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崧泽之光
10737200000005

第5章 崧泽:致敬“上海之源”的史诗

这里,是上海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聚居地。

这里,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

崧泽遗址,位于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1957年首次被发现。1961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此多次发掘,大量珍稀文物将上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至约6000年前。生活在崧泽的上海先民在中国文明起源中创造的先进文化,被命名为“崧泽文化”,是上海地区第一个用本地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崧泽作为上海最古老的一处原始社会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77年,崧泽遗址被列为第一批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颁布崧泽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5月18日,崧泽遗址博物馆作为上海市“十二五”期间的重点文化项目之一,历时三年多的建设和布展,正式开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崧泽遗址博物馆就建立在当年遗址发掘的现场之上,其建设初衷即是对“上海之源”的文化致敬与传扬,这在博物馆宣传资料上有着一段精彩的描述:崧泽,一个地处上海西部腹地的普通村庄,却被誉为“上海之源”——上海地区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在此发现,上海先民最早的生活足迹在此起步;崧泽文化由其得名,中国古史因之增辉。埋藏在这片土地下的历史印痕,让人们恍悟: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其实早已走过六千年文化兴衰历程;凝结在这处古代遗址中的历史真实,让我们惊诧:近现代的东方大都会,远古时代就曾是中国发达的文明中心。

在这个以“藏品最古老”领衔上海博物馆之“最”的崧泽遗址博物馆内,以突出“上海之源”和“崧泽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脉”为主线,集中展示上海先民最早的生活足迹和上海早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带给人们一段非凡的穿越历史之旅。崧泽遗址考古发现的诸多个“第一”无疑是最大看点。“上海第一人”长什么样?2004年春天,考古学家在对崧泽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时,发现了一个上海最早先民的头骨。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上海第一人”的相貌被复原,这是一位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的男性,面部略显低矮,鼻根低平,跟东亚蒙古人相似。上海的先民们吃什么?1961年,崧泽遗址发现了炭化稻谷遗存,这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被称为“上海第一稻”。这是国内发现的首个稻谷遗存,为中国稻作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在崧泽遗址的发掘中,还发现了“上海第一井”——最早的水井,“上海第一房”——最早上海人居住的房屋基址,还有陶釜、炉箅等最早的炊器和食后丢弃的猪、鹿、鱼、龟等动物碎骨,以及先民们生产劳动所使用的各种工具等。根据这些珍贵的遗存,博物馆采用高科技手段展现出一幅幅远古村落的画面,声、光、电的变幻模拟出上海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情景,使观众身临其境,产生穿越到六千年前的感觉。

城市的记忆在于其历史遗存。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存在与超越》中写道:当代世界面临着历史连续性断裂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审慎地把握以古建筑、古村落、古代文化样式等文化遗迹、遗址形式存在的历史记忆,发现养育我们现代人的生命源泉。崧泽遗址自它被发现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到如今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崧泽不仅成为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实践垂范,更是传承上海古今史脉的精神家园和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坐标。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开展“乡土文化符号”评选活动,由市民和专家推选,最终选出了属于上海的100个乡土文化符号,崧泽古文化遗址作为“上海之源”在列,被称作距今最遥远的“符号”。

今日上海即便已跻身国际化大都市之列,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总需要一片可回望的乡土。正如一位考古专家所言“历史的乡愁,也是乡愁”。历史离我们既遥远,又形影不离,实则是我们前行道路上挥之不去的乡愁。崧泽作为上海人的故土,应该是我们文化寻根、传承历史文脉的精神家园。

上海是座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海派文化就是在移民社会中形成发展的。考古研究表明,6000多年前崧泽这批最早的上海居民可能来自现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这些太湖周边地区,是上海最早的外来移民。他们从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在这片处女地上发展生产,经营生活,繁衍生息——正是他们开创了上海人类历史文明的先河。无疑,崧泽文化对于探寻海派文化的源头同样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