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海上文脉
10736900000009

第9章 金铃塔:龙华盛景今安在

风吹金铃丁零零

“风吹金铃丁零零,雨打金铃丁零又丁零”。“金陵宝塔第一层,一层宝塔有四只角,四只角上有金铃……这座宝塔造得真伟大,全是古代劳动人民流血结晶品哪,名胜古迹流传到如今。”

每逢《金铃塔》的演唱者熟练融合贯口、快口、绕口技巧,咬字清楚,舌如鼓簧,妙语连珠,快而不喘,拖音长腔,先低后高,越唱越高,观众必会报以满座掌声。《金铃塔》通俗形象地描绘了上海中心城区唯一宝塔——龙华塔。

“龙华晚钟”八景前三

龙华塔外形八面,内室方形,飞檐高翘,七层八角共悬56只铜铃。龙华塔旁有龙华寺。龙华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0)。当年龙华镇就以龙华塔龙华寺得名,唐代属华亭县,宋代名龙华村,元代称龙华铺、龙华里。元代以前,这里还是一个小村落。清代时,昔日的龙华村成为繁华集镇。清乾隆《申江竹枝词》描述了龙华镇当时的盛况:“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它还记载了“沪上八景”,龙华八景位于前三,即: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

集邮家哲夫撰著的《旧上海明信片》一书[12],载有“龙华晚钟”“龙华塔”“龙华寺”三张明信片,其中一张的左上角贴着1923年香港邮票,邮戳显示是由香港大学寄往美国丹佛。明信片上的龙华塔既气势恢弘,又精巧玲珑。龙华盛景形象,通过明信片越洋传到海外。

庙会桃花 新年撞钟

除龙华塔、龙华寺以外,龙华庙会、龙华撞钟也成为海派文化的传统特色。说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龙华庙会,当地老人还记得一段神话传说。

七层高的龙华塔古时塔顶曾有一盘,盘里养着两条鲤鱼,鱼儿不时跳跃,激起滴滴水珠四处飞溅。不论天气如何旱燥无雨,盘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人们在塔下目睹此景,都连声称奇,说它是镇塔的宝物。到明代嘉庆年间,塔旁的龙华寺里住进一位脾性怪癖的和尚。他平时独坐一室不说话,也不见前来看望他的家人。有一天半夜,这位和尚突然大叫一声:“住手!哪一个敢盗宝物?!”说完,他手拿一根禅杖走到房外,到了庭中腾空而起,很快消失在漫漫云海之中。隔了好久,他才气喘吁吁回到寺里。他告诉别人:“有妖人来偷塔上宝物,我去追,被我用杖打着了,才丢下宝物仓皇逃走。”第二天,众人去看,塔顶的盘果然不见了。后来寺里的人知道,那个盘落在河中,天旱水浅时还可看到,但就是拿不上来,无论有多少人去搬捞,盘都纹丝不动,好像生了根似的。由于这位和尚的仙逝之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所以每到这一天,龙华镇上总要举行庙会,集市上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每年的龙华庙会盛况,前后都要持续半个月之久。[13]

“三月游龙华,逛庙会,看桃花”。大量来自乡村的农民摇着小船,带着儿女,成群结队地涌入龙华寺,祈求农作丰收,蚕花兴旺;大量来自城区的市民也坐着马车,穿着盛装前来龙华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龙华香讯”。清代《申江竹枝词》云:“车如流水马如龙,轮船帆船白浪中,香讯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花、树、寺、塔、园、桥、港、湾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的江南风情画卷,成为上海市郊一处富有特色的名胜风景区。访古、登高、礼佛、进香、寻春、赏花、觅景、购物、观剧,使三月龙华游人如潮,摩肩接踵,车马充塞,热闹非凡,恍若近代的《清明上河图》叠现在江南水乡。[14]龙华寺内钟鼓楼上有大钟一口。钟声悠扬。每逢除夕,中外游客汇集于此,聆听零时的“百八钟声”,迎来新年。龙华撞钟习俗沿袭至今,甚至人满为患、一票难求。

当年的龙华盛景,如今虽不会照搬重现,但海派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因子,依然复制衍生。徐汇区文教部门已把《金铃塔》等上海说唱这一艺术品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抓,还成立说唱研究会暨说唱传习所。有的街道成立说唱艺术沙龙。有的小学安排学生一边说唱,一边学会地道的上海话。在充满“上海味道”的说说唱唱中,人们自然会想起“金铃塔”的熟悉曲调,想起值得回味的“龙华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