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毓老师说老子
11255700000019

第19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978年8月12日,老师讲述本章时,适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发表多篇评论。老师提醒同学看居浩然先生的文章,并要同学特别注意:民国以来截至当时,对外条约,以废除不平等条约及此约最为重要,将来是祸是福不知道。中国人应关心中国事,同学把握这难得之机遇,若真有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身为中国人,应把握这个“时”,不要光想有绿卡、当美国人,有绿卡、当美国人有时也不行……)太上,下知有之;

【王弼注】太上,谓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

“太上”,什是“太上”呢?王弼说:“谓大人也”。此注乃是以儒家“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经?乾?文言》)的观点注释。这还注低了。在道家观念中,“太上”不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而且道家“太上”是超过天地的,所以道家之祖称太上老君。

王弼注说:“太上,谓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最简单地讲,譬如说天地间有了苹果、芭乐(番石榴),我们在下面的光知道有这个玩意,光知道有这苹果、芭乐,也不知是谁造的。进一步言,“太上”,在政治上,指的就是最高明的政府,这政府无私无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只讲尽到自己的责任,但是“长而不宰”。能达到这种为而不宰的境界,就是“太上”,一个政府达到这个境界,那“下知有之”。

此处“上”“下”乃相对为言,除了上就是下,也就是说除了“上”以外之人都知道这回事,可是光知道这回事,至于“上”是谁?谁也不知道,只知道要从上之道而已。至此,“太上”虽为最小之一单位,然其作为发挥之大,已臻毫无纤介利害关系,完全天人合一,没有分离之域。此是第一等境界,在中国除尧、舜之外,唯羲皇时代有之。

明乎此则知所以有人自号“羲皇上人”,可见羲皇时代之人皆非普通人,连人都是上人,那羲皇当然是“太上”。那完全讲的是:人就是道,道就是人的境界。

说到这,大家可以回过头来与儒家之说印证一下。《论语?宪问篇》“民到于今受其赐”,还不知道是谁,所以“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篇》)和《老子》这里的观念一样。可见孔、老皆有此相同的境界。

所以同学研究诸子之学,不要故意强分家派,以为他们有什么绝对的不同。他们是有所出入,可是大源都是相同的,否则岂不成了外国人。事实上纵使是外国人,有时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虽然我们不以为然,可是也有人说康德与孔子一样,这就在于他们的东西有相同、相通之处。不同文化的学术尚且如此,本国的学术当然就更如此了。是故我们今天研究老子,不要上来必说道家、法家、儒家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必有相通之处。熊老夫子即言诸子百家皆源于儒,我们虽不必作如是说,然其亦非空言。

其次,亲而誉之;

【王弼注】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言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亲而誉之也。

王弼注:“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言为教”。这句话当贯着读,念成“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能以不言为教”,这就明白了。既然不能以无为来治事,那怎么办呢?当然只得“人自为道”,发明一套,必须“立善行施,使下得亲而誉之也。”

其次,畏之;

【王弼注】不复能以恩仁令物,而赖威权也。

王注或断句为:“不复能以恩仁,令物而赖威权也。”二说均可。

“令物”,物包含事。至此时代之政府、领袖,支配事时,完全依赖威权。这就完全用“方式”了。以中国历史上之时代言,这当是纣的时代。大禹的时代可能也一样。

其次,侮之;

【王弼注】不能法以正齐民,而以智治国,下知避之,其令不从,故曰“侮之”也。

此节王注注得极有意味。前面,我们针对“以智治国”的毛病已经略说过。此处更明言“不能法以正齐民,而以智治国”,你扯,则“下知避之”,下面的人知道“避之”,知道躲避,老百姓他知道找法律漏洞。这样一来,上下相互斗智,你下命令,我不听,“其令不从”。因为斗智,找漏洞,怎么会“从”呢?“其令不从,故曰‘侮之’”,这不是污辱政府及当政者吗?

这又是一种政府。同学可从历史中寻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王弼注】夫御体失性则疾病生,辅物失真则疵衅作。“信不足焉”,则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己处不足,非智之所齐也。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果我们信不够,就有不信我们的。

此节王注深刻,当细味之。

第一,“御体”就是支配我们的臭皮囊,我们很会支配我们的臭皮囊,叫他笑、叫他哭,表现得很自然,像唱戏一样。可是“御体”虽能,但是失去了性;“失性则疾病生”,人要如此则疾病生,国要如此也“疾病生”。

第二,要能“辅物”,我们虽能“辅物”,可是失了真,“辅物失真,则疵衅作”。而追究这一切毛病的来源,乃是“信不足焉,则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己处不足,非智之所齐也”,也就是说自己修身不够,要想以智慧弥补缺德,那是办不到的。这告诉我们,人不行缺德,不缺德就是以正齐民,缺德就不以正齐民。

明乎此,所以就知道老师常说“同学智慧够修身不够”,要想拿智慧弥补缺德,那办不到。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王弼注】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无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应,故曰“悠兮其贵言”也,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悠兮其贵言”,既然“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那怎么办呢?老子说“悠兮其贵言”。“悠兮”二字用得妙。这说明了不是从我们开始,而是从很久以前,有人类以来就得以言为贵,“贵言”则贵信。所以老祖宗告诉我们,要似“金人三缄其口”,所谓“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可不慎乎”(《易经?系辞上传》),这就是“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功成事遂”也不必居功,因为“为而不恃,生而不有,长而不宰”(第十章)。百姓怎么说的呢?“皆谓:我自然”,百姓还谁的账也不买,还不感谢你。所以王弼说“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这“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自然,反正就这么来的,来了就好了。

毓老师金句

君子审乾坤之德,而素位其时,无名而大光,无成而有终,《易》道之本其在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