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平心平天下
11255600000011

第11章 艺术的境界在于大美神圣

2016年1月18日,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督办、艺术市场美术馆、《艺术市场》杂志社主办的“张肇达先生松风水月书画艺术展”在京举行。

张肇达先生系四观书院导师,他既是书画艺术家,同时也是引领中国时尚的设计大师,多年前创建了服装品牌“马可张”,并担任中国设计师协会副主席。

“松风水月——张肇达书画艺术展”是继“楮墨间——张肇达书画艺术大展”之后,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市场》美术馆又一次主题性大展。本次展览分为罗汉系列、禅境系列、诗歌集(书法)三个单元,共计展出作品80余件。无论是富内涵、生气、境界的罗汉系列,还是求深度、厚度与广度的禅境系列作品,抑或是重抒情、心象和意趣的诗歌集,都是张肇达把艺术作为法备气质的视觉表达和融合东西方现代文化精髓、艺术思想的媒介延伸。

四观书院院长廖彬宇先生受邀出席了本次展览的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艺术的境界在于大美神圣——论张肇达大师的书画艺术》的演说。

出席开幕式并发言的嘉宾还有北京大学赵为民教授、中国军谊诗书画院秘书长周小献将军等。篆刻家李学伟担任本次展览开幕式学术主持。

赵为民教授的发言如下:

每次看张肇达先生的艺术展都会有收获。这是因为好的艺术作品是文化的符号,人们从这些符号中可以获取到文化的价值。张肇达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

第一,它可以成为历史的记忆。肇达作品给人的突出印象是表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元素在他的作品里是融会贯通的。如果说中国人从两千多年前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得到了启蒙,那么中国人又在今天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得到了滋养。前者是故土的理想,后者是世界家园的温暖。这就是历史的记忆。

第二,它是精神的表白。肇达先生的作品很随意,但这是有意而随的,这个意就是精神的表白。所以看他的作品会为他的家国情怀而感动,为他坚持文以载道而认同,为他的道法自然而共鸣。即便是色彩或线条,仿佛都透露着人性的光辉。所以说,精神的高下,取决于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与否。

第三,它是哲学的思考。“松风”与“水月”就富有哲学的意味。这次展览有许多作品是肇达先生在终南山修行时创作的。他从天地之间悟出了阴与阳、刚与柔、静与动相互依存和变化的道理,他在山水和人物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孤独与究极、焦虑与痛苦,以及生命的存在和自然的意义,都是他所经历的艺术、哲学、宗教的探索。

以上三点是我此次观展后的初步感想。末了,为赋小诗一首:松生风里色,月入水中空。心物相交集,天人自可通。随意而作,助兴所用。

以下为廖彬宇先生的发言(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尊敬的各位嘉宾、前辈,以及大德,大家好。刚才主持人介绍我,称我为大师,我恨不能现场找个地缝钻进去。在座的朋友都是年高德劭之士,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承蒙张肇达先生厚爱,给我如此好的机会,来他的书画展现场观摩学习,还不避忌我学识之谫陋浅薄,邀请我致辞,我不敢造次,谈谈我对肇达先生艺术造诣的感悟。

我与肇达先生相识数年,期间有幸多次观摩过他现场书写。对于他的书画作品,此刻我想用三个字来表达,是三个神字。衍生出三个词语:神奇、神秘、神圣。

这三个神是我对中国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用来评价肇达先生的艺术造诣,我认为恰如其分。

在下认为,中国文化只要学通了,作用和功能是神奇的,譬如中医,学通了就出神医,创造奇迹;兵法,学通了就是用兵如神、神出鬼没;写文章,中国文化学通了,不用打草稿,直接下笔有神;书法绘画,中国文化搞通了,就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成为神品,进入妙不可言、不可思议的境界。我多次见肇达先生绘画、书法,有一种与自然协和一体的感受,随性而潇洒,淡定而从容,不敢说是神品,但一定是妙品、上品。

