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3辑)
11254100000027

第27章 观卦六爻详述

初爻:小人之道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先看观卦“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童观”是观之初,在我们幼年、童蒙之时,用不成熟、比较粗浅无知的观点看世界,就是“童观”。另外,再怎么精奥高深的道理,也是从比较幼稚、低阶的观点入门,再慢慢发展成熟,所以基层数量最多的众生,都还是天真的童观。这个爻也不能轻视。

接下来就有区分了:“小人无咎,君子吝。”《易经》的爻辞男女有别、吉凶迥异,诸如“妇人吉,夫子凶”,“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常要看对象决定是吉是凶。在这里,若是小人,“童观”就“无咎”,若是君子,“童观”就吝。然而,君子小人也未必全是以道德为区分,因为小人是指一般常民,尤其在古代社会,文盲多得不得了,这些人光是生活就够忙了,哪还能要求他做什么精深的思考?所以小人的观点、思维自然没法提升。这就说明不要强求,不必打破他们平静、自然的底层生活。“小人无咎”,既是一般常民,他“童观”是很自然的,他也安于“童观”;看不懂政治、经济,也不读经典,完全按他实际的生活经验看事情,也不影响他作为一个善良百姓,那你何必去干扰他呢?若是有志上进的君子,想更进一步了解宇宙人生,也想利益众生,“童观”就不行了,他得接受启蒙,提升他的观点。如果君子也停留在“童观”,一辈子不长进,结果就是“吝”;路子越走越窄,格局越来越小。因为君子将来要管理群众,要负比较大的社会责任,观点幼稚,怎么能办好管理群众的事情呢?

可见,“小人”可以“无咎”,因为他是被统治的安善良民;可是想要为更多人服务的君子,想要提升自己,就一定要深造,不然思路越来越狭隘,难免犯错、耽误别人,所以“君子吝”。没有精深的观点,对这个世界的众生相没有真切的了解,如何能管理群众呢?就像蒙卦第四爻那么高的官位,却“困蒙吝”,简直就是误国误民。所以《象传》特别强调:“初六童观,小人道也。”这是小人之道,不是君子之道。

二爻:一孔之见

六二。窥观,利女贞。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我们看“六二”。“六二”中正,乍看之下爻的条件很不错,潜力无穷,跟它相应与的“九五”也是中正。“九五”是观卦主爻,是大观在上、最值得学习观摩的对象,所以“六二”有绝佳的机会受到“九五”的感化提携。可是我们一看“六二”的爻辞却不是这样。它讲“窥观,利女贞”,没有讲“利男贞”。亦即女人这样可以,大丈夫这样就不行。“利女贞”,利于女人固守,“贞者,事之干也”,坚持、甚至一辈子始终如一,都用“窥观”的方式观天下。所以这一爻是男女有别、阴阳有别。

什么叫“窥”?就是隔着门缝偷看。门缝那么狭窄,透过门缝看门外的世界,看到的当然是局部、狭隘的一面,犹如瞎子摸象、坐井观天,看不到全面的真实。观点受限,立场难免也受限。古代妇女不能抛头露面,尤其像“六二”这种大家闺秀更不能随便出门,不像现代妇女可以出外历练,还可以超过男人,竞争力越来越强,什么事都能做。古代妇女一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生活经历有限,不但不能“省方”、行万里路,更没有机会“观民设教”,自然见解狭隘。但她跟小孩子又不一样。小孩子“童观”是刚涉世、程度浅;“窥观”是成年妇女,只能趁家里来客,从门缝里偷窥客人的行止仪容,揣度外在世界的信息,这是很片面、很狭隘的。所以“童观”是比较低阶的观点,“窥观”则是比较片面的观点。古代妇女受限于生活经验而观点狭隘,这是可以容许的,所以“利女贞”。

