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10429300000005

第5章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了,又到了一年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时候。说起来,清明节很特别。一方面,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传统中最大的祭祀节日。节气与节日合一,是中国文化里一个特殊的现象。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你看,多美的一个名字。清明是个好时候,不仅天地之间有风景,人心中的一些东西也逐渐显现出来了。

我们来看这个“清”字,一看就知道从水,右边是它的声符“青”。《说文解字》解释说:“朖(lǎng)也,澂(chéng)水之貌。”“朖”其实是今天明朗的“朗”字,而“澂”就是今天澄明的“澄”字。所以“清”也就是清朗、干净的水的样子。我们今天说的清水,用的就是它的本义。

至于“明”字,我在另一本《于丹趣品汉字》的“光明”一节里已经详细讲过,这次简单说一说。甲骨文的“明”字和今天我们写的“明”字还不太一样,左边不是“日”,而是“月”,右边画的就像是一扇窗户。

到了金文和小篆,月亮的形态变化不大,可窗户的样子就逐渐变得像“囧”字了。《说文解字》解释说:“明,照也。从月从囧。”这个“囧”字当然不是今天的网络用语,它其实是一种象形用法,是雕花的窗户的形状。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就是“明”。明朗、明亮,就是“明”字的本义。所以清明节气的命名用的是“清”和“明”的本义,清明时节,气候清爽,景物明朗。

作为一个节气,清明三候是什么呢?“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什么叫“桐始华”?就是白桐开花了,白桐树开花是清远的、幽香的。这个时候岂止白桐花,各种花都竞相开放了,所以就用白桐开花代指花开。“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怎么都钻到洞里不出来了呢?然后树梢上,小鸟怎么飞了呢?这个说法,其实带一点想象力。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开始热了,田鼠躲在阴凉的地方不出来了,而小鸟反倒很高兴地到处飞,“田鼠化为鹌”就这么出来了。“三候虹始见”,天上的彩虹在这个时候出现特别多,春天,来一阵暴雨的涤荡,雨后天晴,美丽的彩虹就映出来了。所以清明其实是一个浪漫的时节,你可以看见天空上最美丽的风景。

节气就是节气,怎么变成节日的呢?有人说清明祭祖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民间后来仿效帝王,才逐渐兴起,久而久之就沿袭下来。也有人认为清明祭祖跟寒食节有关。

大家都知道,春秋时候晋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流亡到国外十九年。在长长的流浪过程中,他的随从怎么都找不到吃的。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他的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来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喝了。后来重耳发现介子推居然割自己的肉救他,心里就很感恩。

等到公子重耳终于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以后,他当然要重赏当年伴随他流亡的这些重臣。唯独介子推悄悄收拾好行装到绵山里去隐居了。晋文公心里过意不去,就去请介子推。但是绵山山高路远,树木又很茂密,大家怎么找都找不着,介子推带着他的老母亲也不出来。最后就有人出了一个下策,三面点山火,留一条通道,想用火逼介子推出来,接受封赏去做官。但是大伙儿烧遍绵山也没见介子推出来。火熄之后,大伙儿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在一棵树底下被烧死了。

晋文公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对不起这个人了,为了纪念介子推,他定了这样一个日子为寒食节,禁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食。这一天就变成了一个隆重的祭奠节日。后来寒食节因为跟清明离得近,逐渐就合二为一了。严格来讲,清明原来是节气,寒食是节日,这样一来,清明节就兼具了节气和节日双重的意味。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就多了慎终追远的意味。后来百姓们也在这天追悼先人,表达追思。

清明是忧伤的,因为人在这个时候要去追忆。明代《帝京景物略》(《帝京景物略》,明朝人刘侗、于奕正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文化和文学三者于一体的著作,详细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里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chǔ)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到清明的时候,要去上坟,给坟墓除草,打扫垃圾,献上鲜花,焚烧字钱,摆放供品,还要把一杯一杯的酒洒在那儿,跟祖先说说话,报告一下自己的情况,表达自己的追思。明代的记载很详细,但其实这种仪式在秦以前就有,到了唐代开始盛行。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儒家认为生死是一件大事。《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能够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祭祀过世的祖先,那么民风就能逐渐归于淳厚,人们就能少做错事。

你看,慎终追远的“终”,甲骨文像不像一束丝,两头绑着结。到了西周晚期的金文,两头还是有结的,但是到了小篆的时候,就变成一个从糸(mì)冬声的形声字。《说文解字》解释说:“终,絿(qiú)丝也。从糸冬声。”也就是说“终”就是把丝缠紧的意思。纺出来的丝两头打上结,这事完成叫作终了。

你看中国人用终身、终生,但是一般不用“死”字,因为大家忌讳,所以当一个人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怎么说?就用“终”来代替。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病终”是什么呀?就是说南阳人刘子骥他想要去桃花源,还没去成呢,就因病去世了,后来也就没人再去了。所以我们说“慎终”,把父母的丧事看得非常重要,死者为大,能够恭敬地对待父母,同时追慕祖先的美德,规范自己当下的行为。

当然除了扫墓,清明还有其他的一些习俗。比如说寒食、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你说这个日子,大家本来心里是很肃穆的,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活动?因为寒食节禁火,吃凉食,怕伤身伤胃,让大家多多运动,有助于身心的平衡。再加上清明春回大地,这个时候一片生机蓬勃,踏青就是这样来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家家户户的童蒙教材,很多人从小的时候就会背的。但是在这个时候,如果让我们念起来,你可以找到另外一种节奏吗?比如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绝句是不是可以断成一阕词呢?中国的音韵,有它内在的跌宕;中国的节日节气,有它内在的道理。不管走到哪个节气、哪个节日,只要我们肯静下心来,好好揣摩它的习俗,好好吟诵当时的诗词,总会找到我们的心跟此刻的一种关联。何况这是我们都熟悉的清明,我们都有自己的先人,这样的节日里,既有慎终追远的庄严,又有风清景明的欢畅,让我们把这样一个特定的时节真正过出特定的意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