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传统的味道
10188900000003

第3章 序二:丰硕的文化果实

刘德龙

手捧晓蕙的《传统的味道》书稿,我真心感到高兴。这是一份丰硕的文化果实。

我早就在《齐鲁晚报》上看到过晓蕙的很多文章,包括音乐、戏剧演出方面的报道,美术书法方面的报道,以及大量文化名人的采访等等,涵盖面很广。报纸上还曾经开设“晓蕙文化有约”专栏,主要是围绕文化热点进行的访谈,有品位,也很有可读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些不断“出炉”的文章里,我感受到,晓蕙是一个具备多方面知识的、比较全面和成熟的文化记者,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有想法,有见解,文字也干练、优美。一个年轻记者,尤其是女记者,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2008年前后,山东省社科联、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齐鲁文化走出去”活动,我作为主办方负责人,邀请晓蕙作为随队记者,参加“齐鲁文化关东行”、“齐鲁文化陕西行”等活动,和她有了较多的接触。晓蕙平时话语不多,性格低调内敛,为人谦和,同时又颇为幽默机智,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赞许,一路走来,大家都和她成了很好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她的报道非常迅速及时,比如在“齐鲁文化关东行”的近十天里,我们的行程安排得很紧,但晓蕙每天都挤出时间写稿,使我们的活动得到更广的传播,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我发现,晓蕙是个善于观察、记录并善于取舍的记者,有时候大家在饭桌上、寻访路上随意探讨交流的一些话题,也会被她提炼入稿,并且非常到位。如本书中收录的《大巴上的快书专场》一文,就生动记录了我们寻访路上发生的一段插曲。文章的主人公、山东快书大家孙镇业先生现在已经离开人世,但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领略到他的风采。总之,通过多次接触,我感受到晓蕙的敬业精神和她作为一个文化记者所具备的很多优秀素质。后来,山东省民俗学会组织了系列省内寻访活动,在这期间,晓蕙也写了很多文章,其中有不少大块头的稿件,在民俗学界及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民间的智慧,丰富了文化的人性内涵。在民间艺术日益式微的今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艰难支撑,后继乏人”,“民间绝艺”的“绝”字,有了另一种含义。晓蕙独具慧眼,早早就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她一次次深入寻访各项绝艺的灵魂人物和重要传人,考察老技艺在当今的命运,向读者介绍一项项“非遗”项目和相关的文化,其文章不仅具有新闻价值,而且富有学术意义,融知识性、新闻性、科学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另外一些对知情者和专家的访谈,则很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可以说,她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和贡献,显示了一个文化记者的担当。积极进取,不断追求,必然收获甜美的果实。晓蕙奉献给读者的这本集子就是明证。

2008年,在山东省民俗学会的换届选举中,晓蕙被推选为副秘书长。记者的身份之外,她还成为一名民俗学人。这几年,她为学会的活动献计献策,做了不少贡献。

前年,山东省文化厅邀请专家组成评审团,进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传承人的评选,晓蕙是我们评委团当中最年轻的一位。我还了解到,在省里的不少文化活动中,晓蕙都不仅仅是一个采访者的身份,而是被列为专家出席,可见大家对她工作的认可。这种专家型的记者,的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另外,晓蕙一直保持着谦虚低调的本色,从不张扬,这就更加难得了。

在时间的河流中,代表先进文化的报纸,应该是留存历史的文化先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情势下,文化记者更应该是高扬责任、情怀无限的新闻旗手。我祝愿晓蕙精进不懈,在新闻道路上、在民俗研究方面有更大的收获。

(作者为山东省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