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开卷书坊·书缘深深深几许
10320300000046

第46章 关于《闪闪的红星》的四本书

一九七四年,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成并上映,很快在全国产生了影响。小主角潘冬子(祝新运饰),影片中的许多经典镜头、台词,影片的主题歌《红星歌》,插曲《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都广为流传,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最近因为想写一点书话,翻检了一下家中的藏书,发现自己竟藏有四本关于《闪闪的红星》的书。四本书,静静地立在书柜的里层,为我默默地保存着当年的记忆,留下了青春的印记,让人颇生感慨。

第一本是小说原著《闪闪的红星》,部队作家李心田著,一九七二年五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虽然出版于一九七二年,但据书后作者的附记,却是“一九六一—一九六六写于济南”。这是一本很有些特殊经历的书:书稿写于“文化大革命”以前,书出版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但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却还能够站住脚。作者李心田是部队文工团的专职创作人员,一九六一年,李心田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儿童小说《两个小八路》,受到出版社的重视,责任编辑李小文约他再写一本儿童小说,于是李心田便开始了《闪闪的红星》的创作。这本书初稿写了两年多,到一九六四年基本完成,书稿原名为《战斗的童年》。一九六六年春,“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夕,迫于当时的形势,李心田连写了两封信,将书稿从出版社要回。“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心田被迫交出了书稿的草稿,但却偷偷地留下了誊清稿。当时如果没有这个心眼和这个带点冒险的行动,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这本书了。一九七〇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恢复工作,编辑谢永旺到济南组稿,李心田就将《战斗的童年》给他看。谢看后个人表示认可,但表示需带回去集体研究。集体研究当然是引来了一番争议,事情眼看就要告吹,多亏当时主持社务工作的王致远顶住压力,拍板决定出这本书。一九七一年,李心田到北京对书稿进行修改和定稿。谢永旺在编辑时,觉得书名太一般,要李心田改个名字,李心田苦想了两天,才想出了《闪闪的红星》这个书名。小说出版后,得到了外界的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节目广播了这部小说,全国有十八家出版社来要纸型出书,并很快被译成英、日、法、德、越等文字出版。我所藏的这一本,就是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五年一月第三次重印的。

第二本是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小说站住脚以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想将它拍成电影。要拍电影,首先得有文学剧本。当时流行集体创作,组织了一个十分强大的改编阵容,主创者为王愿坚和陆柱国,参加者还有李心田、王汝俊、曹欣、陈亚丁。由陆柱国先拿出初稿,大家逐章逐节地反复讨论,最后由王愿坚定稿。陆柱国是著名的电影文学作家,《上甘岭》、《踏平东海万顷浪》、《黑山阻击战》、《海鹰》、《独立大队》、《战火中的青春》等著名影片都是他创作或参与创作的。王愿坚则是著名的革命题材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影响都很大。由这一班人来写这个电影文学剧本,其质量自可以想见。剧本完成后,电影拍摄的阵容同样很强大,导演李俊、李昂,还有王苹帮助出主意(王苹,南京人,新中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曾执导《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勐垅沙》、《槐树庄》、《霓虹灯下的哨兵》等著名电影)。后期制作,又请了傅庚辰作曲,李双江等演唱,使这部在“文革”期间产生的电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即使是在改革开放时期评选“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闪闪的红星》也是赫然在列。电影是一九七四年拍成并放映的,这本电影文学剧本则是于一九七五年四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的扉页上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集体改编 王愿坚、陆柱国执笔”。书前附有电影图片八页十六幅,书后附有主题歌和插曲的全部歌词、曲谱,还附有一篇“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的红星》创作组、摄制组”的“创作体会”文章。

另外还有两本。一本是《〈闪闪的红星〉评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五年一月出版。这本书汇集了《闪闪的红星》放映以后,各地报刊上发表的评论文章二十篇。第一篇仍然是“创作组、摄制组”的“创作体会”,第二篇是以小主演祝新运名义发表的体会,最后一篇则是当时的一个风云人物黄帅的文章。书中的文章,当然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痕迹,但有几篇,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著名作曲家黄准的文章,也都尽可能地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去做一些探讨、总结。另一本是《红星照我去战斗——从〈闪闪的红星〉中学习些什么》,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五年三月出版。这是一本篇幅短小的杂谈集,除“代序”以外,收从各个角度谈影片观后体会的杂谈十八篇,这些文章现在来看,只是那个年月留下来的一种时代的印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