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寻味辽宁
10646600000003

第3章 辽菜第一楼——明湖春[3]

天地之间有辽菜。

辽菜是辽沈大地上一代又一代广大民众传承下来的饮食文化结晶。

吃水不忘挖井人。辽菜形成的历史上,有个传奇人物,值得我们纪念。

话说一百多年前,历史刚刚迈入20世纪门槛,中华大地正经历沧桑巨变:封建王朝摇摇欲坠,民主、共和势不可当。坐了三百多年江山的大清朝,眼见着气数尽了。

山海关外,奉天城里,四平街(今中街)的酒肆街巷,却依旧觥筹交错、繁华喧攘。王朝、政体的变迁挡不住岁月流逝;老百姓的日子,像奉天城外的汤汤浑河水,波澜自兴。

这奉天城里,有一个风流才子,姓吉名谦阶,其父乃清王朝末代翰林院学士吉锡钧,是蒙古族人,外祖父则是奉天城有名的巨富,号称“蔺半城”。用今天的话来讲,吉谦阶是令人羡慕的富三代、官二代。按理说,吉谦阶自幼熟读诗书,不会不知道孟老夫子“君子远庖厨”的谆谆教诲,这吉才子虽然没在三尺灶台亲自操作,却也并未远离庖厨,整天泡在外祖父开在大北门里的京菜馆德馨楼,与一帮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交结往来,吟诗写字、品尝美食。德馨楼乃奉天城有名的大饭庄,生意好得不得了,吉谦阶常年驻店,包房价格赶不上散客给的银两,虽然大老板是亲外祖父,但具体管事的小肚鸡肠,脸上难免也有笑容不够灿烂的时候。吉谦阶这等有脸面的人物,哪里受得了丝毫怠慢?为品尝美食、结交天下名士方便,干脆自己拿出银两,又有外祖父资助,竟然就开了一家饭庄,选址故宫钟楼南面皮行胡同,以富有文化底蕴的名胜山东大明湖命名,亲自书写牌匾,名扬天下的辽菜第一楼——明湖春,就这样诞生了。

时年1919。

追溯历史,有清一代,盛京作为大清故都,生活在社会上层的黄带子、红带子以及各等权贵,追随政治中心北京城的口味,京菜自然成为这里的饮食敬仰。再往后来,清朝禁止移民的政策废除,民国政府鼓励垦荒,每年多达百万的关外移民大量涌入东北。移民的到来,从前满汉不通婚习俗的改变,使东北大地进入了南北大交流、民族大交融时期。人口成分的变化,必然带来饮食习俗的改变。占移民人口多数的山东人以家乡饭菜怀念故土,鲁菜在这里很快扎下根基。概而言之,京菜、鲁菜占领奉天城的饮食舞台,成为这里的主流菜系,是历史的必然。

明湖春第一代大厨王庆棠,来自从前吉谦阶流连不舍的德馨楼。明湖春烹制山珍海味、名贵菜点,以来自松花江的鲜活水产原料为主,一年四季都有代表菜,当时人称“盛京时菜”。富贾绅商、达官贵人是这里的常客,相距不远的张作霖大帅府等豪门,更是经常邀请厨师上门设宴,蒙古达尔罕王府的少爷包布也是明湖春的常客。

开业之初的明湖春以烹制宴席著称,名冠东北。

明湖春之后,吉谦阶一鼓作气,于1921年又在大西门里路北开设了洞庭春,寓意财源有如洞庭湖水滚滚而来。再往后,1929年,洞庭春的堂头王星垣在吉谦阶和一些有钱人的资助下,独挑门户,于商埠地的东南部开设了鹿鸣春。春者,酒也,典出《诗经》。吉谦阶是文化人,给酒楼起名,有本事把俗事整得儒雅。明湖春、洞庭春、鹿鸣春,是20世纪30年代奉天城名气最大、生意最兴隆的酒楼。“三春”酒楼以京菜、鲁菜为底子,采用东北山川、河流、辽阔大海丰富多样的食材,适应东北特殊的气候特点,尊重东北人的多元口味,经过多年摸索研究,为中华饮食文化终将崛起的一个新菜系——辽菜,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风流才子吉谦阶,用今天的话来讲,可以说是个极品“吃货”——吃出了辽菜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春”酒楼,不但没把祖宗的老本吃进去,还闹了个财源滚滚。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介书生,没留下传世文章,因吃成名,对一个菜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算佳话。

1952年,明湖春歇业。

半世纪时光荏苒、世事沧桑。

光阴似箭哪!

2002年,明湖春复业。明湖春这座辽菜名楼,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明湖春作为中华餐饮名店,除了创始人吉谦阶,还有两个人必须说说。这两个人,一个是“小佛爷”徐子明,一个是“崔老大”崔景亮。

先说徐子明。

众所周知,山东招远出厨师。徐子明正是山东招远人。徐子明父辈就从事餐饮这一行,他15岁闯关东,流落奉天。20世纪头几十年,奉天城“三春”“六楼”林立,京鲁名厨云集。徐子明在“六楼”之首的德馨楼和“三春”头牌的明湖春当学徒,诚实肯干,勤奋好学。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学艺,徐子明终于登上名店灶台,可以熟练地烹制上百种山珍海味,他精通京菜、鲁菜、川菜、淮扬菜等菜系,融会贯通,创造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辽菜。他做的菜,味、香、色、形兼备,尤其强调以味为主。他首创的“燕翅鸭全席”,至今仍是辽菜中的名宴。传说他做宫保鸡丁,从宰杀活鸡到菜品成形,不过2分47秒。1959年,徐子明在本溪开办了全省第一个以培训厨师为目标的实习饭店。1979年,他被请回省厨师进修班主厨执教,教学之余,将自己一生积累的厨艺毫无保留地奉献社会,著有《烹调演义》一书。经他教授的学生,有两千人之众,桃李天下,不言自蹊。徐子明大师带徒弟严厉,却是有信仰的善心人。“小佛爷”的绰号,就是这么来的。

