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传统的味道
10188900000004

第4章 岁月年轮里的朴素情趣

——寻访鄄城木玩具

春末夏初,艳阳天里,当街玩耍的小孩子们听到隐隐约约传来的拨浪鼓儿响,便大呼小叫地急匆匆循声而去。那百宝箱似的货郎车里,除了有甜甜黏黏的拽糖,还有摇起来清脆作响的哗啦棒槌、一拧就吱哇吱哇叫的“耳报子神”和别的好玩意儿哩。

在那货郎车旁,不时还有因得不到满足而坐在地上撒泼的孩子,当娘的又气又心疼,哄着劝着拽起来,“别哭,别闹,咱们换”。那孩子看中的是货郎车里的拉拉牛、猴子爬杆之类的玩具。接下来免不了一番讨价还价。最后还是成交了,孩子接过色彩艳丽的木玩具,左瞅瞅右看看,拧一拧、摇一摇,便破涕为笑了。

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鲁西南农村的一个普通的场景。货郎车里那些纯朴粗犷的乡土木玩具,是很多人儿时不可或缺的玩伴,浸透着童年时代无穷的乐趣……

木玩具,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手工艺术品。我省有两处著名的木玩具产地,一为郯城县樊埝村,一为鄄城县旋木刘庄,两处所产木玩具一精细一粗朴,各具特色,是当地乃至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4月23日,我来到鲁西南鄄城县,在文体局副局长张俊格的陪同下来到旋木刘庄寻访。

我们先到郑营乡,然后由乡里的工作人员带路向旋木刘庄赶。“长金堤,金堤长,金堤脚下有个哗啦棒槌庄。”汽车在绿树成荫的堤路上行驶,张俊格副局长顺口念叨着这句当地的民谣。旋木刘庄20世纪90年代以前叫哗啦棒槌庄,名字就是与木玩具联系在一起的。

村委会主任刘学海早早就在村口迎接,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没有太多的寒暄,像他居住的村庄一样沉稳而内敛。只有谈到木玩具,他才猛然变得眉飞色舞:“俺这个庄制作木玩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相传,有两个木匠,一个姓刘,一个姓袁,从山西洪洞迁到鄄城定居,他俩心灵手巧,除了制作刀把子等农用工具外,还根据手拉皮带使钻头转动的原理,变手拉为脚蹬,制成了简易旋车,渐渐研究出一套制作旋木玩具的技艺。后来他们把手艺相继传给了自己的子孙,就这样代代相传,发展为一种民间艺术,被称为鲁西南‘一绝’。”

那么,与其他产地生产的木玩具相比,鄄城木玩具有什么特点呢?刘学海解释说,它的色彩以浓重、艳丽见长,具有鲁西南地区的地方风格,与当地朴实而热情的民风有关;在图案设计上,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形象逼真、夸张传神。“拿旋木刘庄艺人最拿手的哗啦棒槌说吧,旋好后涂一层白粉底儿,再用红、绿、黑、蓝、黄等着色,绘上各种图案和各种人物形象,通常有钟馗、嫦娥,后来花样增多,佛像和飞禽走兽都有,还出现了像‘穆桂英挂帅’、‘祝英台与梁山伯’、‘关公战秦琼’、‘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戏剧、小说中的场景。”

更神奇的是,鄄城旋木玩具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如各类木制小推车,由木头、硬纸、小扁鼓、车轮配以传动细铁丝、小铁钉、粘胶组装而成,巧妙运用了力的传动原理。同时,部分旋木玩具运用机械原理,把圆周的直线运动转化为规律性间歇性运动,玩具能运动,且伴有声音,颇富情趣。

鄄城当地有一句流传下来的民谣:“孩子哭,找他娘,他娘买个哗啦棒,逗得孩子喜洋洋。”可见孩子们对木玩具的喜爱。不仅孩子们钟爱木玩具,闺女媳妇、老少爷儿们也都喜欢,每年农历腊月至来年正月,每家都要买一些木玩具,图个好玩和喜庆。旋木玩具一度成了旋木刘庄手工艺人养家糊口的手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木玩具生产进入高峰时期,家家旋车响,户户彩绘忙。刘学海介绍,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和商人曾多次到鄄城访问,专门参观考察木玩具。“那时候鄄城有个著名的木玩具市场,卖‘拉拉牛’、‘哗啦棒槌’、‘耳报子神’、‘木响蛋’等,都是批发。一个‘拉拉牛’两分钱,‘耳报子神’五毛钱能买仨,单买一个两毛。河南、安徽以及方圆几百里的商人都到这里来买。在鲁西南城乡,推着小货郎车卖鄄城木玩具的更是随处可见。”

