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毓老师说易经(第2卷)
11256100000003

第3章 同人卦第十三

(天火同人乾上离下)

天火同人:天,公也;火,明也。明为初步,进而求公。天火同人,皇帝与叫花子用的火都同。

上与天同,天道尚公,大公无私。离,代表光明,心中不能怀有半点的私意,否则人必知之,必以“公而明”才能同人。如天地之大公无私、如离之光明,天下无私、光明。同于人之大公,天下才能大同。

《序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不终否,必救此否,必要有同人之德。挽否,即以同人,同人以求和,才能大有。

《杂卦》:“同人,亲也。”

同人者,与人同也,“亲也”。同人,是主动地与人同,而不是强迫别人。度对方,要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心。人如主动与你同,不得了!见贤思齐。

公而无私,才能同人。同人之道,天下才能大同。大处同,非小处同,因人性都一样。找其大同处,人性同,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小处同,以自己为标准,人家与你不同的皆不可以。人之所以会招妒忌,乃想使别人同你。

想和人处得愉快的不二法门,即与人同,无我,就很愉快。天性,看别人高兴,自己也快乐,同乐。社会何以有问题?叫别人同你。不懂“同人是与人同”,结果失败了。同人可不易,有许多不同人的环境。但与人同,可不能苟且相同,必以中正相同。

中国有许多先知先觉者极了解人性之道。“克己复礼”最难,克己多苦!己之所好,过量都得克。同于人,才能亲近别人,必要有济世之心,“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先进》)。

人与生俱来的,即情与欲。喜怒哀乐必发,要发得中节,必要有修为的功夫。颜回到“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太好了,上帝收回。

同人于野,亨,利(用)涉大川,利君子贞。

门、宗、郊、野。国之外,郊;郊之外,野,旷外、远方,与天相对。天有多大,野就有多大;天无私覆,野无私载,公乃亨。

人无生而贵者,“同人于野”,渐进大同,“君之始年”,群之始年,“成公意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天下为公,得其大同之境、大同之道,无贵贱之分,太平世。

“同人于野”,野,“质胜文则野”(《论语·雍也》),“礼失求诸野”,此野能保持礼,与我们渡过难关。

我父亲交代:不孝之人、有钱人这两种人不可交。我总往乡下跑,礼失求诸野。在失礼地方能想有所作为?想要发挥作用,得“同人于野”。想成功,就看组织能力如何,组织对象视智慧。到大学搞青年活动,注定失败。大学生都常识丰富,一有事跑得比谁都快。能“同人于野”,谈何容易?“同人于野”,才能亨。

“利涉大川”,古之大川吓人!用涉艰险,众志成城,用众人之志,渡一切的险难。

“利君子贞”,得是正固君子,守君子正固之道,恒德,此为本钱,没有白捡的。你自己必须是一流的,人才会把你放在一流。无一字落空,要仔细印证。

同学无一知我的事,尤其好说的。我不老,就乐观,总能自圆其说。看书,要冷静地看。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同人”,与人同,能了解天下人之性。

“柔得位”,一阴五阳,与人同也,六爻中就一阴,即“六二”,阴居阴位,至高之柔;“得中”,中正;“而应乎乾”,下离(明)上乾(天,公),明理而后能公,无私。

人最要在不缺德,不钻尖取巧,应乎乾。德好,术亦好。深意必要明白,处世之术——“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

圣人贵通天下之志、贵除天下之患。通天下之元,乃为大同,“奉元”是个标准,志才能一,“志,心之所主”。元,是志之体;志,为元之用。大家都有奉元之志,才是大同。读书人的责任,在拨乱反正,即止于至善。至道,至德,至善。

同人曰(此三字衍文),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同人于野”,就走遍天下,亨。见彖辞,思过半矣!

