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毓老师说老子
11255700000018

第18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

【王弼注】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

“致虚极,守静笃”,“致”“守”二字为动词,“虚”“静”二字为名词,也是功夫。

“致虚极”,“虚”就是无,有“无”才有用,也就是说“虚”才有用。因此,要“致虚极”,要使我们“虚”的德行、“虚”的功夫达到极点。

“守静笃”,我们守住“静”的德也特别的笃实。

总之,“致虚极、守静笃”这是两步功夫。一个是虚,一个是静;一个是到“极点”,一个是得“笃实”。但是这两个都是天之道。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王弼注】动作生长,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万物并作”,“作”,生也。“万物并作”,万物一同生也。道家“万物并作”,这个观念和《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相似。

“吾以观复”,万物共同谋生,而万物之生,并不是一次就生完了,所以我们就以万物之生、万物之作,来察“复”的道理。“复”是什么呢?就是生而又生,生生不息,亦即终始之道。“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我以万物共同谋生,就因它他的“生”,拿这个“生”,就了悟了“复”之道,就知道了生生不息。“复”给人无穷的盼望。

《易经》中复卦(こ),地雷复,最下一爻为阳爻,阴阳一交,即为复卦,就因为它复,才生生不息。复者生生不息,就是终始之道。以人事言,亚当、夏娃必偷吃禁果,一偷吃禁果则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王弼注】各返其所始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芸芸”,就是众众。凡物众众,虽然是多,可是不乱。也就是说我们看天下芸芸众生,这么多,不必怕,不要被吓住,因为“各复归其根”。芸芸众生每个都回“根”,根就是“始”,始就是“道纪”。《礼记》和《春秋繁露》中说过,不论叶怎么茂,丝怎么乱,不必心急,因为叶“茂而有间”(《礼记?礼运》),丝虽乱必有端,自“间”入手,自“端”入手(《春秋繁露》“言以元正天端”),必成功,与此章正相发挥。这也一样,芸芸众生虽多,不要被吓住,只要你懂得“玄”“元”“始”“道纪”,自根入手,也就是从“道纪”入手,必定成功。

更土气点说,你有芸芸众生没关系,我找你爸爸妈妈,便可以管住你,这就叫道纪。明白这,则不怕“芸芸”,因为我以一御万,以简驭繁。老子在前面说“三十辐,共一毂”(第十一章),“毂”就是“一”,“一”就御三十,因为“毂”就是“始”,就是“元”,就是“玄”。

前面王弼注:“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虚即无,有生于无,动起于静。可与此反复参悟。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王弼注】归根则静,故曰静,静则复命,故曰复命也。复命则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温良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复,乃能包通万物,无所不容,失此以往,则邪入乎分,则物离其分,故曰“不知常”则妄作凶也。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用白话来说,归根叫静,这就叫复它的天命。

“复命曰常”,复命叫“常”,常道即天道。简言之,前面我们说过,“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什么事我们只要自根想,懂得道理之后,以此为“道纪”,就能处理事情。

这里更进一步阐明,归根叫什么呢?归根叫静,所以我们要是能了解静,就能御一切事。“归根曰静”,归根叫静;“是谓复命”也就是复命,回到天命。何为天命?天之所赋,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因此,归根也叫复命;复命就是常,常是什么?常就是道。

“知常曰明”,就是“知道曰明”。前面我们说过,“常”就是静、就是根、就是复命、就是道。所归之根是道,所复之天命是道,常也是道。所以儒家称之为“常道”,这和道家所讲的道理,没有区别。

那什么叫“知道”呢?以老子的话说就是:“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第十五章)事未来得豫兮,其成之后得犹兮,中间还得“装”兮,见啥人说啥话,“无所不用其极”(《大学》),结果,“无入而不自得”(《中庸》)。此方为“知道”,方可称作“明”。

“不知常,妄作凶”,要是不懂得道,不知“常”,不知“明”,不知“道”,不知“豫焉”“犹兮”等东西,“妄作”,乱七八糟做,那非凶不可。

知常容。

【王弼注】无所不包通也。

“知常容”,“常”即道,一知常,那就不得了了。因为“知常容”,知道“道”了,就“容”了。因为道生天地,造天造地,所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既能统天,那天地之内啥不能容?

容乃公。

【王弼注】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

“容乃公”,既是天地之内都能容,这一容就公了,所以“容乃公”。

公乃王。

【王弼注】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

“公乃王”,“王”者,“天下所归往也”(《说文》)。要是一公,大家都归往我们。所以王弼注:“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荡然公平,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既然没有不周普,那当然天下都归往我们,因此说“公乃王”。

王乃天。

【王弼注】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

“王乃天”,只要大家都归往我们,我就是天了,就与天合德了。

天乃道。

【王弼注】与天合德,体道大通,则乃至于极虚无也。

“天乃道”,天就是道。

道乃久。

【王弼注】穷极虚无,得道之常,则乃至于不穷极也。

毓老师笔记

“穷极虚无,得道之常,方能至于治理无(不)穷极事物之适(音dí)然也。”

“道乃久”,王弼注:“穷极虚无,得道之常,则乃至于不穷极也。”光到“虚无”之境界还不行,得到了“穷极虚无”之境,才得了“道之常”。得了道之常,“则乃至于无穷极也”。然后处理事情都能达到“适然”;“适然”,即恰到好处,没有过与不及。因“穷极虚无,得道之常”,“方能至于治理无穷极事物之适然”。到这时候就不穷极了,能够治理不穷极之事,什么事都给你对付了,什么都对付得恰到好处,没有过与不及;像一面镜子,谁来照谁。(此有二境,老师具存之,细味之,有深意。)

没身不怠。

【王弼注】无之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残,用之于心,则虎兕无所投其齿角,兵戈无所容其锋刃,何危殆之有乎?

“没身不殆”,一直到死都没有什么危殆,都没有危难,何以能“没身不殆”呢?因为我们到了“道乃久”的境界。因为什么到了“道乃久”的境界,就能“没身不殆”呢?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我们若果能到“穷极虚无”,得“道之常”了,然后处理一切事务都恰到好处,没有“过与不及”。如此一来,什么都能对付;什么都能对付,那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吗?这种人可以说他就是上帝,上帝就是他,那死八辈子也没什么不妥当的,岂止死一次呢?那当然没有危殆。

由此章观之,老子和儒家相通之处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