“旋木刘庄做木玩具的艺人中,刘传保做得最好,技艺最精,持续生产时间最长。”在村委会主任刘学海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村南头刘传保家。老汉今年65岁,而今偶尔在工艺品店里看到的鲁西南木玩具,多出自他手。

“早先做木玩具,样式多了去啦,”刘传保说,“仅棒槌类的玩具就有哗啦棒槌、虎头棒槌、两角棒槌等;‘耳报子神’也有各种式样;还有‘木响蛋’和大大小小的‘拉拉牛’、‘提溜’、燕子车、小凉车、猴子爬杆、三羊抵头、公鸡叨架……”说着,他从柜子里拿出几个样品给我们讲解:“棒槌类玩具是将杨木或梧桐木等旋成棒槌样,再从手柄部位将棒槌内部旋空,在里边装上石子或沙粒,用木手柄将开口塞紧,然后再绘上各种图案和人物进行装饰。当孩子抓着棒槌的手柄部位摇动时,棒槌内即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既好玩又好看。”

无手无脚、内部旋空的“耳报子神”更为坚固耐玩、滑稽有趣,也是鄄城木玩具的代表作。刘传保说,这种玩具是由人们信仰的一个民间神“耳报神”演变而成,被认为可以为主人窃听到千里之外的信息,其作用相当于现代人使用的固定电话、手机。时代的进步,使古人的神话、幻想变为现实。但在旧时代,木玩具“耳报子神”往往被“变戏法儿的”江湖艺人作为道具,甚至被装神弄鬼的巫婆神汉或算命先生所利用,成为哄骗、愚弄村民的工具。鄄城“耳报子神”玩具都是圆柱体的身躯,往往是一男一女,一胖一瘦。刘传保说,手艺人操作的步骤是:先旋出大批中空的身躯,一一安装头部,然后再用墨线开脸,用红、绿、黄三色图案进行装饰。“耳报子神”的肚子里可以放些小物件,也可取下头部,把下半部分当笔筒、笔盒使用。

刘传保说,早先,还研制出燕子车、小凉车、公鸡叨架、猴子推花车等。小凉车是儿童夏季常玩的玩具。后端装有1米左右的木杆,中间站立着一个小木头人,前端装有小扁鼓,推动时,由于受车轮上铁丝的牵引以及车轴上三角木轮的拨动,小木头人一蹦一跳,同时能手敲锣,脚打鼓,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后来,在小凉车的基础上,又改制了燕子车、猴子推花车等车类玩具,生动传神,饶有情趣,使儿童在愉悦中启迪心智。

但遗憾的是,现在刘传保平时在儿子经营的旋木家具厂里帮忙,很少做玩具了,只在奉人之邀的情况下,零散地做一些,因此家里存放的样品只有寥寥几个,那些可爱的小车我们无缘看到了。

“现在村里还有多少人会做木玩具?”我问。

“不多。除了我和几个年纪大点的,没有几人能做这个了,许多玩具品种都快失传了。”刘传保把墙角里滚落的一个“拉拉牛”半成品摆在面前的桌子上,告诉我们,“现在村里老手艺人都干不动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些玩意儿啦。”

当年的哗啦棒槌庄人,用廉价的木材打造了一方娱乐人心的艺术天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批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塑料、电子玩具逐步取代了旋木玩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旋木玩具逐渐淡出了市场。现在在各大商场的柜台上,很难找到一件传统的旋木玩具。受市场冲击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旋木刘庄从事传统旋木玩具生产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旋木玩具的品种也越来越少。家家户户开始将玩具旋制加工转向生活类器具的旋制生产,产品主要以各类器具的木把、花架、楼梯扶手等为主。虽然百姓的经济收益得到了提高,但旋木玩具这古老而珍贵的民间手工艺却面临着灭绝危机。

鄄城是山东与河南交界之地、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的故里,多少故事在这里发生,多少欢笑在这里凝聚。这次的木玩具寻访之旅,却使我有点落寞。一度成为华东地区著名的民间工艺代表作的鄄城木玩具,仿佛在蓦然回首之间淡出、远离。这是刘学海、刘传保们的遗憾,又何尝不是鲁西南木玩具艺术的遗憾?

小玩意里有大世界,木玩具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归属,对于研究鲁西南乃至华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木玩具制作工艺如何才能不失传?这个课题是否还会有人关注?毕竟,这是民间文化的历史底色和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