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海雅韵
10737400000005

第5章 金山是上海的起源

作为最重要的经济、文化重地,在中国的城市版图内,上海的地位独一无二。相比大上海的称谓,在历史底蕴上,她历来被视为“小字辈”,甚至“儿孙辈”。因为,上海的巨大发展是从1840年后,英、美、法、日等国在上海县城周边设立租界开始,史称“上海开埠”。上海市的定名是在1930年的7月。

近些年,上海的历史被延伸至700多年前的元代。至元二十七年,元朝设立上海县。虽说陡增了700年的历史,但和周边动辄一两千年的江南古镇相比,上海依然还是“小字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海当然也不会例外。在其渐进的发展进程中,她的源头就在上海的金山,且历史悠久到需要追溯至公元前。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人真是无需须羡慕别处的源远流长,可以到金山感受一下自家的深厚底蕴。

始皇帝巡游到秦山

据2005年出版的《上海通志》记载,始皇帝二十六年,金山区东南甸山(今金山体育场)南设海盐县城,为上海地区首个县治。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一个严谨而深入的事实:上海地区的行政肇始在金山。

据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各地,曾经到过金山境内。在金山区张堰镇西1.7公里,有一座小山名为秦山,海拔高度为32.13米。清乾隆《金山县志》载:秦始皇登山望海,山石有秦皇辇道。故秦山又名秦望山、秦皇山、秦驻山。秦山原多胜迹,碧树浓荫,为骚人墨客咏吟及远近村民春游之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月半、廿八和四月初一,秦山有集,谓之“游秦山”。届时商贩云集,人流如潮。

在金山境内,和始皇帝巡游有关的还有查山。查山在金山卫镇东北部,长春、卫通、联丰村交界处,海拔高度21.23米。相传秦始皇登秦望山观海,视线被此山林木所遮,于是伐尽草木,山上赭红色土石裸露,故旧名遮山,也名赭山。又传,唐代方土查玉成于此炼丹,因名查山。

盐业造就上海第一县

秦汉时期,金山盐业生产规模巨大,是全国重要的产盐区,“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这里近海盐多,所以该县很自然被命名为海盐。设海盐县后,这个县面积包括今上海大部分和浙江的杭州湾北岸沿海地区,县城设鄅官亭(今金山体育场南),当时,海盐特定的指向是以金山为中心的地方。

关于秦朝金山海盐县城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班固《汉书·地理志》。公元前81年,海盐县令上官宇开展过一次县境测绘与人口普查。当时县城在康城的海盐县全境北到娄江,南到黄盘关(今杭州湾中王盘山)西海岸,南北有180.5公里;东到大海,西到长水关(今浙江嘉兴西南),东西有176.5公里。全县有935752人,近100万人口。

海盐西迁 柘湖成山

金山的海盐城,如今何在?浙江的海盐又从哪来?

作为上海境内最早的行政区域,海盐县城可谓几经波折,多灾多难。南朝学者顾野王《舆地志》书中有“海盐县”条目:秦置海盐县,县陷为柘湖,湖中小山生柘树,因以为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写道:汉平帝元始二年,海盐县沦为柘湖。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也记载着:海盐县,本秦县,汉因之。其后县城陷于柘湖。

据东汉《吴越春秋》记载,这座“上海最早县城”在西汉时因地理变迁成为柘湖。据《金山卫春秋》记载,西汉惠帝二年深秋,暴风雨使海盐城内外地动如飘舟,海盐城地面开始下陷,不久,周围上百平方公里土地逐渐成为广阔的湖泊,湖中岛屿上柘树成林,人们把这座湖开始称为“柘湖”。此后,县城搬迁到了康城[1]。

公元前79年,因县令与康城都尉不和,海盐县城再次搬迁,西迁到了今浙江平湖衙前一带。从此以后,海盐城就搬出了金山地区,后来一路西迁到今浙江海盐的位置。从公元前221年开始,到公元前79年,金山海盐城在鄅官亭和康城两地,存在了近150年的历史。而浙江海盐的前身就是金山的海盐县。

如今的金山区松卫南路边,金山体育场南50米,有一座甸山,它的旧称是柘山。清代光绪版《金山县志》载:以地产柘树,故山与湖俱以柘名。据相关人士推测,海盐城遗址就在山的南面。还有相印证的史料:1931年的冬天,一位张堰旧港地区的朱姓少年,在甸山(今金山体育场)南1公里处挖到一块青石碑,上刻“海盐拱北门”。

被称为近代中国地理学奠基人之一的谭其骧,在1973年发表的《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中写道,上海境内的古城,同时也有可能发掘出来的,应是秦和西汉时期的海盐县城,希望考古工作者注意及此。

注释

[1]康城,在南宋年间沦海,也成为消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