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毓老师说老子
11255700000016

第16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王弼注】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什么叫“夷”?看不见的东西叫“夷”。什么叫“希”?听不到的声音叫“希”。什么叫“微”?用手摸摸不到叫“微”。三者我们不可以用极尽的力量去研究。因为什么?因为研究不通的。何以研究不通?因为“无状、无形、无声、无响”,“混而为一”,而这三个东西也可以说是一样的,就是一个东西——道。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王弼注】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不可得而定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皦”,光明、光亮。在上位的不显自己有光明光亮,在下的也不昧。“昧”为“皦”的反面,昧不好,皦也不好。一般不是皦,就是昧;不是皦得太厉害,就是昧得太厉害。这一来距离就远了。必要“不皦”“不昧”,才“绳绳不可名”。

以人事来说,一个社会如果特别强调智者是智者、愚者是愚者,这个社会最可怕。我们得在上位的并不那么光彩,在下位的也不愚昧,这俩差不多,这才“绳绳不可名”。何以这么说?我们深一层想,如果上面的“不皦”,下面的“不昧”,这不是“平”吗?不是“齐物论”吗?不就是“齐物”吗?这一齐物,不皦不昧,根本没有什么上下,所以“绳绳不可名”,这个情形是不可名的。

“复归于无物”,到最后还归于无物。“无物”,即道。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就是说道里头没有明暗之分,没有上下之分,那叫什么呢?“是谓恍惚”。道,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摸又摸不到,弄得大家恍恍惚惚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不可得而定也”。

你说它像啥?我们没有办法肯定地说。但是大家不要迷糊了,要进一步问,这到底是什么呢?因为自然就是自然,“自然”,我们看到什么形象,就什么形象,可是我们不能以我们看到的这个形象就代表自然,因为这个形象,只是自然里头的一个。

同样,我们也没有办法说“道”像什么,因为道是自然,我们看见一个东西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没有办法说这个形象就代表自然,也就没有办法说看见的这个形象就是“道”。

把这些观念整理之后,可以这样说:我们看见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那个看见的东西,就说是自然,说是道。哪个东西都不能代表道,因为道没有定型的。所以老子下面说“迎之不见其首”,对面看不见他的首,“随之不见其后”,跟在后面不能见其后。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王弼注】有,有其事。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执者,守也,把持、拿住。我们守古之道,拿古之道来“御今之有”,来支配治理现在所有一切事。前面说到不分“皦”、不分“昧”,这里又说,道不分古、不分今。何以这样说呢?因为以古能御今,不就没有古今吗?道无古今,所以古今完全是一样的,古时候的“道”,绝对适合今天,能“御今”。御,差一点也不能御。我们如果守住古时候的“道”,就可以支配运用现在的“有”。

谈到这,我们再回头看看“道”是什么呢?不是没有古今吗?道没有新旧、没有古今、没有光明、没有愚昧,既然道是这样,道生的东西怎么会有贵贱呢?更进一步说,道本身没有的东西,道生的东西怎么会有呢?那贵贱还不是人之为道而来的吗?

说“胜者王侯败者贼”,怎么区分这帮东西就是“胜者”,就是“王侯”;而另一帮就是“败者”,就是“贼”呢?这不是“强凌弱,众暴寡”吗?所以,中国很多话都很有深意,同学未细玩味。若细玩味中国任何一句话,都是反对任何权力,任何一句话里头都含着多少民主、多少平等。而其深意、智慧则有待大家细索深玩,以开智慧、树德行、拯时艰。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王弼注】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能知古始”,“始”即元、即玄。“是谓道纪”,这就是道之纪,道的范畴,什么东西都不出道这个圈。就因为什么东西都不出这个圈,所以是纲纪。谁要是能知“古始”,“古始”就是“玄之又玄”;知“玄之又玄”,这就是“道纪”;那就没有古今、没有新旧、没有明暗。后面一章有一句话:“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因为什么?就因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没有新的东西,所以说“蔽不新成”。俗话说:“道,万古长新。”那个办法永远可用于今之世,这不是迷信,而是深切了悟其源,因为前面已经说过“生之,畜之”(第十章)。同学可前后会通,细细参悟。

这章讲的是道,下章讲的是懂得道的人。能够“执古之道”,就能“御今之有”。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帛书《老子》出土后整整二十年,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简《老子》。这是迄今可见的最早的《道德经》。简文抄写在三种不同长短的竹简上,整理者依次谓之甲本(长32.3厘米)、乙本(长30.6厘米)和丙本(长26.5厘米)。甲本现存竹简39枝、1090字,乙本现存竹简18枝、389字,丙本现存14枝、270字。总字数与帛书本或通行本相比,约占三分之一上下,说明它们都还不是足本,但是它们的存在足以说明,《老子》的成书或初步成书,至晚也是在春秋时期。

按照今本的分章来看简本,计简本甲本为20章,乙本为8章,丙本为5章,其中乙、丙两本各有1章与甲本相重;剔除重复,共得31章,约为今本81章的五分之二,其中有19章和帛书、今本内容基同,有11章部分相同。

总之,简本、帛书、今本代表了道家思想的里程碑,各自具有自己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