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传统的味道
10188900000002

第2章 序一:难得的真实记录

王凤胜

霍晓蕙是《齐鲁晚报》的知名文化记者,早就认识。但接触较多的是在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以后,她是副秘书长,为协会做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

前不久,她送来了一本名为《传统的味道——文化遗产寻访记》的书稿。书稿收录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及其他文化访谈文章共50多篇,是她主笔《齐鲁晚报》“齐鲁记忆”和“晓蕙文化有约”专栏的结集。近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也知道国家和省里出台的“非遗”传承、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也看了一些“非遗”方面的论著文章,以及一些“非遗”方面的展览、报道,这些,都充分展示了“非遗”从一个陌生的新概念,从专家呼吁、国家层面的重视,到全社会正在进行扎实有效的传承、保护的生动景象。显然,晓蕙的这本书,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这本书有着她自己的鲜明特色。她以一个文化记者的特有的敏感和独特视角去探访,以通俗、平实的语言来表达,加上形象的图片,使这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耐看性。我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感觉它是一部难得的真实记录之作,既是人民大众爱看之书,也是“非遗”保护中很有实用价值的一部著作。

《传统的味道》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采访的扎实深入。从一篇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晓蕙采访前就做了大量工作,联系有关专家,搜集信息,对要采访的项目进行研究;然后再深入到乡村巷陌,在“非遗”项目的发源地实地探访,欣赏“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听他们讲述一段段鲜活的故事;之后,梳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用通俗而生动的文字,去记录和展示那些蕴藏在齐鲁大地社会底层的“非遗”,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它们。深入生活,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皆知、深入人心的口号,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而深入生活贵在自觉、持久,务必舍得花时间、花精力。晓蕙的采访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是真正地“接地气”地深入生活。

我了解记者的工作,很辛苦,压力大,做一个优秀的女记者更不容易,要付出很多。晓蕙是文化记者,日常的报道任务很重,如文化演出、艺术展览,以及省里的各种文化方面的会议、评选、座谈、研讨等,“非遗”报道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既不能耽误日常的报道,还想写好“非遗”的文章,只能牺牲休息时间。听晓蕙讲,有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是每周五忙完日常采访任务后,就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出差采访“非遗”项目,采访一结束,就抓紧返回济南赶稿子,周末时间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写稿子。因此,这本书也是她不怕苦和累,以默默地努力耕耘积淀而成的。

第二,书中对寻访到的每一种“非遗”项目,介绍得都十分详细具体,包括历史流变、工艺过程、传承人的情况、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可以说,这本书,是我见到的最详细具体、生动形象的关于“非遗”的著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对“非遗”的一种传承、保护。通过晓蕙的文字,我们能看到很多“非遗”项目的故事,如:“鲁锦”的传承与当地陪嫁风俗是息息相关的;“梆鼓秧歌”是起源于做豆腐、卖豆腐的动作而后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民间舞蹈;三国时期的才子曹植是一位出色的杂技艺术家,对聊城杂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五音戏的泰斗邓洪山为什么叫“鲜樱桃”……这些故事真实又鲜活。通过晓蕙的文字,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如卖掉自家宅基地,痴心抢救、发掘伏里土陶的甘志友;演皮影戏60年还没尽兴的李兴堂;身患癌症仍在为建一座“天下食印”博物馆而奔走的逄焕健……这些真实的人和事,让我深受感动。这显然不同于简单的条目式的“非遗”介绍,而是详细的、具体可感的、让人身临其境的真实记录,因此很有看头。

第三,书中还突出地表现出作者对“非遗”工作的思考、感悟,乃至于大胆的鼓与呼。作者有时候借专家之口表达,有时候则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传承、保护“非遗”的意识,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据了解,一些濒危的“非遗”项目经过晓蕙的报道并借助《齐鲁晚报》这一强大的媒体平台传播之后,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当地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因此,这还是一本实用之书。

晓蕙的这本书,能给人带来很多关于“非遗”的启发。我由此想到了一些有关“非遗”保护的问题。首先,“非遗”保护是留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住源远流长的文脉、守住精神家园的大事,不能一蹴而就,要树立“非遗”保护永无止境的思想。其次,要把“非遗”工作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前“非遗”保护的方式有多种,有整体性保护、生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但无论什么方式的保护,都要做大量工作,都要力求让“非遗”活起来——活在老百姓口中,活在老百姓手中,活在日常生活习俗中,活在人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中。“非遗”传承、保护的目的即在于此。“非遗”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社戏”在鲁迅笔下,剪纸和茂腔在莫言小说里,都曾反复出现,这些不都是“非遗”吗?

听晓蕙说,出版这本书的同时,还计划出一本书画评论方面的书。在中国书画精品热持续升温的形势下,这也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我也期待着她的书画评论集早日问世。

(作者为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