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开卷书坊·书缘深深深几许
10320300000002

第2章 周振甫的三本书

周振甫何许人也?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能坐冷板凳,确有真功夫的大编辑家、大学问家,在古典诗词、古典文论研究界卓有建树的资深专家。当年钱锺书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等皇皇大著就是由他担任责任编辑的。他在担任《谈艺录》的责任编辑时,还曾为这部书加过提要性的小标题,得到了钱锺书的肯定。该书出版后,钱锺书亲笔赠言:“校书者(当)如观世音之具千手千眼不可。此作蒙振甫兄雠勘,得免舛错,得赐多矣。”钱锺书的这番话,对周振甫的赞赏是溢于言表的。

我知道周振甫这个名字的时间倒比较早。“文化大革命”以前,当我还是一个刚入初中的少年时,曾经读到过一本《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的书,讲解者是臧克家,著名的诗人,当时的《诗刊》主编,而注释者就是周振甫。那时,周振甫这个名字就在我心中留下了颇深的印象。

周振甫的三本书,是指我收藏的三本周振甫的著作:《诗词例话》、《文章例话》和《文论漫笔》(周振甫生前共出版著作近五十种,《周振甫文集》十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

《诗词例话》的初版本出版于一九六二年九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收藏的是一九七九年五月出版的第二版,这是一本已经经过修订的新版本。我国的古典诗词,是文学史上一笔丰厚的遗产,许多名篇,至今仍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汉语读者。除了诗词本身以外,历朝历代,又产生了大量谈论诗词的作品,这就是诗话和词话。这本《诗词例话》,就是在许多谈诗论词的文字中精选出若干具体例证,从一个个具体的角度入手,由作者加以评点、阐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研究古典诗词,所以此书就称作《诗词例话》。

《诗词例话》全书分“欣赏与阅读”、“写作”、“修辞”、“风格”、“文艺论”五个部分,共七十五个专题。这种写法,虽然不是长篇大论,宏文巨制,但却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阐发深透,显示了周振甫扎实的学问功底和严谨的治学风格,在学问上颇见功力。值得一提的是,周振甫自言,在修订这个再版本的时候,得到了钱锺书的帮助,新版补充的《形象思维》、《赋陈》、《兴起》、《喻之二柄》、《喻之多边》等章节“都请钱锺书先生指教,作了不少修改。钱先生还把没有发表过的李商隐《锦瑟》诗新解联系形象思维的手稿供我采用,在这次补充里还采用了钱先生《管锥编》中论修辞的手稿”(《诗词例话·开头的话》)。周振甫一九三一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求学时,曾师从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后来又有了和钱锺书在学问上的长期切磋和合作,这应该是学坛上一则很动人的佳话。

《文章例话》,顾名思义就可知,它是《诗词例话》的姊妹篇。该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第一版。此书的体例与《诗词例话》相同,从历代的文论中选录有独到见解的段落来作分析论证,全书分为“阅读”、“写作”、“修辞”、“风格”四个部分,共八十八个专题,它的特色和价值与《诗词例话》也是一致的。两书合成,双峰并峙,互为补充,形成了一种综合效应,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诗词例话》的封面由沈云瑞先生设计。沈云瑞是位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家,他的作品曾参加过一九五七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在国内更是屡屡参展和获奖。封面占据大部分位置的是一块石头,石头的右侧有一竿翠竹,风格清新而雅致。《文章例话》的封面未注明设计者,但风格和《诗词例话》完全一致,石头还是那块石头,不过已换了颜色,右下角也不是翠竹,而是变成一丛秋菊了,这想来应该还是沈云瑞的手笔。再说一句题外话,这两本书我买回来以后,因为很喜欢,都包上了书皮,三十年下来,当年包的书皮还在,包书的纸虽已发黄,但两本书却保护得很好,品相完全可达十品。

最后再来说一说《文论漫笔》,该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第一版,收周振甫讲解古典文论的文章三十三篇。和前两本例话有相似之处的是,周振甫谈古典文论,仍喜欢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入题来展开评说,不过这里的角度已有所扩大,而全书的内容也显得更加系统,从总体特色上看,仍属功夫扎实、见解精深之作。据书中的《后记》说,此书中的文章是应《光明日报通讯》之邀而写,大部分篇章都在该刊登载后再汇成此书。此书的内容厚实深透不用多说,书的封面设计也颇有古意(由关明设计),“文论漫笔”四个字还是吴作人先生的手笔。但除此之外,书的制作却比较粗糙。封面和书脊除了书名和出版社名外,连“周振甫著”的字样也不署;书中有作者的一篇《后记》,但在目录页中却没有编印进去;整本书版式简单,用纸一般,毫无特色。有些事,也许受当时条件所限不能做到;但有些事,如在封面上署明作者的名字、编排目录没有遗漏,却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冯亦代先生在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七日《新民晚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就是《为周振甫先生叫屈》,冯亦代说的是周振甫的另一本书:《文心雕龙今译》。

冯亦代说:周振甫研究《文心雕龙》有年,这本《文心雕龙今译》堪称传世之作,不过在读《今译》的大喜过望中,却又感到大失所望,当然这不是对周先生,而是指……对于这本书的包装,当我看到这本书的用纸粗劣灰暗,印刷模糊不清……我百思不得其解。

但愿这种情况今后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