“利涉大川”,天下人皆合作,则能渡一切艰险;“乾行”,刚健中正纯粹精,缺一也不是人。精,看熊子如何解。

不懂“乾行”,专投机,奸行也。一步走错,在这个圈就完了。自己有毛病,为人抬轿,把自己都抬光了。没有人看你有德。

造次、颠沛、夷狄、患难皆艰险,以“乾行”渡过艰险,“乾行”才能涉大川,如光有位而无德,也不能济险难。“天德不可为首”,天道尚公。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文”,经纬天地;“明”,离也,光、火;“健”,“天行健”,实行文明的力量。“文明以健”,非文明一天而已,必如天之行健。“日月至焉而已矣”,即无用健;健,即“三月不违仁”。

“中正而应”,“六二”与“九五”,中正且相应,第一拍即合,“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才能中正而应。

“正”的功夫太重要!“蒙以养正”,怕动偏了。正自哪儿来?“各正性命”,人正人的性,狗正狗的性。“保合太和,乃利贞”,“保合太和”是修养的功夫。

奉元,自根上明白,因枝叶完全错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虽蒙,但骨子里有正,故能养。不说学正,而说养正,养人之正,所以最后成其圣功,“蒙以养正,圣功也”。不是正外有至善,至善就是道,一也。立说,要拨乱反正,即返回与生俱来的性命,“率性之谓道”。将中国文化从根清理一遍。

“君子正”,本身不正,如何正天下?贞,正也,即君子贞,有“文明以健,中正而应”的美德。我所言,无一空言,皆经书之言。

无论什么事,必先想到最艰深处,才能解决问题。要怎样用脑?我的脑子天天唱戏,将之系统化。难,才说“羊羹虽美,众口难调”。孔子之所以为至圣,在此。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通天下之志,才能除天下之患。《春秋》之道,圣人贵通天下之志、贵除天下之患。“安仁者,天下一人”,没有分别心,才能“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许多大师自己讲完,也不懂。必要讲到中学程度的都听得懂。

要斗智,斗什么智?净是拉帮,完全一堆饭桶。通天下之志,才能合作;没能通志,则同床异梦。没有合德,不生小孩,结婚前应体检,看是否“阴阳合德”。

我一天吃一个半馒头,无论大小,每顿绝对只吃半个。吃五十个水饺。定时定量。

我看愈多,愈用功。你们好好看书、读书、念书,不能光知表面,而不知其所以。必要熟,闭上眼,就能想出。我如讲评词,是为了让你们记住,此向慈老(慈航法师)学的。

老人死后,将其一生不值得留的,每天烧,即发大纸。皇帝亦然。专讲鬼话,死后不兑现,后悔也来不及了。

《象》曰:天(公)与火(明),同人。君子以类族(尽人之性)辨物(尽物之性)。

《大易》法天之道,称“君子以”。《大象》皆有功夫,故曰“君子以”,“以”,用也。

人一天也离不开水火,天与火两个并行。“天”,公;“火”,明。《尚书·洪范》是中国古时第一部宪法,“洪范九畴”初一曰五行,“火曰炎上”。天火同人,公而无私。尽性,所以求同;尽情,所以求用。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同人,必与世界人同,与外面打成一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天下之志同也。如天之公、火之明,尽己之性了,才能与天下人一同合作。

无大公无私者,不能尽己之性。“类族”,尽人之性;“辨物”,尽物之性。此二步功夫自哪儿来?从尽己之性来的。尽己之性,把己性之本能完全发挥出来。尽己之性,而后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而后能尽物之性,则天下无一废物,“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如有私心,就不能尽己之性。“率性之谓道”,一点私心都没有,才能像天、如火。以光明、无私来“类族辨物”,此为将来办事最重要的步骤。

“类族”者,非族类也,乃一视同仁,没有分别心,平等。以同人之德,才能“类族辨物”。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爱其生又欲其死,如何能“类族辨物”?下“类”的功夫,才能找出“同”。

