等无所不涉及,是难得的全才。

我更喜欢将谢国忠先生称为是无私的批评家。他以犀利的视角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无保留地、毫不客气地抛给市场,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批评,并借此提醒社会、市场、政府官员、投资者、国际机构的注意,从不顾忌任何人的脸面和情绪,也从不顾忌社会与他人对其观点的态度。

我与谢先生有过多次的交往。他对中国政府许多非市场化操作的批评、对铁矿石两巨头合并会对中国价格谈判产生影响、对中国货币总量增加可能产生通胀的压力,以及应适度提高利率以防止通胀的建议等,都与我有相似的看法,但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判断,我则不敢苟同、甚至反对。

早在2005年华平基金在上海举办的一次小型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久闻大名的谢国忠先生,会上讨论房地产的形势与发展。当时谢先生的观点就是中国的房地产已出现了泡沫,并预言这个泡沫很快将会破裂了。于是我与谢先生在会上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辩论,他每提出一个问题我都用数据文件的支撑给其一个相反的答案,直到他再也提不出新的问题时,我将所有的数据都送给了他,并告之回京后我会将更多的研究报告转给他。

此后的一段时间未见其呐喊房地产的泡沫了。但几年之后,我们又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上见面,并同台讨论过。其仍数度坚持中国的房地产已存在极大的泡沫,并坚持预言这个泡沫会很快被刺破了。

这本书中谢国忠先生仍然坚持他一贯的看法,但至少到今天为止,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并未像谢先生所预言的那样破裂了。

其实谢国忠先生有许多的理由,但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地区的指标来代表中国的整体市场是不完整的。这三个地区的房地产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30%多,并且都是经济发达和人口的输入地区。因此与其他地区的情况,不管是从经济发达程度还是人口的输出情况,或是房地产的价格看,恰恰都是反向的一种结论。

不管谢先生关于房地产泡沫的预测是否被事实证明,谢国忠先生是坚持中国未来要城市化的结论的。谢先生虽然对房地产的分析有些片面,但其预测的其他经济动态和分析有些是应验了的。

重要的不是谢国忠先生的言论如何,而是曾瀞漪的提问所能把握的方向与大局,两者的结合给了市场与人们一种新的视角的思考。不管最终读者是否同意书中的观点与分析,无疑都会因这些视角的不同从两人的思考中获取巨大的收益。至少我已从中找到了许多自己从未涉猎过的一些领域中解答困惑的钥匙。

这是一本也许有许多争议,但是值得一读的作品。

——北京市华运集团总裁 任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