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饮食男女
11147500000004

第4章 无法取代的荣誉

作为一个美食天堂,香港的地位不可能被动摇。

“什么?”国内朋友说,“我们的北京、上海,那些餐厅之大,装修之豪华,食物之地道,香港完全没得比。美食天堂的声誉,早就被我们超越!”

“什么?”欧洲的朋友说,“巴黎和罗马的食物,分分钟胜过香港!”

“什么?”纽约的朋友说,“如果说到国际食物的齐全,我们才是天下第一!纽约到底是欧洲和美洲加起来的大都会,香港那个弹丸之地,哪来那么多东西吃?”

说得一点也没错,各自有它比香港好的理由。我到了北京和上海的餐厅,其规模之大,让我瞠目结舌;巴黎和罗马的高级餐厅,侍者穿着晚礼服,把客人捧上天去,也真的没一家香港食肆比得上;说到纽约,他们的意大利菜做得比意大利更地道,甘拜下风。

但是让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

北京和上海的传统菜,在食材方面没有一种是特别高价的。自古以来中国人说:“欲食海上鲜,莫问腰间钱。”豪华的装修,需要贵菜来维持,大家都卖鲍参翅肚去了,而这些菜做得最好的是广东人。试问:“北京和上海,有哪一家粤菜馆做得像样呢?”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们说。

这也没错。错在最好的厨师,在本地已经供不应求,哪会老远地跑到外地去?我在北京和上海被邀请到所谓的高级粤菜馆,主人大撒金钱,一顿几万块,吃完还不是一肚气?干鲍鱼发得差,如啃发泡胶。好好的鱼空运到了,不会蒸,做出来的又是发泡胶。鱼翅几条,像在游泳,也够胆向你要上千块一碗。

“那么,广州有比香港更好的粤菜吧?”

比香港更大更豪华的餐厅是有的,更好的就没了。

这么一说,巴黎和罗马更没有高级粤菜。前者的越南餐还可以接受罢了,后者都是一些温州人去开的中菜馆,若非思乡病重,根本不会去“光顾”。

说到纽约,她在国际上的地位的确比香港高出很多,各地方的美食都齐全,但齐全并不代表精致。就算价钱比香港贵出几倍,什么本钱都肯花的最高级日本餐厅Nobu,看它玻璃橱窗中的食材,寥寥可数,哪有什么小鳗鱼苗(nore sore),比目鱼的边线(engawa),或者濑尿虾的钳肉(shyako no tsumi)等刁钻的东西?

香港的日本餐厅,食材有的两天来自大阪,两天来自札幌,两天由福冈空运而来。就算东京的寿司铺,最多一个星期到筑地两三次,已算高级的了。全日本,也只有几间寿司店可以拿出三宝:腌海胆、海参的卵巢拨子和乌鱼子。

香港餐厅铺租又昂贵,相对地觉得食材便宜,就肯在这方面大撒金钱了。而且,北京、上海、巴黎、罗马和纽约,有哪些地方的泰国菜、越南料理、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餐、新马菜等做得比香港更好呢?要知道,这都是地理环境所致,香港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总汇之一,东西南北都容易到达,开埠以来就是一个经济中心,食材进口方便,当然比其他都市优胜。

最重要的一环,是香港人拼命赚钱,也拼命地吃!只有肯花钱的地方,才能培养出那么多的食客,也才养得起那么多的餐厅!也只有舍得吃的人,才能创造出美食文化来!

大都会,生活节奏一定快。在巴黎、罗马的一餐要吃上三四个钟头,到了香港,你要慢也行,要快更是拿手。这一点,西方绝对做不到。

但是作为一个美食天堂,香港的小贩食物,水平真是太差了。

我们到了曼谷,吃得最好的是他们街边卖的面食。香港开的泰国餐馆,卖的都是大路货,如果能有几档真正地道的泰国街边小吃,那就完美了。

不止泰国,台湾的小吃也是,越南的也是,法国和意大利的更是找不到了。

香港的沪菜、山东菜、四川菜都做得不错,但是那些地方的小吃,永远比香港精彩。

如果有一个开放式的小食中心,让大家出来以小食谋生,就可以补救这个缺点了。只要卖一样东西,做得好的话,客人源源不绝。从小做起,一成功了就变成一大餐厅,要记得,“镛记”也是当小贩,从卖烧鹅做起的。

新疆的羊肉串、四川的凉粉,还有东莞的道滘粽子,都是我尝过的最佳美食,这些百食不厌的东西数之不尽,全部是财路。

经济低迷时,有什么比当小贩更容易?有什么比当小贩更自由?有什么比当小贩更不必花重本呢?

情形更坏,当国家有战乱时,当小贩更能维生。记得母亲在日军占领的城市之中,到乡村去采了小芒果,回来用甘草、醋和糖腌制一下,就拿到街边卖,结果养活了我们一家,就是一个实例了。

把各国的小食集中在香港,美食天堂的地位更能巩固,其他都市在各方面虽可赶上,但香港不是停着等,美食天堂的荣誉,是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