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开卷书坊·自画像
10319600000001

第1章 题记

董宁文兄告诉我,“开卷书坊”要出第三辑了,嘱我再加入一本。我以前写过本《探幽途中》,有幸列入“开卷文丛”(“开卷书坊”前身)第三辑。这次同样深感荣幸。于是,就有了这本《自画像》。

中外古今文艺史上,“自画像”所在多有。美术家当然最擅自画像,譬如,画家梵高的自画像,画了一幅又一幅,幅幅撼人心魄。而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何尝不可视作他诉之音乐的“自画像”。鲁迅脍炙人口的七律《自嘲》,不也是他逼真的“自画像”吗?作家的自传,如胡适的《四十自述》、沈从文的《从文自传》等,自然更是他们的“自画像”。至于作家的日记、书信等,从某种意义讲,也可视作他们的“自画像”。无论自传、日记、书信,“自画”得怎样,是否真实,是否可靠可信,是否有所“隐”有所“瞒”,这是另一个问题。但都是研究这些作家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却是毫无疑义的。

我这本《自画像》内容又有些不同。书分三辑,“自画像一”是我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二十六种著作的序跋;“自画像二”是我关于读书、编书、访书、买书若干文字的汇集,是对“自画像一”的补充;而“他画像”这辑则是内地和港台文坛前辈或友好为我几种著作所写的序文和书评,是他人在为我“画像”。我拟通过这样的“自画”和“他画”,让读者从中较为完整地了解我,进而看到我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长途上所取得的经验和所存在的不足。

起“自画像”这个书名,开始还真有点犹豫。七年前,我的学术随笔集《素描》出版后,曾被一些书店营业员误以为是讨论绘画技巧的书而陈列在美术书柜,令我哭笑不得。但宁文兄说“自画像”书名别致,那就“自画像”吧,即便再被误解一次,也值。

但愿我的“自画”没有胡乱涂抹,也但愿读者喜欢我的《自画像》。如果“自画”得不像不好,请方家多多批评指教。

陈子善

甲午芒种后七日于海上梅川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