《象传》说:“窥观女贞,亦可丑也。”偷偷摸摸隔着门缝往外看,满足她的好奇心,这就是她的世界观了。“亦可丑也”,说的是在女权不张的情况下,她能这样以一管之见看世界,虽然信息不完整,甚至容易感情用事,但这种观点还是可以接受的。“丑”字在观卦第二爻第一次出现。“亦可丑也”多多少少有点鄙夷的意思,但是“丑”字也有“类”的意思,男人是一类,女人是一类,阴阳合也为类。在古代社会,女性能这样就算不错了,你能怪她吗?所以,“丑”字就有包容的慈悲心,告诉你妇人之见虽是“窥观”,但“亦可丑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老太婆讲的话有时候也有可观之处,毕竟那也是芸芸众生之中一种“观”的类型。我们注意看,初爻、二爻的《小象传》都没有责怪这些妇孺之见的意思(“孺”就是小孩,“妇”就是女贞)。可别小看基层的“初六”和“六二”,它们虽然是阴爻,观点幼稚、狭隘,却占人口比例二分之一以上。未来的主人翁和女人掌管半边天,能得罪他们吗?所以先别急着批判,设身处地,想想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观点?先了解、包容,然后才能用同理心互动。

我们平常说的“通俗”,就在这里表现出来。像台湾有名的慈航法师要对不识字的乡下老太婆讲佛经,他能藐视“窥观”、“童观”吗?不能!他反而要透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然后用他们能够了解的话接引他们向上提升。所以“通俗”绝不等于“媚俗”,“媚俗”是你迁就他,然后被他拖下去。很多艺人上台做秀,走的就是“媚俗”路线,就如临卦的“甘临”一样。“通俗”是跟“俗”要“通”,目的是济度众生,把他拉上去,而不是我被他拖下水。像佛在《金刚经》里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包括对“童观、窥观”的感应,这样才能“省方观民设教”,与众生沟通。很多人搞错了,想“通俗”既然那么重要,那就耍宝、作怪,其实走的是“甘临”的路子。

如果“初六”跟“六二”能够逐渐通达,从无知变得有智慧,两爻变就是可以利涉大川的中孚卦。可见宗教一定要通达到基层群众,那是广大信众的来源,绝不能舍弃。儿童加上女人就是大多数了,怎么可以放弃、蔑视呢?所以佛教讲“勿轻未悟”,修到再高的佛菩萨也绝对不能轻慢初学者,“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我们都知道,佛教的基本认定是有轮回的,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脱六道轮回。有些人这辈子虽然无知无识,但未必没有进步的机会。如果放弃他们,不承认“小人道”是“亦可丑也”,那就错了。按照佛教观点,这些人很可能早种善根,不是这辈子才学的,他们可能已经在无量诸佛那里种下了善根,只是没修全,这辈子来重修。所以不仅要对他们宣讲佛法,还要讲得更精彩生动,好触发他的灵根,让他立地成佛。在儒、道两家的讲法也是一样,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就像观卦“六二”本质是中正的,就因为她表现出“窥观”的观点,就把拥有潜在优质的她放弃了,这不就违背观卦“观民设教”的初衷吗?

我也给学生讲佛经,但其实讲得颇为辛苦,因为我并不完全相信轮回。可是轮回是佛教的基本认定,讲佛经而不讲轮回,还讲什么佛经是不是?但我还是不相信。严格讲,轮回理论有很多流弊,很多人这辈子就推卸责任,不修今生修来生,下一辈子再来,那么这辈子做坏事的都有借口了。其实如果把人生道理真搞通了,可以不需要宗教,有没有轮回,完全不影响我们这辈子怎么活。曾经有个女生对我说:老师,你相不相信你是再来人?所谓“再来人”就一定有轮回才会再来,若真是那样,那就有点像天罗地网,人被绑得死死的,桎梏在身,动辄得咎。这就是轮回的流弊面。像海地大地震死伤十万、二十万人,佛教要怎么解释这个现象?这些人都是有前世共业吗?那对死者也太不尊重了吧?话又说回来,我们不反对做佛,但做佛之前得先做人。很多人却不这样想,这就违背佛的原意了。

