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是一棵思考的苇草
10752300000012

第12章 和平勇士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前544—前494)

《孙子兵法》

孙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将军,中国在这个时期正陷入混战之中,每个国家都想统治别的国家。和《道德经》一样,《孙子兵法》充满了道家的智慧:一切行为都应遵循“道”,以此确保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和谐。它提出,既然行动的最好形式是不行动(一种无我的“无为而治”),那么,最大的胜利在于不打仗。这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悖论,而是哲学和精神原则的一种实际运用。

举例说明这一点,想想课堂上维护秩序的老师。一个好的纪律维持者是通过惩罚和训斥来维护秩序,还是通过让学生们没有兴趣去做不端之事而创造一个不需要惩罚和训斥的环境呢?显而易见,答案当然是后者。那么,同样,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或勇士们应该通过花费最少的精力、时间和资源来实现他的目标,换句话说,通过和平的方式(聪明的外交、间谍活动等等)。

当然,这要假设相关的军事战略家是一个理性的人,他知道珍惜和平的好处。如果他是一个嗜杀成性的疯子,那么《孙子兵法》的智慧会在他身上失去意义。与意大利政治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观点一样,孙子认为,战争的代价很高——无论对失败者还是胜利者都是——是不得已的下策,只有在有必胜把握或冲突完全不可避免时,才可以发动。作为一部兵法,《孙子兵法》的核心原则却是热爱和平与繁荣,战争只是令人遗憾的、必要时的防卫,这多少让人感到有点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