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开卷书坊·自画像
10319600000016

第16章 《边缘识小》楔子

书名“边缘识小”,似不能一目了然,也有点笼统,应该略作解释。“边缘”者,相对于“中心”而言;“小”者,则相对于“大”而言也。全书涉及的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含当代文学和台港文学)问题,不过,我所讨论的,并非文学史上的“宏大叙事”,并非当下学界关注的具有理论深度的中心论题,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并不重大的具体问题,只是我个人感兴趣的自以为有点意思甚至比较好玩的人、书、事,如此而已。

《边缘识小》分两辑。上辑是二〇〇四年至今长短文字的汇编。只有一篇《香港〈大公报〉载鲁迅书简考》例外,此文是二十七年前的旧制,以前多次出书时均失收,差点被遗忘了,此次补入以示“不悔少作”。《签名本和手稿:尚待发掘的宝库》与《老舍二题》发表后,朱子南先生和朱铭先生撰文,或商榷或补充,感谢他们盛意之余,也仿前贤编订文集的惯常做法,把他们大作一并收入以供参考。下辑是二〇〇四年至二〇〇六年为《上海新书报》所作专栏“港台书缘”文字的结集,谈的虽都是香港台湾出版的文学书旧版本,贯穿其中的仍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不断思考。

我研读中国现代文学史,历来注重历史的细节,作家的生平、生活和交游细节,作品的创作、发表和流传的细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对法国年鉴学派的治学路向是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历史的细节往往是原生态的、鲜活的,可以引发许许多多进一步的探究。这册小书没有什么章法,之所以这样把一些看似不大相干的篇什集中在一起,目的也正在于此。至于能否“以小见大”,那就有待读者和时间的检验了。

除此之外,将近十余年来,由于我在张爱玲研究上作过一些考证,编过一些书,说过一些话,读者往往把我与张爱玲联系在一起,真是不敢当。其实我的治学兴趣大得多,除了张爱玲(当然,我必须承认,张爱玲一直是我研究的重点,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力求对现代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更广泛的探讨,《边缘识小》就是一个明证。这册小书与张爱玲无关。

自黄裳先生《插图的故事》之后,上海书店出版社陆续推出一套小三十二开精装本文史札记,作者大多是我尊敬的前辈和能随便谈笑的文坛好友,内容也都言之有物、启人心智,而装帧的典雅尤为我所喜爱。现在《边缘识小》纳入这套别致的丛书,叨陪末座,倍感荣幸。

戊子仲夏于海上梅川书舍,时当耳顺之年。

(原载二〇〇九年一月上海书店出版社初版《边缘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