再看“六二”爻变是涣卦,涣是涣散,因为隔着门缝偷看,心里紧张,看不到焦点和真相。那么“六二”观的对象是什么呢?正是“九五”,是台面上的领导人物、公众人物或者法相庄严的成功人士。“六二”观“九五”,完全被“九五”显现的象所吸引,可是她距离“九五”很远,不像“六四”跟“九五”很近,可作近身的深入观察,所以“六二”看到的并不是“九五”的全貌。就像现在很多影视红星的“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明星就欣喜大叫,其实他们只看到片面的舞台印象,并不是偶像的真实面目,这就是典型的“窥观”。“六二”常抓住一个观点固执不放,往往偏离了真相却不自知。如果占卦占到“六二”动,爻变就是风水涣,由观卦变成涣卦,表示你看到的事物是涣散的、不清楚的。第二,如果问身体疾病而占到这个爻,绝对没好事,而且是妇科疾病。涣卦有“王假有庙”的象,也有离魂之象,游魂为变,就算你集中全力对抗病魔,身体也将涣散成为游魂。什么时候涣呢?观卦是阴历八月,时间都告诉你了。所以用在身体上,“六二”绝不是好的爻。可见,局部的见解太危险了!人是有很多面向的,这一面是天使,那一面可能是魔鬼;这一面是英俊小生,那一面说不定是麻子。这就是“窥观”的毛病,常令人悔不当初。“六二”看“九五”,不管是哪行哪业的“九五”,他看着总觉得完美,等到深入接触之后发现不是偶像,而是天天要呕吐的“呕像”,那就糟糕了!孔老夫子感慨地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大概也是因为“窥观”的原因,所以距离感很难掌握吧?

三爻:突破瓶颈

六三。观我生,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六三”是“观我生”,第五爻也是“观我生”,但“六三”是观小我,“九五”是观大我。就像蒙卦的“童蒙求我”,求的是大我,是自性的觉醒。人都是小我跟大我、小宇宙跟大宇宙的组合体。人生下来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把自己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这就叫“观我生”。把自己的生命当作观察、学习的对象,深入观察其中的意义,诸如成败得失、祸福吉凶、出处进退等。此时因为“观”的功夫还不够,道行不够坚定,所以“六三”的“观我生”,就面临“进退”的检验。要进,就得更上一层楼,进入上卦的观;如果缺乏向上的契机,就有可能退化成“窥观、童观”。也就是说,进退未定,可进可退。所以“六三”正处在从内卦到外卦、下卦到上卦的瓶颈。人都是从“观我生”走过来的,“观我生”的结果就决定你最后的修为。用心、认真观,你可能向上提升;马马虎虎,天天抱怨、烦恼,可能就会沉沦下去。

“观我生,进退”是芸芸众生都要面临的修行瓶颈,说明人生的“观”并不容易,越到高处越不容易,要有因缘,还要有资质,可能还要好几世的善根。所以《象传》还是很包容,它说:“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未失道”即没有偏离道,人都是透过进进退退的学习,最后脱颖而出。当然也有很多人沉沦了,一辈子上不去。可是追寻真理的人,都是从“观我生”开始的,观察自己的生命变化,在忧悲烦恼中追寻真理的光亮。其中一定有瓶颈,不见得每天都是进步的,也可能一辈子都上不去,但只要“未失道”,大方向没错,就不会有大问题。由此看来,观卦《小象传》从初爻到三爻依次是“小人道也”、“亦可丑也”、“未失道也”,并没有说这个不行、那个太差,都很温存、很包容。尤其修到第五爻观大我之生,佛菩萨现身说法,随时可以化成儿童身、女人身,而且还表演得非常像,可以跟“窥观、童观”打成一片。所以第五爻的“观”不是把前面的“观”都抛掉、切断,而是包容下面所有的“观”。它的“大我”可以随时化身为无数的“小我”,用通俗法度众,对“童观”、“窥观”和“观小我之生”的人充满悲悯心,设身处地了解众生的想法,再设教解决众生的问题。所以在佛教中,众生无法了解罗汉,罗汉无法了解菩萨,菩萨无法了解佛,佛却可以了解一切众生。