中国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神秘。神秘说的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不可测。因为博大精深,所以深不可测,境界上不来,就看不懂。中国文化搞通了,越来越低调,低调到让人看不懂,譬如孔子年轻时去拜访老子,就看不懂,说“老子犹龙”。蒋介石看不懂毛泽东,所以毛泽东才能四渡赤水出奇兵,突破了蒋介石的包围圈。我看肇达先生的画,看到高妙处,就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神秘之境。

中国文化,光有神奇,或者神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天人视野下的终极关怀,是关乎人类生命乃至如何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荣的终极关怀。这就是中国文化神圣的追求。中国文化学通了,就会越来越具备这种悲天悯人的终极情怀。在肇达先生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他通过艺术所表达的,他对世界、人生的终极关怀。只有具有了这种东西,艺术才有了生命,而且有了力量。

神奇代表了能力,神秘代表了智慧,那么神圣,就代表了信仰与根本追求。

光神奇而不神圣,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就是王林这样的。王林至少可以变蛇嘛,而我们大家都不会变。但是他有变蛇的本领,结果怎样呢?他没有用到正道上,拿这种把戏去忽悠人,谋私利去了。结果陷入了经济纠纷,还杀了人,于是坐牢了,还在监狱里死掉了。这就是神奇而不神圣的后果!佛家的戒律为什么不准佛弟子们执着神通呢?因为神通太神奇了,太吸引人了,容易失去神圣的追求。一旦失去神圣的追求,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玩弄神通就不被允许。

光神秘而不神圣,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很多巨贪大腐,就是这样的。他们位高权重,他们的智慧一般人学不来、搞不懂,所以他们是具有神秘智慧的人。但是失去了神圣的追求,他身居要职,身处高位,却不懂得用自己的权力为人民造福,反而用权力为个人填欲壑,多么可怕!最后必然遭到国家和人民的清算,身败名裂,成为阶下囚!

这两种人都是《易经》里讲的“德不配位”。

那么神圣的人不神奇不神秘呢?这是不可能的。神圣的人必定会拥有神奇的能力和神秘的智慧,毛泽东有一个神圣的追求,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他自然具有了神奇的能力和神秘的智慧!常人都无法理解和认知。退一万步讲,即便真的没有神奇的能力,没有神秘的智慧,也必定会有具有神奇能力和神秘智慧的人出来辅佐他。

刘邦登基以后,问了一个历史上的千古之问。他上朝第一天就问文武百官:“论谋略,我不如张良;论搞经济,我不如萧何;论统帅兵马,我不如韩信。我什么都不行,为什么最后是我当皇帝呢?”他问了这个问题,又回答了这个问题。《史记》里的原文怎么说的呢——“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在乱世之中,一介草莽,他自称什么都不如别人,别人都有神奇的能力和神秘的智慧,他却都不具备。但是历史证明了,他真的不具备吗?这些厉害的狠角色互相不服,却唯独服膺刘邦,都自愿来为刘邦效力,辅佐他。这是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刘邦有一颗匡扶乱世的发心,这个发心就是刘邦神圣的使命和追求。有了这样的发心,就算你没有神奇的能力、神秘的智慧,也会感召有神奇能力、神秘智慧的人来辅佐你。

后世刘邦的子孙刘备,又把这个道理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贩卖草鞋的刘玄德,凭什么就能把“出入千军万马,如入无人之境”的赵子龙、“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威风八面的张翼德、智慧绝人的诸葛孔明聚集到身边的呢?就因为刘备有一颗平定乱世、匡扶汉室江山的发心,感召了有神奇本领的武将以及有神秘智慧的诸葛军师前来辅佐他。并都愿意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小时候看《西游记》,里面本事最大的是孙悟空。我们就想,应该是他当西天取经的领路人啊。结果却让一个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唐僧当了师父,指挥一众弟子。小时候我们都想不通。觉得唐僧什么神奇的本领都没有,一点神秘的智慧也没有。因为基本上每一集,妖怪都知道他是唐僧,要吃他的肉。就算孙悟空告诉了唐僧要注意,这些都是妖怪,唐僧照样傻傻地选择相信妖怪的话。所以唐僧不神奇,也没有丁点神秘的智慧。