严师出高徒。崔景亮正是徐子明的得意门生。崔景亮出身寒门,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1963年,这个从饥馑之年走过来的17岁年轻人,到沈阳空军政治部校官灶当学徒,后来又到民航十大队空勤灶司厨,1988年转业到沈阳市公园处水上餐厅当主任。崔景亮在20世纪80年代初三度进入省厨师培训班学习,是辽宁省首届高级厨师研究班学员,他师从徐子明、王立国、王久章等辽菜大师,深得几位恩师精湛绝伦的技艺传承。正是在向徐子明学艺的过程中,崔景亮产生了重新恢复明湖春的大胆想法。2002年,在餐饮业摸爬了多半辈子的崔景亮,以企业家的敏感和远见,把理想变成了现实:恢复重建明湖春酒楼。

坐落于沈河区文化东路的明湖春,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中式高档装修,中央空调,四季如春。2012年,恢复开业10周年之际,为适应市场需求,明湖春在装修上换代升级,更加典雅尊贵、古色古香,名人书画雅集、国宴风范十足。

如果说徐子明代表了明湖春前半页的辉煌,崔景亮则是明湖春新华章的开篇者。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辽菜也是这样:世上本没有辽菜,吃的人多了,就有了辽菜。中国是美食之邦,五千年中华文明史,饮食文化是重要组成。中国有八大菜系之说,辽菜是崛起的新秀。它孕育于辽金时期,形成于清末民初,成熟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诞生那天起,辽菜就是一个包容的、不断发展的菜系。今天的明湖春,就以新派辽菜著称。

传统辽菜,依赖辽宁广阔的江河湖海、山林田园,有山珍,有海味,更有青菜、豆腐等百姓之家常见的平凡食材;在烹调技法上,辽菜适应东北秋冬季漫长、气温偏低、喜嗜热食的习惯,擅长蒸、炖、烧、扒,又见长于刀功、火功和勺功;辽菜口味醇厚,讲究造型,味、香、色、形熔于一炉,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口味特点。正因如此丰富多元,辽菜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青出于蓝,自成一派,站在京菜、鲁菜的肩膀上,为中华餐饮文化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然而,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辽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天的食客,不再是饥不择食的饕餮之徒。辽菜面临的新问题,是科学饮食、健康饮食、安全饮食,要在地球村时代与不断涌入的各大菜系甚至跨国连锁饮食企业争占有限的市场。传统辽菜的个别食材,不再是今天提倡的健康饮食内容;传统辽菜的烹饪方式、烹饪口味,也未必完全符合今天的养生观念;传统辽菜酒楼的经营方式,也得跟上现代企业管理的潮流。辽菜不是历史故纸堆里的典故,而是活在东北大地上的饮食文化,是辽宁人引以为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要想再创辉煌,继续发展,无论技艺还是经营,都必须改革、创新。

走新派辽菜之路,崔景亮认识早、行动快。早在经营松陵酒家时期,他就创办了富有特色的“迎春宴”,全席由一组冷盘、一道菜肴、一组套盘、四道热菜和一道汤菜组成,采用分餐制摆盘,宴席格局新颖、餐具奇异、营养搭配合理、讲究卫生、餐量适中,是一组具有时代品位的创新宴席。在20世纪80年代,崔景亮可能是第一个采用了分餐制的人,他的超前眼光可见一斑。

今天的明湖春,百余种新派辽菜吸引八方食客;富有园林特色的“明湖迎春宴”已经成为辽宁名宴之一;精心研制的“海参雪蛤宴”荣获首届中国沈阳美食节最高奖“金鼎奖”;同届美食节上,“明湖迎春宴”喜获金奖。在第12届全国厨师节上,明湖春酒店推荐的“彩虹冰山鳝”“鲜汁吉利虾球”荣获金厨奖,“香葱烧海参”被中国烹饪协会和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名菜”称号。沈阳军区原政委、著名画家姜福堂,著名画家宋雨桂先生,在品尝过明湖春的新派辽菜之后,情不自禁联名题词留墨:技压群雄。这幅珍贵的墨宝,被爱好书法的崔景亮大师珍藏起来,轻易不肯示人呢。

明湖春现在的掌门人是崔湛轩先生。这位留学日本、主攻建筑的明湖春总经理,是崔景亮的大公子,毫无疑问,代表着明湖春的未来。明湖春要想引领辽菜的发展,在新时期站稳市场,除了在菜品上要继续下足功夫,给广大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味美难忘的新派辽菜,更重要的是要更新经营理念,要让企业适应今天乃至未来的社会发展。如果说诞生之初的明湖春走的是高端路线,经过一代又一代名师高厨的努力,如今的明湖春不缺高端名宴,而要适应今天的社会风气,面向大众,广泛吸引食客才是硬道理。今天的消费者已经日益理性化,崇尚吃饱、吃好、不浪费。社会发展要可持续,餐饮习俗、餐饮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谁适应了时代,谁就拥有未来。

所以,当明湖春砸掉花重金装修的一楼包房,重新恢复宽敞明亮、可供500人同时就餐的大厅时,明湖春未来发展的蓝图已经勾画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