礼,同中求异。自伦常的称呼,即可看出中国人的智慧、“类族”的功夫。同族而类之,况不同乎?北京养金鱼,可以串种,如同移花接木,各有其名。头脑必要致密,方能至此程度。我爱菊、兰,可能与我父亲有关。

昔日中国人有伦有序,确有人的滋味。有些地方生活上没有文化,连碗筷都不会拿。礼义之邦,不是空话,昔日中国人每家都有乐器,贫富不管。没有文化,恢复什么都没有用。有文化要发扬,没文化要树立,就从自己开始树立。

“类族辨物”,都是一个族,还得类一类,大和大、小和小,经过辨物的功夫了,才知其所以然。类之,乃同人所同之入德处,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及其至一也,远近大小若一。

“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之前,先“类族辨物”,但不可以主观,否则有轻物之嫌。人不主观不易,真客观得有大智慧。孔明遇事不主观的少,其失败即在主观上。英雄人物更是以主观处理事情。

同人卦的《彖》与《象》,都比否卦有劲。“类族辨物”,以真知才能百发百中。知是哪一类,才知要送什么,如送错了,焉能亨?清朝懂得“类族辨物”,故能处理好族群问题。

培大公无私的智、分别的德行,类其所类,辨其所辨。“同人于野”,野,大地,天有多大,地就多大。

孙武(约前545—约前470,后人尊其为孙子、兵圣)出身军事世家,有“止戈”之德,才有资格论兵。学《孙子》的目的,在“全”德。如不成形,真缺德了!无处无我的弟子。净争权、争钱,当家一换,能不换人?

投资、押宝,在乎下次,但如无下次?如不信我所言,你们一生不会往前。我讲闲话才是宝,讲《容经》。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门”,所以限外。“出门如见大宾”(《论语·颜渊》),出了门,就不是家。

“同人于门”,知门外有人,还有别人。初步,要和外面打交道,主动同于人,出则悌就无咎。出门,要谨慎小心,同人就无咎。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出门无所系念。想同于人,一开始就要无所私系。走出家门,就一视同仁,大公无私,哪有咎?“出门同人,又谁咎也?”无私,无偏比,所同者广,而无偏党之私,又谁咎你?敬慎,谁对你反感?

同人,非人同,懂得有别人。同人,同于人也,不要有别于人。

一层一层地,第一步,出门就得同人。

六二。同人于宗,吝。

“六二”阴居阴位,居下卦离之中,应乎上卦乾之“九五”。

二、五相应,本最好,但同人卦讲同,不讲应与,因相应就划小圈子,不好。

“同人于宗”,私情,私于一人或一家,于“同人”上皆不好,故曰“同人于宗,吝”。

“六二”与“九五”,有如夫妇,有所亲就有所私,此私为正常的私,尚不至于凶,故曰“吝”。人生最亲者,生我者及我生者,孝与慈的对象。

祖宗,人祖羲皇、人宗女娲。祖宗之分释义深,言“同人于宗”,而不言“同人于祖”,发人深省。以狭义而言,人类同祖而异宗。

没有私心,是一回事;有无大的爱力,又是一回事。私心的层次,与爱心的层次,所得不同。从族到宗,从门到野。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都一门宗,“吝道”。“同人于宗”,私情,乃“大同世”最大的障碍,要打破此,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国人感到私之为害,故希望都得行公。同于人,非人同于我,层次多么分明,世界大同就知如何做。以进大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乃不吝。

我早晚要以术取天下——“长白又一村”。“又一村”,就得出门同于人。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六二”“九五”合德,中间有程咬金“九三”。

“伏戎于莽”,伺机而动,拿着武器,伏于莽,动坏心眼;“升其高陵”,登高远望,看环境不对;“三岁不兴”,有智,不斗狠,三年不敢动手。有歹意,但无歹行。

什么时候都有捣蛋的。《易》读明白后,什么都学去了。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六二”有对象“九五”,“九三”仍不放过。“伏戎于莽”,隐伏。“戎”为“九三”的心理动态,“莽”为其环境。隐藏的动机,在对付“六二”。有时还往高处爬,看她出来否。

但有耐力,三岁不敢动,没有兴其邪念。因为“敌刚”,敌人强,“九五”不比“九三”软弱,这事安能做?看描写得多么深刻!

