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关汉卿杂剧散曲鉴赏辞典
10320600000023

第23章 尉迟恭单鞭夺槊 第三折

[越调·斗鹌鹑]人一似北极天蓬,马一似南方火龙;他那里纵马横枪,将咱来紧攻。他急似雷霆,我疾如火风;我这里走的慌,他可也赶的凶。似这般耀武扬威,争强奋勇。

[紫花儿序]我恨不的胁生双翅,项长三头;他道甚么休走唐童。恰便似鱼钻入丝网,鸟扑入樊笼,匆匆。马也,少不的上你凌烟第一功,则要得四蹄挪动。只听的喊杀声声,更催着战鼓逢逢。

[耍三台]待把我征<马宛>纵,残生送。呀,元来是军师茂公。他道我已得命好从容,且看他如何作用。则要你拿云手紧将袍袖封,谈天口说转他心意从。你便是骗英布的隋何,说韩信的蒯通。

[调笑令]见那厮不从,支楞楞扯出霜锋;呀,我见他尽在嘻嘻冷笑中;我见他割袍断袖绝了朋情重,越恼的他忿气冲冲。不争这单雄信推开徐茂公,天也,谁搭救我这微躬。

[小桃红]手中无箭慢张弓,频把这虚弦控。元来徐茂公临阵不中用!则听的语如钟,喝一声响亮春雷动。纵然他有些耳聋,乍闻来也须怕恐!高叫道“休伤俺主人公”。

[秃厮儿]尉迟恭威而不猛,单雄信战而无功。我见他格截架解不放空,起一阵杀气黑濛濛,遮笼。

[圣药王]这一个枪去疾,那一个鞭下的猛,半空中起了一个避乖龙。那一个雌,这一个雄,<王吉>玎珰鞭槊紧紧相从,好下手的也尉迟恭!

[收尾]我则见忽的战马交,出的枣槊起,飕的钢鞭重,把一个生硬汉打的来浑身尽肿。哎,则你个打单雄信的尉迟恭,不弱似喝娄烦他这个霸王勇!

王世充手下大将单雄信得知李世民领段志贤观看洛阳城,便带领三千人马赶去。这里一层一层地铺垫,一层一层地烘托:单雄信先追赶段志贤,段志贤为了自保性命,临阵脱逃;李世民逃至榆科园(《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作榆窠),徐茂公迎面而上,与单雄信讲情无果;紧接着尉迟恭从后赶来,舍生救主,身手不凡,将整个十分紧张而危急的场景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单雄信追赶唐元帅李世民的情景,是本剧所着力渲染的重头部分,它不仅仅着力刻画尉迟恭舍生救主的神勇和忠义,更凸显出其舍生救主的重要历史意义。在唱词中将单雄信追赶李世民的场景表现得惟妙惟肖,通过句式的安排和修辞手法等的运用,充分地展现出李世民危难关节的紧张气氛:

在[斗鹌鹑]、[紫花儿序]两支曲子中,通过排比、对比等句式的巧妙安排来展现追赶的急迫:“人一似北极天蓬,马一似南方火龙”,“他急似雷霆,我疾如火风”,并连用三个“他那里纵马横枪”、“他那里手不停,口不宁”、“他那里耀武扬威,争雄奋勇”等极言其疾。李世民这边则是“恰便似鱼钻入丝网,线断风筝”,“恨不的胁生双翅,项长三头”,一股股杀气在那一阵阵战鼓声中,令人不敢消停。其间又穿插了不少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当时整个高度紧张而危急的追赶场面和李世民的整个心理过程极其生动而逼真地予以勾勒出来,烘托出两员大将即将交战前的紧张而激励的气氛,语言朴素本色,画面的动态感很强。

徐茂公迎面而上,跟单雄信讲起昔日旧交之情。尽管单雄信与徐茂公曾有旧交,但现在已经各事其主,便不领旧情,拔出剑来“割袍断义”,并藐视李世民为“唐童”。当时,李世民“似鱼钻入丝网,线断风筝”,见他剑从鞘出,“支楞楞”一声,已经万分无望,[调笑令]对其惶恐心理有着细致的描写和刻画。

在万分无奈之下,李世民不禁发出“元来徐茂公临阵不中用”,“待把我征<马宛>纵,残生送”,“天也,谁搭救自己残生?”的人生感叹。单雄信要李世民下马受降,李世民虽“擅能神射”,然而此时“手中有弓可无箭”,只能“频把这虚弦控”。

正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尉迟恭骑马从后迎面赶来,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对单雄信大喝一声,道:“休伤俺主人公”,其声响亮如雷动。单雄信见尉迟恭来搭救李世民,说了句很无礼的话:“那里走这个胡汉来?这厮划马单鞭也,何足道哉!”双方交锋的场景,正如唱词所云:

[秃厮儿]尉迟恭威而不猛,单雄信战而无功。我见他格截架解不放空,起一阵杀气黑濛濛,遮笼。

[圣药王]这一个枪去疾,那一个鞭下的猛,半空中起了一个避乖龙。那一个雌,这一个雄,<王吉>玎珰鞭槊紧紧相从,好下手的也尉迟恭!

这两员大将皆武艺高强,英勇威猛,难分伯仲,“这一个枪去疾,那一个鞭下的猛”形成一个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双方在交战中打得难分难舍,这里通过句式和对比,极力反映出双方武艺的高超,但最后单雄信还是败在尉迟恭手下,突出“单鞭夺槊”的主题,更加凸显出尉迟恭的威猛、神勇和忠义的形象。尉迟恭的这一鞭打得单雄信最终吐血而走,并被夺了那枣槊。

为凸显双方交战时的紧张气氛,在句式的安排上,多用对仗和排比,如“人一似北极天蓬,马一似南方火龙”,“他那里纵马横枪”,“他那里手不停,口不宁”,形成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感受到双方交锋的激烈和心理高度紧张的状态。在修辞选择上,夸张、对比、比喻等多种修饰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唐元帅败走恰似箭离弦,单雄信追赶似风送船,尉迟恭傍观恰便似虎视犬”,“捉将似鹰拿狡兔,挟人如抱小婴孩”,等等,皆引人入胜,极具感染力。

这一折几乎完全忠实于正史,倘若当初李世民所见同于诸将,将尉迟恭“囚而杀之”,则不会有尉迟恭挺身而出、舍身救主的事情发生,正如杂剧所点出的:“那时敬德不去,唐元帅想是休了!”历史很有可能就会重写。历史的发展体现在那些左右历史和人类命运的重要历史人物身上,他们的一言一行,有时候往往是环环相扣的:某一个细微的动作,某一个微妙的眼神,某一个一念之差,都能改变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也是这部杂剧在凸显尉迟恭神勇形象的同时,给读者留下的一个恒远的思考。

(江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