“六三”爻变是渐卦,观卦三、四、五、上爻构成的卦中卦也是渐卦,渐卦是循序渐进、团队修行。“六三”成为渐卦初爻,已经脱离、摆脱了“童观”跟“窥观”的观点,进入“观我生”的大门;再往上修,一定是循序渐进,而且最好是共修。修得好,就有机会往前进,修得不好就有可能退转。

“六三”这个瓶颈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不光是修行,人世间很多专业训练都有瓶颈,像我在大学时代常爬山,行前集训是每天晚上到台大运动场跑一万米,跑得气喘吁吁还要唱山歌。刚开始大家都觉得很不错,但感觉体力好起来之后,大概一两个星期就出现瓶颈了,每个人跑起来都是一副累得要死的样子。现在看来其实很正常,那就是学习的瓶颈,就看你能不能突破?如果半途而废,那就很可惜了;要是熬过那个阶段,后面就会突飞猛进,整个学习曲线就拉上去了。这就是“观我生,进退”。是进是退,就看各种因缘,看你是否坚持不懈、终日乾乾。因为这是正常现象,“未失道也”,大家都会遇到这个阶段,突破就好了。

四爻:周游列国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第三爻的“观小我之生”进入第五爻的“观大我之生”,中间必经的阶段就是通过“六四”的历练。这是上卦巽从“观小我”的三爻进化到“观大我”的五爻的关键位置。第四爻的历练就是到处跑,“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观小我之生”视野局限在一个人或身边少数人,看到的事物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规模太小、见识太浅,没有世界观;一旦进入上卦、外卦,视野大开,可以“观国之光”。一个称之为光明之国的国家,可以是政治之国或文化之国,也可以是佛法之国或上帝之国。“六四”阴承阳、柔承刚,有机会在“九五”身边深入观摩学习。“九五”就是“国之光”,就是整个“观”的专注点。“六四”处在这么好的一个位置,可以接触到第一手数据,不像“六二”是“窥观”,只是据守在一个小地方,遥遥地看着“九五”,如同现在的网络函授,学的就可能很片面。“六四”随着上卦“九五”的风,不但可以全面观察他的传道授业,连生活都是“观”的对象。

“利用宾于王”,即利用“观国之光”;做“九五”的客人,见其“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并得到智慧的启发。“六四”就像留学生一样,到国外去“观国之光”。玄奘不辞劳苦去印度就是如此。那时唐朝政府还不准擅自西出,玄奘为了接触佛学原典,只好偷渡出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艰苦卓绝的留学生,而且是有大成就的。学成归国后,受到唐太宗的隆重欢迎,并且迎为国师。玄奘去印度是为了得到第一手的佛学典籍,就像“六四”要跟着“九五”转,佛在哪里,他就在哪里,不辞劳苦,深入佛教圣地学习,这就是“观国之光”。学成之后,“利用宾于王”,因为缺乏实务经验,最好住下来做客人,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跟生活实践打成一片,知行合一,观察“省方”的不同。毕竟留学国和祖国的风土民情不同,同样需要“观民设教”,所以要跟着“九五”再历练几年,“利用宾于王”,然后才可以把学到的东西落实,归国后才能为祖国服务。正如《象传》所说的“尚宾也”,能把学到的东西发扬光大,也会受到地主国的尊重。玄奘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学成之后,受到印度佛界人士的崇敬。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名字就是从这个爻来的,意思就是要“宾于王”。

另外,“六四”这个爻也指出了人的心量要大,不要抱着狭隘的锁国、本土观念。祖国再好、本土情怀再深,这个世界毕竟还有很多值得观摩学习的地方。学习他国的长处,并不是要出卖国家。当然,利用“观国之光”的学习经验,还要“宾于王”,彻底学透、学通了再回来。同样,我们也要欢迎外国人来向我们学习,“尚宾也”,对他客客气气、彬彬有礼。要“同人于野”,不要“同人于宗”,宾主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

