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海雅韵
10737400000006

第6章 金山区各镇的地名由来

金山区辖的1个街道、9个镇有着不同的名字,名字背后有着不同的故事。你知道你家乡名字的来历吗?你知道它们的曾用名、别名、艺名吗?名字中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原来,它们的前世今生是这样的……

枫泾古镇

枫泾镇成市于宋,建镇于元,镇区水陆交通发达,人文荟萃,商旅云集,元末明初时与浙江的南浔、王江泾,江苏的盛泽合称为江南四大名镇。明宣德五年起,以镇中界河为界,南属浙江嘉兴,北属江苏松江。从成名至今已走过1500多年的历史了,上海本地人眼中枫泾才是真正的古镇,原汁原味,看来上海江南水乡古镇老大的地位非她莫属。而且枫泾又多雅名,比如清风泾、枫溪、芙蓉镇等。

朱泾镇

朱泾镇以河道“朱泾”得名,河冠朱姓。朱泾在唐代已有集市,高僧兼著名词人船子和尚曾在此居住,后人为纪念船子和尚,建法忍寺。元代建东林寺,皇帝赐住持元智为“佛日普照大师”,并敕赐今名。由于两大名寺都在朱泾镇,因此朱泾镇名声大振,往来人流日多,经济更趋繁荣。元置大盈务。明清时期,手工纺织业盛极一时,为松江府纺织业中心的重要生产地和集散地之一,全国闻名。清代和民国时期,米粮业和酒酱业颇有规模。18世纪末金山县治移朱泾镇,遂成为县治所在地。朱泾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创造了不少奇迹。

漕泾镇

漕泾镇古名槽溪。有河名漕溪,为古代运输漕粮水道,因名酒泾。宋代后期盐业渐盛,元明间盐商汇集,市面兴旺。后因屡遭倭患,市镇破败,西移今址。清乾隆初曾建华亭县丞署于此,咸丰十一年毁于战乱。后来这里米行业异军突起,有米行20余家,并有油坊、铁木竹业、茶馆等。

山阳镇

山阳镇,古名山洋,后因地处原柘山(山“南有峰石,若人垒者,撼之动,然牢不可倾”)之南,称山阳。清初形成市集,抗日战争中因遭严重破坏而衰落,1949年后成为漕泾区驻地后逐渐复苏。现今山阳镇内有上海最早发掘出的戚家墩古文化遗址,也有上海最后的渔村——金山嘴渔村,历史、人文都有可观之处。

金山卫镇

洪武十九年,在筱馆(小官)镇设卫。因与海中金山相望,故名金山卫。秦统一六国后,金卫地区属海盐县。历经分合建废,至唐天宝十年,改属华亭县。明初,为金山沿海海防要地。明洪武十九年,为防倭寇侵扰,建城置金山卫,卫治在金山卫城,仍属华亭县。现在金卫和金山卫两名并称。

廊下镇

廊下镇古称景阳,现今的景阳村。明代万历年间的御史大夫、礼部尚书姚景烨曾居住在景阳,人们就称呼其住地为“姚家廊下”。开设于民国19年的和康酱园所产的“三伏晒油”“和康糟蛋”,名盛一方。

张堰镇

张堰这个地名,一半得自两千年前的汉初名相张良。据传,张良助刘邦开国后,功成身退,追随赤松子云游,曾到此隐居。张堰镇上至今还存有“留溪路”的街名。“堰”字,指唐末五代所建华亭濒海之“堰海十八所”,至清乾隆年间,“所存者唯张泾一堰”。张泾堰的遗址,就在今张堰镇石皮弄口。张堰镇就建在古代张泾堰的旧址上。

吕巷镇

吕巷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唐天宝十年,吕巷属华亭县,清顺治十三年属娄县,雍正四年建金山县至今隶属金山。吕巷集镇在宋代已形成,旧称璜溪,后因元代名士吕良佐居此而改名吕巷。

亭林镇

亭林镇相传由“十二家埭”发展而来,原是农村鱼米集市。“亭林”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南北朝梁、陈年间,著名文字训访学家顾野王游学隐居于此,其宅旁有林,人称“顾亭林宅”,亭林之名源此;其二,顾亭是一座亭的名字,因亭旁有树林,故得名。唐代以后,亭林已形成集镇。元代设亭林务,明、清为浦南重镇,是粮、棉集散地之一,中山街是商业繁华区。

石化街道

1974年,金山卫南滩边开荒动土,建了“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那是1970年代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石油化纤生产基地,随着大量工人的到来,石化城区就这么建起来了。1993年,“总厂”经过重组改制,成了“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到了1997年,金山撤县建区,石化地区并入金山区,成了如今的“石化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