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寻味辽宁
10646600000004

第4章 草间弥生 经久不衰[4]

——追问马家烧麦200年辉煌的秘籍

中国地大物博,美食自然也花样繁多。细数起来,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味道,这些味道,常常与吃有关。和许多城市一样,沈阳除了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称谓,还有众多的百年老店和特色美食。位于中街独具特色的马家烧麦馆,是沈阳最早的回民饭店,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百年传承的经典味道

烧麦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风味食品。烧麦又称烧卖、肖米、稍麦、稍梅、烧梅、鬼蓬头,它顶端蓬松束折形状如花,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小吃。烧麦兼有小笼包与锅贴之优点,喷香可口,民间常作为宴席佳肴。

烧麦是回族传统风味食品。南方回族与北方回族制作烧麦时在用料和制作方法上略有不同。北方回族制作烧麦,一般以牛肉或羊肉为主搭配其他作料做馅(如大葱、萝卜);而南方回族制作烧麦,则是以糯米为主、牛羊肉为辅。另外,在个头上,北方烧麦与南方烧麦也有区别。北方的烧麦小,南方的烧麦大。虽然风味有些差异,但美味可口、百吃不厌,是南北回族烧麦的共同特点。

早在清朝嘉庆元年(1796),回民马春在奉天府(沈阳旧城内)开始做烧麦生意,他手推独轮车,在热闹的街道边包边卖,可谓沈阳“马家烧麦”之始。

道光八年(1828),其子马广元在小西门外拦马墙租用两间板房约20平方米,挂匾营业,史称“马家烧麦”。

清光绪二年(1876),抗日名将、爱国将领左宝贵驻守奉天,在小西门建造府邸时,将“马家烧麦”板屋拆除。左将军体恤商艰、顺乎民意,在盛京城东门附近另赐一地,让马家第三代马长永重建了宽敞明亮的房屋,马家烧麦得以保留。左宝贵将军是回族,也是马家烧麦的座上客,经常派人来买马家烧麦回府食用。

与张氏帅府的不解之缘

1914年,马长永将马家烧麦传给后代马鸿芳、马铭卿兄弟俩经营。

在沈阳,很多美食都与张氏帅府有着不解之缘,马家烧麦自然也不例外。据曾在张作霖帅府做厨师的朴丰田老先生生前口述,1924年春天,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来沈阳看望张大帅时,大帅宴请吴督军,并邀吉林省督军张作相作陪,主推的就是马家烧麦。

1990年秋,一位年近九旬的特殊客人在亲友的搀扶下来到了店里,进门就问服务人员:“传人在不?我想和他说两句话。”第五代传人马继亭接待了这位客人。原来,此人名叫张佩汉,是张学良将军早年的副官。那天,老人讲了一段尘封近六十年的往事。那时,张学良将军在沈阳大西关创办了一所陆军士官学校。因为离当时的马家烧麦不远,很多士官经常光顾,个别士官不给钱或少给钱。张学良将军知道后,便安排副官张佩汉亲自到马家烧麦馆说明此事,予以监督。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发生此类事情。听到这件事后,马继亭亲自给老人制作了可口的烧麦,老人很满意,之后委托亲友将自己亲手画的《骏马图》签名送给了第五代传人马继亭。

不断创新 迎来花样年华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所以马家烧麦六代传承、经久不衰,靠的是坚持市场导向,恪守“百金买名,千金买誉”的经营理念,坚持传统制作工艺技法,不断探索创新,迎来了企业发展的花样年华。品尝过马家烧麦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即它菜品新鲜,让人吃着放心。这源于马家烧麦对品质的精益求精。在用料上,马家烧麦选用上等的面粉制作烧麦皮,以脂盖、三叉等部位新鲜牛肉做馅,制馅前蹬筋去皮;在做工上,开水烫面,大米面做补面,面皮以手工制作,压出菊花形花边,馅料采用传统的“墒水馅”工艺,精心搅拌而成,可谓别具匠心,独具一格;在造型上,制成后的烧麦晶莹洁白、透剔显馅,如牡丹含苞,似兰花待放,使人赏心悦目;在口味上,鲜香味美、口味醇正、爽口不腻、馅活有汁。正可谓“馅大、皮薄、汁满、味好”。由于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工艺,马家烧麦馆被评为“辽宁省著名商标”“中华餐饮名店”“中华老字号”;马家烧麦被评为“中华名小吃”“中国名点”,位列辽宁省十大风味榜首;马家烧麦制作技艺被确定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