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崧泽之光
10737200000007

第7章 青龙镇与海上丝绸之路

上海是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早在唐宋时期,青龙镇就是“海舶百货交集”的对外贸易港口和商业重镇,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青龙镇,位于今青浦区白鹤镇的陈岳村、青龙村和塘湾村一带,古吴淞江的出海口,因汉末孙权在此建造青龙战舰而得名。晋朝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在青龙港筑沪渎垒,为驻军戍守、防御海盗之用。相传上海简称“沪”作为地名,可追溯至“沪渎垒”。唐天宝五年(746年)建青龙镇,当时的青龙镇还属于以军事防御为主的海防城镇,这是上海地区最早设立的市镇。随着唐宋时期经济中心的南移,形成新的海上贸易格局,青龙镇则因占据了“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的地理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东南巨镇。

青龙镇作为对外贸易港口,从唐代中晚期至南宋末期,延绵500年。其中,最繁盛辉煌的是北宋到南宋的100多年间,其间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宋嘉祐七年(1062年)的《灵鉴宝塔铭》记载:自杭、苏、湖、常等州月日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描述了青龙镇海内外贸易盛况。

2010年至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确证了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港口。青龙镇遗址历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来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窑口可复原瓷器6000余件及数十万片碎瓷片。其中,瓷器绝大部分为南方窑口,唐代以越窑、长沙窑产品为主,至宋代渐转为以福建闽清义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产品为主。大量的福建窑口的瓷器与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发现的瓷器组合非常相似,说明当时许多瓷器产品运到青龙镇后,进而转口销往高丽与日本。考古发现的瓷器与文献记载相印证,有力地证明和进一步确立了青龙镇在上海乃至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经过大规模考古勘探,青龙镇核心区域约6平方公里,街道布局完整,是一个繁华的商贸大镇。北宋诗人梅尧臣所作《青龙杂志》记载了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亭台楼阁林立,长桥短梁相接,一派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的景象。海内外贸易的兴盛带动了工商业的繁荣,北宋官方编修的《宋会要辑稿》记录的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商税的情况,据专家考证在经济发达的两浙路(大致今浙江、苏南、上海地区)17个镇中,青龙镇居于首位,在全国也属于名列前茅。为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在青龙镇单独镇设置了市舶务,专门负责进出口贸易的管理。

青龙镇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镇。北宋书画家米芾于元丰年间一度出任青龙镇的监镇(相当于镇长)。范仲淹、苏轼苏辙兄弟、王安石、秦观、陆游、赵孟頫等众多名人都被青龙镇吸引,在此交友赏景、咏诗作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鼎盛时期的青龙镇佛教兴盛,建寺、塔成风,有“佛角为天下之雄”之誉。如今,在青龙镇遗址只留下修复后的青龙寺和青龙塔,这两个文物遗迹均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上海古代史、古建筑和佛教史的宝贵资料。

未来,在青龙镇遗址将建立“青龙镇遗址考古博物馆”,让人们穿越到千年前的青龙镇,解读港口重镇的文化密码,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