可是为什么是唐僧做了老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都去辅佐他做他的弟子呢?《西游记》就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尽管唐僧没有神奇的本领、神秘的智慧,但是他有一颗神圣的发心和追求。这个发心和追求就是他愿意不远万里,前去西天取经,把佛经取回来传播给中国人,他要普度众生。就凭这一颗发心,他就成了众多神通广大弟子的师父,让这些有神奇能力的人都来辅佐他;就凭这一颗发心,每当他遇到危急关头、生命危险甚至弟子都无法保护他的时候,具有神秘智慧的神佛菩萨就亲自出面来帮助他化险为夷。

我们再来看,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神通广大,有神奇的本领,但是他没有神圣的追求,结果用一身本领去大闹天宫,落得个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的结果;猪八戒也是神通广大,在天上时还是统率千军万马的天蓬元帅,结果因为没有神圣的追求,跑去调戏嫦娥,落得个堕落人间,成为“猪妖”的下场;沙和尚是天上的卷帘大将,也很厉害,神通广大,因为没有神圣的追去,于是跑去偷喝琼瑶玉酒事发,被贬到下界的流沙河,成为吃人妖魔;白龙马是龙王三太子,神通广大,可以兴风作浪,因为没有神圣的追求,把唐僧的白马给吃了,落得一个被罚为唐僧骑乘的“白龙马”……

所以神圣的追求应该是人类的最高追求,它可以统御一切。而中国文化所给予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神圣的追求。中国文化认为,唯有神圣的追求,才会拥有一切神奇的能力和神秘的智慧。而一旦失去了这个神奇的追求,那么你越神奇、越神秘,下场也就越可悲!

这是中国文化“三神”的特征。“三神”来自于《易经》“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对应。《易经》以乾卦代表天,天的特征是统御一切,所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就是说的统御一切。天,在中国文化中很多时候往往与“道”是同一含义,称为“天道”,所以天是神圣的;天又不可见不可名状,又能化生万物,所以天又是神秘的和神奇的。人如果能遵循天道,那么人也就会具备神圣、神奇、神秘这三种属性。

天地人三才之道,换言之就是今天我们哲学上常说的“体相用”。

天是大道本体,即为“体”;天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及,而地与天一样广大,却显了相,可及可触,所谓“地势坤”,说明“地”有形有势,所以“地”代表了相;人屹立在天地之间,行天之道,立地之德,就是“用”。这就是“体相用”。

我还讲过一个“三生有幸”的概念,“三生”原本是佛家的思想,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生。但是我重新注入了一个内涵,叫生存、生活和生命“三生”。人的智慧很低的时候,活命都是问题,所以就在为生存作斗争;智慧开发起来又能运用一定的智慧的时候,就在为生活的品质而奋斗;当一个人具备了真正的智慧的时候,就是最接近宇宙人生的真谛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人是在解决“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那么与此同时生存和生活对他而言,也根本都不是问题。古往今来的大圣大贤,他们可以山珍海味,也可以粗茶淡饭,他们懂得“摄卫养生”之道,自动选择粗茶淡饭而不追求山珍海味。他们可以山珍海味而不为,不用为生存发愁,不用为生活质量伤脑筋,他们生命的品质很高很高,哪里有生存、生活的烦恼呢?所以这个时候,生命就是神圣,生活和生存就是神奇和神秘。也是“体相用”三才之道的关系。明白生命神圣的真义,那么生命就是“体”;就自然具备用神奇能力解决生存的问题,能力就是“用”;又用神秘智慧提升生活的质量,智慧就是“相”。智慧的相显露出来就是手段和能力,智慧的相隐藏起来就是神而秘之,秘不示人。所以神圣是体,智慧是相,能力是用。

我们今天谈到中国文化思想制高点的核心,往往是“儒释道”三大家。为什么是儒释道这三大家影响了中国数千年之久而并行不悖?因为这三家也符合《易经》三才之道这一“体相用”的原则。符合这个原则,就是一体不二的。