我不惹你,你不能找上门,所以始终没敢动手,不贸然行动,安己之所行。

此爻脑子会动,绝非“控固力”。天下人皆有志,但不能以力解决,必要以德服人。

九四。乘其墉(墙),弗克攻,吉。

“九四”也打主意,但多一道墙,乃骑在墙上,骑墙。

拿山当墙,但环境不许,不可轻举妄动。“弗克攻”,不能打胜人,不能攻。因胆小,而成圣人了,吉。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返)则(名词)也。

“义弗克也”,在大义上就不能攻,想到义,不敢做了。

还得回规则,“困而反则”,“先迷失道,后顺得常”。理、欲相斗,困于心、困于欲。“困而反则”,出去避避,返则。干不了,不做,“反则也”,比“困而不学”进步太多!

“吉”怎么来的?知困难,快快不做,返回人应行之则(道),在说“义”字。用理智想,海阔天空。读历史,可使自己有悔过的机会。知环境,则不困。困于心、困于欲,总想什么都比别人好,就苦。人皆自困,既得之又患失之,患得患失则无不为矣!

看三爻、四爻,描写得多通神!空想没有用,必要下实际的功夫,人世不也是如此?何以古人在那么单纯的环境里,能把世事认识得层次那么分明?越懂得深思的,成就越大,熊子比古人有成就。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合)。

同人卦“九五”不谈君,有同人之智者,恒明。

《系辞上传·第八章》称:“‘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号咷”,一发脾气,刺激人的情感。“先号咷而后笑”,有智。“先号咷”,许多事开始,遇到许多的不合理,创业维艰;“后笑”,“言相克”。“先号咷而后笑”,“仁者先难而后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善始诚终。

“出”“处”“默”“语”,几个动作。“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二人就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三人同心更不易,更有大作用。做事业不在多,而在乎精,必要有不畏死的同志,即真正志同道合之士。臭味相投,就可以在一起做事;乌合之众,不足以成事。

“大师克相遇”,相障碍,得除之,故用大师。用重兵,一举成功,不可以有妇人之仁。攻无不克,攻必克。克而后遇,不等于遇相克。“大师”,堂堂之师,师出有名。势相均,力乃相敌;势均力敌,就没有战争了。谁也不输谁,谁敢动手?强权国家,势均力敌。相克,接着相生了。

《象》曰:同人之先,以(用)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胜)也。

虽用大师,但最终仍须以“中直”。

中,直的用。中国人一开始就是性善论,“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过,发而失中;大过,有害于人。“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但没敢说无小过,还遮羞地说“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同人之先,有一本钱——中直。中,性之未发,人之生也直。完全不离人性,故曰“率性之谓道”。大同,同元,奉元。

“言相克”,以言语相胜,相克就相生,社会就没有一个铤而走险的。都相克,就太平,大同世之入手。

熊子《周易新论》没出,可惜!讲《易》,应讲到人人能懂,人能弘道。千言万语,有体必有用,没有用就不是真学问。如教育失败,则在于什么都讲,就没有本立,净走偏锋,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本来环境平静,几个人搅乱了。成功以德,不以盗。好好组织自己的,不要净想捡便宜。“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谁会受你耍?何以书白读了?做事,别人会不知?到社会如此做人,一生完了!要不自欺。你做事不正经,人马上看不起你。造就自己,不要巧取豪夺,要为子孙谋。

