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平心平天下
11255600000001

第1章 代序

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也经历着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大时代,还是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传统文化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精神魅力。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记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新时期,传统文化迎来了复兴发展的新机遇,将在现代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全方位展示出对民族、社会和个体的重要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根植于自身文化土壤之中,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传承和弘扬,它才能适应自身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才有吸收和消化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你这个民族就蒸发掉了”(引自庞朴《我是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者》《博览群书》2004年第9期)。在世界历史上,很多民族因文化的消亡而导致其自身消失。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的内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已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无疑为世界现文化中最优秀者。取证不在远,请即以中国文化之‘扩大’与‘绵延’二者论之。中国文化拥有四万万五千万大群,广土众民,世莫与京,此即其文化伟大之一征”,“中国民族之创建其国家,有一特性,即‘对内曰团结,对外曰和平’。然中国民族之对外和平,亦非不能有扩展。中国民族最先立国,乃在黄河中流之两岸;浸假而展扩及于长江,又浸假而展扩及于辽河与珠江;又浸假而展扩及于黑龙江与澜沧江。中国民族之和平伸展,骎骎乎有自文化国家渐趋而达于‘文化世界’之境之势,治国平天下,此固中国民族自古已有之理想抱负”(钱穆《文化与教育》)。

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连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改造自然和社会、促进自身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的总和,是祖先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抱有一种复兴而非复古的态度。唯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去粗取精、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挖掘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充分发挥其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完整建立起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从而使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特别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廖彬宇先生自幼成长于传统文化土壤中,从六岁起开始诵读儒、释、道经典,兼及百家学说,并以经史合参的方式,独立自学,修身养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异于常人的体认与感悟,提出了诸多极具价值、极富创见的理念。他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充分汲取了传统文化的滋养,油然生出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担当与气魄,立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所遭受的磨难与身心的锤炼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见的,却于世俗中慨然有志、卓然自立。

彬宇先生少年成名,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踽踽独行。不骄不躁,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他说这是传统文化所赋予他的厚重和力量。我们通过他的下面这篇随笔短文,也许能够窥探他何以能坚定不移一路前行的道理:

“热衷于议论别人的人,都成为了别人成就的推动力。能承受争议的人,争议都终将被历史所沉淀。

争议这个事情,从三个角度看。就主体而言,这是第一个角度。上天要成就你,会用家人来爱护你,也可能会用家人来折磨你。会有小人暗害你,也会有贵人来助益你。对没有悟性的人,小人成了敌人。有悟性的人,会借助小人的出现来反观自照,重新审视自己、不惜批判自己。所以对于有悟性的人,小人的出现,是成长的源泉,不断出现小人,就不断自我纠正、迅速成长,所以贵人也不断。没有悟性的人,眼里只看到了小人,没有看到贵人。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

从客体的角度而言,我们不知不觉都在做别人眼中的小人。没有包容,不是证明别人的不行,恰好说明了自己的渺小。我们自甘堕落,又见不得别人的成长。嫉妒,让我们成就了别人,丑恶并摧毁了自己。我们之所以没有成就,是我们没有包容,也没有德行。

不能承受争议的人,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热衷争议别人的人,是拿别人的成就来折磨自己。

从空性的角度而言。空性,能让我们超越一切,看淡一切,释然一切。如果说儒家让我们提得起,佛家就让我们放得下,道家让我们看得开。

再大的名利,都是空空如也。再大的争议,也都是过眼云烟。

不能走向圆满,一切都是空谈。

空性,让我们走向圆满。”

于是,我们从中能够略微窥探到,彬宇先生自19岁以来,正是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为指导,培育出了经世致用的非凡能力。以无背景、无学历的少年之身,陆续创建了四为堂、四观书院和四知书屋,足迹遍及四海,讲学于大江南北,受众有政府机构、高校、企业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他的言论和思想,改变了许多人“传统文化无用论”的认知,触动并匡正了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建立起一种站高立远的“天下观”。是传统文化成就了他的修为与作为,往往使年长者心生惭愧,使年轻者心生敬佩。这就是他的存在,对于当下社会的一种意义。让年长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意义,让年轻人有了“见贤思齐”的榜样,可以从西方的价值观中回过头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发前进。

同时,从这位完全生长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上的青年国学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之势,也看到了他那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于是,使得整理出版这位年轻国学家的思想、言论,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廖彬宇先生认为“国学”是“治国平天下之学”的简称,进而提出了“国学”就是“内圣外王之道与经世致用之学”。他认为“平天下”是指人的内圣修养达到极致,使境界与“天”持平,当人的境界能够与天持平的时候,人心就是道心,也是天地之心。此时所见一切,都在自己眼界与境界之下,这便是所谓的“平天下”。换言之,“平天下”也是“天人合一”的另类表述。当人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时,就足以去影响、改变天下之人。通过内圣修养达到了极致的“平天下”修为,做出影响、改变世人的“平天下”外王事业的作为。所以“平天下”三个字,就包含了“内圣外王”与“经世致用”的全部内涵,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终极指向与终极追求。因而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的正确道路,使人类获得终极的圆满与成就。所以,他在26岁时出版的两百万字的《国学旨归》第一辑论著,书名的副标题就叫作《天人视野下的终极关怀》。

“平天下”的修为与作为,要从“正心”开始。所以,本书因此得名——《平心平天下——中国文化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与经世致用之学》。