秦朝统一六国之前,秦王嬴政因吕不韦事发,便下逐客令,驱逐六国门客,当时李斯也在秦国,他向秦王呈上《谏逐客书》,说明秦国之所以强大,都是善用外来人才;秦国宰相大都出于六国,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像商鞅是卫国人、李斯是赵国人。他在文中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意思就是说,善用外来人才,才显得君王的气魄,不管人才是哪里的,只要能为我所用,不为敌人所用,竞争力才会强。否则就像“六四”爻一变为否卦,外来人才遭到排挤,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宾主气氛不和谐,“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家都俭德避难去了,最后是谁的损失呢?

好,有了周游列国的历练,学习众家之长,“六四”这个客卿就可以好好帮“九五”做事,“利用宾于王”。

五爻:众生皆我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第五爻“观我生”的“我”是大我,就如同“童蒙求我”一样,求的是“大我”,不是“小我”。《金刚经》有“破四相”的说法,首先就是“破我相”,这也是“大我”。“观我生”的意义太深了,绝对不是这个爻、这个位置的肉身小我,而是观一切众生,所以《象传》说“观民也”。各地方、各阶层的人民百姓、一切众生,都是“观”的对象。就如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不管政治、宗教等各种领袖群伦的人物,到这个境界的“我”,都是观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也不一定是同一时代的,过去、现在、未来,甚至佛家所谓的累世累劫都包括在内。

“观我生,君子无咎”,没有讲吉凶,可见观卦五爻的修为境界已经超越吉凶,最后追求的还是心平气和的“无咎”。

上爻:执迷狂热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上爻叫“观其生”,和五爻一样,结果也是“君子无咎”。“其”是自己的意思。不过“上九”有点走极端了,境界虽然不错,但如果要把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观念推行到全世界,要求众生都得跟随,而且还跟“九五”计较谁的追随者比较多,那就难免偏颇了。

“九五”的“观我生”境界开阔,“上九”的“观其生”,又钻到牛角尖了。智慧、成就虽然很高,但不见得人人都能接受。从思想境界来讲,“上九”的追求可谓是无怨无悔,所以也是“君子无咎”,这个成就我们要尊重,但他并不是心平气和的。所以《象传》说:“观其生,志未平也。”“观”到最后物极必反,如同执迷狂热的宗教狂,很可能就会启动下面的噬嗑卦。它跟谁“噬嗑”?跟“九五”。因为“九五”比较适合大家走的路子,“上九”一看大家都崇拜“九五”,他就“志未平”,这就很要命了。人生修到上爻确实不容易,但起心动念摆不平,还有贪嗔痴慢疑的执著,下面就会启动噬嗑卦的斗争。

换句话说,“九五”绝对是“志平”,心平气和;“上九”就是心态不平衡,“志未平”。修到这么高,却没有修到究竟。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上九”跟“九五”这两个佛,就因为“上九”不服“九五”,一念“志未平”,就启动“噬嗑”的杀机,好可怕。佛会一念成魔,就因为嗔心放不下。“上九”不正是“亢龙有悔”的位置吗?爻一变就是比卦,是不是要跟“九五”较量呢?反倒是“九五”根本就没有争较的心,他“观民”都来不及呢。

在政治领域也是一样,“九五”是在位的老大,“上九”是已经去职的大佬,结果“志未平”,老觉得自己不比“九五”差,怎么莫名其妙就被取代了呢?这下心着了魔。爻辞虽然说“君子无咎”,肯定他的成就,但毕竟过气了,俱往矣,如果不能无争,上爻的“观”跟五爻的“观”就得斗争,下面的噬嗑卦正是这么来的。所以人修到最后,发现“志未平”,就不是好的指标。怎么就摆不平这个东西呢?如果还争,下面肯定就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