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众讲坛(第六辑)
10188800000003

第3章 开天辟地建伟业

□演讲人 闫以功

□演讲时间 2011年5月14日

□演讲地点 山东省图书馆

1921年~201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处在地下秘密活动的小党,发展到今天在中国已执政60多年并有近80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堪称奇迹。正像人间一切事物一样,万事开头难。90年前,当时党的早期组织,是怎样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阴霾笼罩下的华夏大地创建了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今天我就将这段开天辟地的建党伟业给大家作一介绍,目的在于唱响共产党好的主旋律,并以此来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近代中国社会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曾经创造了在世界上领先的古代文明,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17世纪中叶以后,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又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原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落后于中国的欧美国家,这时已开始超越中国领风骚于世界了。当西方国家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工业革命时,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还在坐井观天,在自我封闭中沿袭着两千多年以来的自给自足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盲目地以中央帝国的“康乾盛世”而自傲,仍然陶醉于昔日的辉煌之中。

“盛世”中蕴含着衰败,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急于向海外扩张的欧洲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鸦片和炮舰打开了清王朝这个封建专制帝国闭关自守的大门。由于帝国主义者的入侵,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中国人民不得不忍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的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绝不甘心忍受这种屈辱生活。1902年,到日本留学的鲁迅写下这样的诗句:“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喊出了那时许多爱国者满腔悲愤的心情。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的反抗过程。洪秀全在1851年~1864年领导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在1898年发动了戊戌变法,1900年在山东、河北等地爆发了义和团运动,1911年爆发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些革命和斗争,虽然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特别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最终都没能解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于1912年元旦宣告建立“中华民国”,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1912年2月,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袁世凯在1916年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系,由于彼此争权夺利,致使中国社会进入军阀混战之中。

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辟了道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一些先进分子很快接受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李大钊(1889~1927),他在1918年始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并于当年7月和11月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以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1919年元旦发表《新纪元》一文,热情洋溢地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阐明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陈独秀(1879~1942),于1916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以这本刊物的创建为标志,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后来被誉为进步思想界的明星、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五四运动的总司令”。1919年4月,在李大钊和陈独秀一起创办的《每周评论》上登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部分译文。同年5月,李大钊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连续刊登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摘译,这些都起到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

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转变,同时在十月革命和世界革命高潮的影响下,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的协约国战胜了同盟国。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协约国一方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会议不顾属于战胜国一方的中国的权益,规定战败的德国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运动如火山爆发般地开始了。

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到天安门前集合并举行游行示威,掀起了爱国风暴。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学生的爱国行为,逮捕示威学生32人。5月5日,北京各大中专学校学生宣布罢课,并通电各方请求支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为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学生的声援和社会舆论的支持。此后至6月初,北京的学生多次到街头演讲,表达爱国诉求,北洋军阀政府又多次出动军警阻挠学生演讲并逮捕学生。在这重要关头,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斗争的罢工,参加人数达六七万。随后,表达爱国诉求、声援学生斗争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和各界参与的斗争如燎原烈火蔓延全国,扩展到20多个省市的100多座城市。五四运动突破了青年知识分子参与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由学生逐渐转向工人。北洋军阀政府迫于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压力,不得不陆续释放了被捕的学生,并罢免了几个亲日派官员。6月28日,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历时近两个月的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的发生,引起了共产国际和列宁对中国革命的重视,并直接促使共产国际派员到中国来了解情况,因而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进程。

毛泽东在评价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时说:五四运动“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9页)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同上,第700页)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报刊上的宣传阵地扩大了。经过五四爱国运动,全国宣传社会主义思潮和革命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增加到400多种,其中有著名的《新青年》《每周评论》,还有李大钊等主编的《少年中国》,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周恩来等出版的《觉悟》,恽代英等出版的武汉《星期评论》,王尽美等在济南出版的《励新》。这些刊物在不同程度上宣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思想观点,有的刊物还译载和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刊登了一些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

第二,在中国出现了一些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宣传社会主义的团体。1920年3月,李大钊、邓中夏等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毛泽东等在长沙建立了“俄罗斯研究会”等等。此外,社会上的进步社团也日渐增多。其中著名的有: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毛泽东等在长沙建立的“文化书社”,周恩来等在天津建立的“觉悟社”,恽代英等在武汉组织的“利群书社”,王尽美等在济南组织的“励新学会”等等。这些研究会和学会性质的社团,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且许多社团都把讨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活动的重要议题。

第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开始具有了较为广泛的群众性。1919年5月,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向中国的社会各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陈独秀在1919年12月发表的《新青年宣言》和1920年9月发表的《谈政治》等文章,宣传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1920年7月底至8月初毛泽东分3次在《湘江评论》上连载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宣传了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上海出版,中国人民读到了全文的《共产党宣言》。这一时期,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李达等也纷纷撰文,进行了宣传革命和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活动。在五四爱国运动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还开始到工人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和组织工作。1920年3月,邓中夏等组织的“北京大学平民讲演团”开始在长辛店等地的工厂向工人宣传革命思想。5月1日,陈独秀在上海码头工人组织的“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讲,揭露资本家的剥削,启发工人革命斗争的觉悟。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蔡和森、邓中夏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还同各种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流派进行了论争,在论争中他们更加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更加注意帮助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高阶级觉悟,从而也使他们思想加速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条件。