平心,有很多含义。廖彬宇先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抵是关乎心的文化。中华、中庸、中道的中,都有中心的含义在。老子说“不如守中”的中,也包含了“守心”的含义,所以“中”即“心”;心也是仁,核桃里面的果仁,就是心,也叫“核心”。所以儒家的仁学,也是心学。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也可以理解为平心,把心放平,这个放平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公平、公正,《荀子.大略》云:“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第二个是平常,心态放平常,就可以返璞归真,体入道心。所谓“平常心是道”。《尚书》里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精一”之道,就是让“人心”升华为“道心”的修养和方法。人心很危险,而道心才神妙、微妙。这个精一之道,也是平心静气的“平心”修养之法。

心是本体,是道。前面提到的是儒、道两家重视的“心”。佛家尤其注重于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上妙心,涅槃妙法,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等等。诸如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其他的诸子之学,也同样开宗明义都讲究心的根本性与主体性。例如中医讲究“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素问》),《孙子兵法》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心文化,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永恒主题。

本书荟萃了廖彬宇先生近年来的演讲录、访谈录、诗词对联和随笔集,从全方位角度来展现彬宇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解读,文论思想所涉领域庞大,却又都无一例外、全部充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既显示了作者的精神情怀与“文化自信”,又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品格情操与独特魅力。

本书深入浅出的议论,可谓大俗大雅。符合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继承传统本身不是目的,关照现实才有真切意义。“我注六经”最终是为了“六经注我”,否则传统文化就成了象牙塔里的陈腐学问,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照单全收,要有鉴别、有扬弃,继承发扬其中的正能量,吸取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精华。

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和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这就告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抄,而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要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的形式对传统文化做出新的阐释,使之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所以,继承传统不是要简单地回到传统,而是要使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发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伦理的新苗,使其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和价值支撑。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我们编辑整理出版了这本可以将传统文化讲述得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六经注我”式的书籍。

本书内容,是彬宇先生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需要所讲的不同内容,而这些内容当我们在汇编起来时,无意间发现其中竟然自成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传统文化理论架构。彬宇先生天才性地创造了许多概念,并可以将这些概念任意拼组、贯通。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子百家,高度概括起来,通透而奇妙,使得各种理论,圆融无碍,成为一种互相关联、互相兼容而又能简单明了的理论。着实令人抚掌称快、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彬宇先生提出来国学是“治国平天下”之学,认为“平天下”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追求、终极追求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也即“得道”。而“治国”,不过是“得道”者的外化显现。“治国者,圣人之余事也”。据此逻辑,就能明了国学的意义。

中国文化,诸子百家,甚至琴棋书画,都是在为“得道”服务,旨在令人从中“悟道”。也就是为“平天下”和为“治国”服务。平天下是体,治国是用、平天下是道,治国是器。这就正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任何文明的最大不同和根本区别。换言之,中国文化方方面面都可以让人成就得道,“得道”就意味着可以“以道制器”。所谓“以道制器”,就是可以用圆满的智慧和精神创造一切物质、科技、制度和财富等等。换言之“治国平天下”也是“以道制器”的另类表述。而“以道制器”,也可以发挥出“经世致用”的含义。“经”是“道”,“致用”则是器。有道不仅能济世,还能“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于是国学的精髓和真义,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追求。既是内圣外王之道,又是经世致用之学。所以,廖彬宇先生认为,唯有中国文化在人类的终极命运上具有终极意义。明白了这点,就明白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就会“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彬宇先生不仅发挥出“国学”为“治国平天下之学”的含义,还创造了“国学树”概念,将中华文化方方面面全部归为一体,认为中华文化方方面面,都是同根同源,而且一以贯之、以“易”贯之。指出诸子百家都是根脉互通,正因为根脉相通,所以才能“百家争鸣”,否则,就会变成“百家争斗”。“争鸣”和“争斗”是截然不同的,争鸣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殊途同归;争斗则是从根本立场上完全敌对。

彬宇先生在各种场合的讲学中,从“一”讲到了“十”,而这“从一到十”的每一个概念都堪称天才性创造和天才性发挥,我们看似简单,要做到这点却极不容易。因为你必须只有在熟谙经史,通达义理之后才有可能做到“六经注我”。

彬宇先生已经在无形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传统文化图卷的全貌,让我们明白明晰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历史的意义、现实的意义、世界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

彬宇先生所勾勒出来的架构我们概述如下:

中国文化起源于“一”,本体论是“一”。一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和”,所谓“天人合一”,根本形式是“纯”,所谓“惟精惟一”;

中国文化的辩证法和哲学观是因果和阴阳,为“二”,也是“不二”;

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三”:三才(天地人、体相用、智仁勇、不易、变易和简易)、三神(神奇、神秘、神圣)、三教(儒释道);

中国文化的智慧是“四知”,抱负是“四为”,精神是“四观”;

中国文化的方法论是“五行”,演化出五常、五色、五脏、五液、五音、五方等等;

中国文化给人成功的基因是“六分”,产品是“六品”;成就是“七超”;格局是“八卦”。最后开枝散叶,演绎而出九流十家。

就在本书编辑出版之际,编者又发现了由四观书院发布的两篇文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两篇文章一篇谈的是“干支哲学与中医养生”,可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用性的代表来看待,彰显了“外王致用”的意义;另一篇谈的是“传统文化与家风党风廉政建设”,可以作为“内圣经世”的代表来看待,彰显了修身与内圣的根本意义。这两篇文章补充了这本书原先只有理论缺少实践的不足。

相信阅读本书,还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与收获。

编者

2017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