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开卷书坊·书缘深深深几许
10320300000047

第47章 《理想之歌》:筹备《人民文学》复刊的副产品

《理想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四年九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这是一本诗歌合集,多人撰著,收抒情诗二十二首。诗歌题材以反映工农兵的生活为主,如《火红的车间》、《船厂大路》、《红旗渠畔闯将谱》、《在广阔天地里》、《边防哨兵》、《守卫海防线》等。集子前后则各有两首综合性的政治抒情诗,打前的是《中南海呵,我心中的海》、《高举党旗阔步走》,殿后的则是《理想之歌》、《烈火赞》。诗集的具体内容不用多说,完全符合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语言是那个时代的语言,情感是那个时代的通行情感。诗集的二十多名作者,也是以工农兵为主体,不过其中有些人,后来还是成长起来了,除王恩宇成名较早外,其他如纪宇、王怀让、李瑜、崔合美、高红十等,都曾经活跃于新时期的诗坛文坛,成为比较著名的诗人、作家或歌词作者。

集子中分量最重的,当然还得数那首用作书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理想之歌》。与其他署真实姓名的作者不同,此诗的署名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七二级创作班工农兵学员集体创作”,其实它的真正作者应是高红十、张祥茂、陶正和于卓四位同学。这首诗后来又在《人民日报》重新发表,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这本诗集以及《理想之歌》这首诗产生的缘起,这里面还有一段曲折的文坛故实。那是一九七二年的夏天,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复刊《人民文学》的动议,为此,还从位于湖北咸宁的向阳湖五七干校将原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的诗人李季调回北京,负责复刊的筹备工作。当时担任责任编辑的杨匡满觉得复刊号最好要有一篇有分量的诗作,以使刊物的亮相精彩一些,于是打算约请贺敬之来写,但此议被贺敬之推辞了,贺建议应找年轻些的有激情的作者来写,杨匡满于是想到了到北大中文系来组稿。

当时北大中文系七二级创作班的班主任是后来成为著名诗评家的谢冕,谢就将任务交给了高红十等四位同学。这一首《理想之歌》的写成,得到了谢冕、杨匡满和当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后来也成为著名作家的孟伟哉的指导。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人民文学》的复刊迟迟得不到批准,后来干脆连筹备班子也解散了。《人民文学》这一次的复刊虽然没“复”成,但在筹备复刊期间却征集到不少诗歌作品,出版社于是决定走另外的路,从来稿中选择部分作品出一本诗集,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本筹备“复刊”的副产品——《理想之歌》,这样一本当年那个时代的诗歌样本。在那个无书可读的年代,这本书首印了十万册,后来又有过再版,但现在存世的不知还有多少了。我曾在网上多次搜索,除了信息以外,还没有见到有关它的书影和旧书售卖的消息。

我是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三日在南京买到这本书的,用现在的一句套话来说,可谓是“第一时间”了。那时我虚龄二十四岁,正是一生中最“青春”的时代,也是对未来生活道路(往高处说就是“理想”了)颇为迷茫而又有所期待的年代,然而在当时那种环境里,青春、理想、前程对我们这些老三届知青来说,都是些很奢侈的难以憧憬的东西。我们的青春时代,其实是没有多少“青春”的;我们的“理想之歌”,说白了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这一点,现在的青年人恐怕是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

有时候理书,我还能常常翻到这本《理想之歌》,摩挲稍稍发黄的书页,看到当年阅读时自己写下的批注,青年时代的记忆又会悠悠地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