三、实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千秋伟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工人运动,二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办企业,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出现。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这些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近代工业,于是产生了新一批产业工人。据统计,到19世纪末,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有近10万人,辛亥革命前后,增加到60万人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日、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设厂的增多,中国工人阶级进一步壮大,到1919年已发展到200万左右,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从产生起,就不断进行着英勇的斗争。一开始,工人的斗争主要是要求缩短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工资等经济斗争,到20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工人的斗争由经济斗争转向有组织的政治斗争。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正式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工人中广泛传播,工人的斗争有了先进思想的指导,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于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国产生就成为了必然。

1920年1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李大钊、陈独秀在北京开始探讨成立共产党的问题。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至上海,李大钊在伴送陈独秀去天津的途中,他们两人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维经斯基等人来华,在北京和上海先后会晤了李大钊和陈独秀,经过了解情况,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共产党的条件,并对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建党工作给予了帮助。

1920年8月,在陈独秀的主持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当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党的早期组织建立后,他们立即写信给李大钊,相约北京也建立共产党的组织。10月,李大钊在北京也主持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当时取名为“共产党小组”。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先进分子以及旅日、旅法华人中的先进分子,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二是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论战;三是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在中国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到达上海,建议上海早期党组织发起召开建立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海早期党组织的成员李达、李汉俊将建立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提议用书信的形式同在广州的陈独秀、在北京的李大钊进行商议,一致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即,上海早期党组织写信通知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和旅日的党组织,各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出席会议。

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他们代表着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陈独秀、李大钊因事务繁忙,未出席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晚上开幕,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李汉俊的哥哥李书诚的住宅内。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首先致词,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表示祝贺。开幕式当晚的会上,代表们具体商讨了大会的任务和议程。

7月24日,各地代表向大会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的情况。7月25日、26日休会两天,这两天张国焘、李达、董必武负责起草供会议讨论的党纲和今后实际工作计划。7月27日、28日、29日连续3天举行了3次会议,对党的纲领和决议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7月30日晚,代表们正在开会时,一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环视一周后谎说找人走错了门而离去。具有长期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立即断定此人是敌探,建议会议马上中止。代表们迅速转移。十几分钟后,会场遭法租界巡捕包围和搜查,结果一无所获。由于会场被监视,代表们无法在上海继续开会,大家接受上海代表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建议,到她的家乡浙江嘉兴南湖继续开会。于是,代表们分批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马林、尼克尔斯基和广州的代表陈公博未去,其他与会代表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党的一大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纲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基本政策。大会还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做出安排部署。最后,党的一大选举产生了由3人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次大会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在上海的会场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社会上没有引起任何注意,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中点燃起来,从此,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十分注重实际斗争。1921年8月,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力量从事工人运动。1921年9月,被党的一大选为中央局书记的陈独秀,根据中央的意见,辞去在国民党广东政府担任的职务,返回上海主持中央工作。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派出代表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指明中国“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建立一个民主主义共和国。共产国际为中国确立的工作方针,对于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制定当时的革命纲领给予了直接的帮助并指明了方向。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现成都北路7弄30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他们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尚有一人姓名不详),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出席了会议。党的二大的主要议程是:陈独秀代表中央局向大会报告了一年来的工作;张国焘报告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经过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发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情况;团中央书记施存统报告当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经过及大会通过的决议;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等九个决议案;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大会选举产生了由5名执行委员、3名候补执行委员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党的二大在党的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二大“宣言”中,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提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党的二大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党章”。所有这些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上,已经开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解决了建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主要的战略政策问题,它标志着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千秋伟业圆满完成。

演讲人简介

闫以功 男,1956年12月生,山东省巨野县人。198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系。现任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先后兼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全国党校系统党史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济南青年邓小平理论研究会顾问、济南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多年来,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党史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为中央党校、省委党校的研究生班和各类培训班授课。参与山东省社会科学“八五”“九五”规划的有关课题研究,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在核心期刊、报纸等发表论文30余篇。

推荐书目

1.《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这部选集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编辑的。这部选集尽可能地搜集了一些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还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选集中的各篇著作,都经著者校阅过,其中有些地方著者曾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也有个别的文章曾作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

2.《解读〈共产党宣言〉》,许玉杰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出版。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和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作者忠于原著,力求准确地展现这部伟大著作的理论魅力,并结合实际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道路、共产党的性质、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政策,以及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形形色色的反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派别进行批判和斗争,等等。

3.《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文集五卷本吸收了此前学者历经几十年艰辛搜集、整理与考订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陆续发掘出了李大钊在担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期间(1925年~1927年)直接关乎中国革命进退的一批重要文字,计20余篇,约5万余言。这批文字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和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批文献的发现与确认,弥补了以往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年代,反映李大钊的实际活动和历史功绩文献不足的缺憾。当然,所谓全集,从来不可能是搜罗无遗的,更何况遭受过血的洗礼和文字劫难的烈士的遗文。

4.《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上起1840年鸦片战争,下至1919年五四运动,作者详尽叙述了其间近8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不同历史阶段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各阶层及其之间关系的新变化作了详尽细致的分析,展示了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全貌。本书发端宏大,锐意立新,开拓了近代史的研究领域。对史学界普遍关注、争议较大的问题,作者亦有独特见解。另外,还注重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分析,通过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来考察政治生活、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变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