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上海蓝调
10737300000007

第7章 微小人生的好时代:第一条西式马路 第一辆有轨电车

街景于张爱玲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倚在上海静安寺常德公寓楼的窗边,她兴致勃勃地看着楼下,日复一日,从不厌倦。电车是她的最爱之一,她曾专门记录:“我们的公寓邻近电车厂,可是我始终没弄清楚电车是几点钟回家。‘电车回家’这句子仿佛不合适——大家公认电车为没有灵魂的机械,而‘回家’两个字有着无数的情感洋溢的联系。但是你没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罢?一辆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车里灯点得雪亮。专做下班的售票员的生意的小贩们曼声兜售着面包。有时候,电车全进了厂了,单剩下一辆神秘地,像被弃了似的,停在街心。从上面望下去,只见它在半夜的月光中袒露着白肚皮。”[1]

我真不知道,还有谁会像张爱玲这般对电车有如此浓厚的兴趣,观察得如此细微。她还说:“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着觉的。”当年有幸成了张爱玲催眠曲的电车声,应该来自从静安寺到广东路外滩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它于1908年3月5日运行,张爱玲情意绵绵地写下对电车的赞美时(1943年12月)[2],电车在上海已经跑了35年。

跑在租界里的车,毫无疑问是外国人的手笔。早在1881年7月,英国的怡和洋行就向法租界公董局提议办电车,租界当局反复研究,转眼8年过去了,1889年3月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联合组成电车设计委员会,准备办实事,不料在设计上产生分歧,又停滞下来。1905年3月公共租界选定英国商人布鲁斯·庇波尔的公司承办电车工程,后来该公司又将专营权转让给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办电车的事总算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三年后,电车便从静安寺出发,经愚园路、赫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京路(今南京东路)向东行驶,到外滩向南至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全长6.04公里,车厢分头等、二等。迟至1913年11月,中国人自己办的电车从小东门至高昌庙才开始运行。

据说有轨电车刚开通时,很多上海人不敢乘,怕触电。这一点也不奇怪,前所未见的怪家伙,拖着根长辫子,边跑边充电,难免令人浮想联翩,总得留点时间来接纳它。其实,喜欢新事物的上海人,没几何就把电车当作了生活的一部分,电车车厢里很快便人挤人。张爱玲虽然喜爱电车,乘坐得倒不多,一大原因便是嫌挤。那时上海有个叫郭建英的作家,给市民提出几条在公共场所的文明忠告,其中就有“切勿争先恐后地上电车或者公共汽车,得了第一名也没有奖品给你”“公车上切忌偷阅他人的书报。这个权力还是让给以吝啬驰名全球的苏格兰人独享吧”。但争先恐后挤公交的现象到现在也没有杜绝,而偷阅他人报纸的事更是寻常,只不过改成偷阅他人手机,尤其是在有人用手机看电影时,旁边蹭看的不少。

有路方有车,按顺序应该先认识南京路,但因张爱玲之故,就把“电车”提前了。另一个理由是电车对昔日上海人生活观念的影响要大过道路,交通的方便快捷,人们的活动半径扩大,经济文化活动都变得更为频繁。

上海的第一条马路是哪条?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上海第一条西式马路倒没有任何争议,花落南京西路。南京西路起初叫静安寺路,1945年才更名为南京西路。其前身是一条从跑马场(今人民广场附近)到静安寺的马道,1862年英国人为了助清政府攻打太平军修筑成了道路,由上海英租界跑马总会出资。起初是简陋的泥土路,后来埋管、设沟,铺上石子路面,种植了悬铃木,1899年这条路被划入公共租界。后来,沿着道路,陆陆续续建起了花园住宅、影剧院、面包咖啡店、舞厅、时装店、公寓大楼。十里洋场从外滩起,顺着南京东路在西藏路与南京西路无缝对接,绵延到静安寺,形成欲望都市主动脉。路另一端是百乐门,中间分布着夏令匹克影戏院、建卡德大戏院、大华饭店、平安大戏院、新仙林舞厅、大都会舞厅、维也纳舞厅、夜总会舞厅、得利车行、正章洗染店、凯司令食品店、鸿翔时装店、汤姆生皮鞋店、亨生西服店、南京理发店、九和堂药店、白玫瑰理发店,以及哈同花园、静安别墅、重华公寓、郭氏花园住宅、常德公寓等摩登地标。

时至今日,南京西路依然是上海的时尚高地,只不过在第一条有轨电车跑了55年后,略显颓势,1963年3月5日,拆除有轨电车轨道改驶无轨电车成为必然的选择。当年8月15日0时17分,有轨电车末班车从静安寺开出,“55岁高龄”的有轨电车从此落下帷幕。当天3时52分,第一辆无轨电车离开静安寺站向外滩方向驶去,这就是20路公交车,如今每天还奔驰在南京路,只不过始发站自静安寺向前延伸到中山公园。

上海著名作家陈丹燕在通过南京西路透视上海人时,评述20世纪的30年代,上海人微小的生命终于在有限的生存里遇到了一个好时代。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今天,我们在有限的生存里遇到了更好的时代。

注释

[1]张爱玲,《张爱玲散文系列》上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

[2]张爱玲,《张爱玲散文系列》上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