佛家是普通人证得了佛果,证悟了究竟圆满智慧、宇宙人生真谛而流传下来的学说。所以佛学是真理智慧,是“体”;儒家以“入世行道”为本,讲究“立功立德立言”,为“用”;而在中国历史上,道家人物往往在乱世时出来救世,在盛世时往往“功成身退”隐迹山野,高卧山林。能隐能显,其现象随时而定,所以为“相”。

“儒释道”也对应“天地人”三才之道。

佛家的经典浩如烟海,其思想上上下下,无比广博,就如同昊昊之天;道家的思想崇尚清静无为,柔顺处下,守黑守辱,像大地一样承载起一切(“受国之垢”“受国之不祥”),就如同卑下自处的大地;儒家思想“以人为本”,“法天象地”“顶天立地”,入世行道,仁者爱人,伸张正义,带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了人的正面作用与意义,充分激发了人无穷的能动性,所以“儒”又是人道。这个人道,既源于天道,又孕育了大地的“厚德”。

所以三才之道,既是天地人,又是体相用、精气神。其所表现的特征,是神奇神秘神圣;其所表现的文化形式则是儒释道。《易经》从一开始就没有文字和符号,无形无相,历史上也没有形成一个有形有相的教化团体和组织,所以不归结在三教之内,而独立在三教之外。作为一种永恒的精神智慧供全人类去见仁见智地不断感悟和不断受到启迪。

此刻我又想到了四个字——大美神圣。还可以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肇达先生的作品。

这四个字是孟子所说,孟子说:“充实之谓美,美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充实,是源于肇达先生内心的自信,这种自信又源于他对艺术的理解、学养的积淀、生活生命深刻的领悟。所以他对人对事,对艺术对创作,总是毫无羁绊,任意挥洒,而就是这任意挥洒出来的东西,总是自然和谐,富有表达,富有活力和张力。这就是美!

所有一切好的东西,其根本就必须符合美,让人赏心悦目,让人心旷神怡,让人充满力量。所以美是神与圣的基础。于是有了艺术!艺术就是美,表达美、发现美与创造美。

有了美作为基础后,任何艺术创作都会增加思想、增加灵魂,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自然来喜欢它。所以美的东西不用说,自然有人来喜欢。这就是大,通过美来传递思想,而影响更多的人。

大再往上,就是圣,一种让人油然而生的崇敬,这是真正的艺术品,是作者赋予了读者神圣的启发与使命,这种作品,体现的是作者神圣的情怀。我在肇达先生的作品中,看到了这种情怀。

神,是不可思议了,是言语道断了。能做到大美圣这三者都是艺术品,美是艺术的基本,大是艺术的格局,圣是艺术的情怀。多数艺术家能具备“美”,一流艺术家能具备“大”,超一流艺术家能具备“圣”,这三者能结合,就能得以升华,升华到我也无法言说的境界,这就是神。超越了艺术品的神品。我衷心祝福肇达先生将来能创造出神品,进入这种神妙无方的境界。

记得2014年秋,我与肇达先生和北大赵为民教授一同到庐山。肇达先生应云居山纯闻法师的邀请,为虚云老和尚造像。我们现场观摩,落笔刹那电闪雷鸣,令人感叹与感动!赵为民教授即兴赋诗,送给肇达先生,我默默将此诗记在了心里,今天正好可以用在这里,算是极好的表达,同时也作为我发言的结文:

仁者淡看名利身,于心大悟已通神。

观天可料星辰事,洞事能参草野人。

承茗为禅独清骨,裁衣因道不风尘。

一毫挥尽英雄气,幸得江山有此真。

肇达先生淡看名利,所以能悟道,能通禅,能观天,而且洞明世事。他不仅是书画大家,同时还是设计大师,所以称为“裁衣”,这位设计大家因为有向道之心,是有道之士,所以不落窠臼。他泼墨挥毫,尽显英雄气概,这种艺术造诣,炉火纯青,是江山社稷、民族家国之幸,在他身上,集中呈现在了一起。

深深为肇达先生祝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