真看懂《易》,多有趣!我的注解一出,老太太一定都争着看。习气一染,必要改造,否则没办法,习气太坏了,习相远也。

势均力敌,决之于天命。休养两天,卜一卦,看灵不灵。用你们的智慧再想,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人心之邪!“阴疑于阳,必战”。“疑”,拟,必战。“四十而不惑”,四十能不惑于欲。疑,属智;惑,属欲。疑,加上惑,可知宇宙之可怕!人不惑,太难了!孔子究竟几岁要离婚的?“五十而知天命”。

要造智者,但不能不教你们一点“术”。学、术,两件事。好好努力,要成点形。欣迎盛世,何以不求大成就?不学“率性之谓道”,专学“大盗盗国”!

读每一卦,做小笔记,写心得。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国之外曰郊,郊之外曰野,郊小于野。野,旷远之地。

《周礼·秋官·士师》:“正岁,帅其属而宪禁令于国,及郊野。”郑玄注:“去国百里谓之郊,郊外谓之野。”

“上九”未亢,志未得“同人于野”。既无所同,亦无所悔。“无悔”,近乎吉,未达吉。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同人于郊”,没到境界就停止,知足了。“同人于郊”,则“志未得也”。“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

“同人于野,亨”,得“同人于野”,才亨。每个人都有志,如总“同人于郊”,净抄小径,则志白立了。人家的成就,偷偷地弄来。得“行不由径”。少走一步,就志未伸也,还敢行必由径?一步一脚印,一步一莲花。

如见利、见异就思迁,那我也不要。是忠臣,你在他面前耍小手段,一辈子看不起你。中国人有历史观,时间观念清楚,有文化。《大易》讲生生之道,专讲“死而后已”(《论语·泰伯》);孔子作《春秋》,改为“死而无已”。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何休注:“孔子仰推天命,俯察时变,却观未来,豫解无穷。”

修齐治平,乃自同人始。同人卦,不骄不亢,讲人际关系,斗智。大同了,非无法,五根指头亦不齐。民主,仍有主从。“上九”,志未得“同人于野”,但给人无限的盼望!如“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孤高自赏,则剩下自己,一事无成。道尽天下事。

讲书时,先讲卦的大意,再讲重要的。

“亨”,通天下之志,只是一半的成就。性相近也,尽己之性,而后尽人之性;尽人之性,而后尽物之性,“类族辨物”。

“柔得位得中”,中道,中从哪儿来?不能只懂文字的表面。“六二”与“九五”,相应与;“九三”“九四”,太捣蛋。

同人,有时以德,有时也不能不用武。神武,摆架子,演习,把你吓住,没放炮,也没放枪。这边登高一看,“反则”了。“先号咷而后笑”,能接受神武的,也必有高智慧。

社会太难,二人同心都不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一般人不如此。真,都人性通到极点,父子尚且如此,还奢望别人对你怎样?只二人就够了,三人就做弟子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老鼠再多,也只能喂猫。

孝,他生你;慈,你生他。无法讨价还价。孔家三代都要离婚,有过经验。社会哪有你想得天真?见义必为,派出所都满了。有离婚的,但也有恩爱逾恒的,找对一个就成功了!想同人,得好好地“类族辨物”。

到伏时,就得伏;到升时,就得升;到乘时,就得乘。《易》的四德,应世之德:承、乘、应、与——卦用之四德。三爻、四爻知干不过,有躲灾之智。《易经》就讲理、势。视势,看是“乘其墉”?或是仰人鼻息?“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四个动作。看明白了,“三年不兴”;反其则,是明了理。要明深意,懂承、乘、应、与,接着做就成功。跑单帮,有始无卒,乃不懂承乘应与。

通三统,“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周监于二代”才有“郁郁乎文哉”。接着来,非跑第一棒;永远跑第一棒,则社会永停止不前。想社会进步,则传得习,承认有传,因、承即传。没有传习之志,就跑单帮。“传,不习乎?”传,必得习。跑接力,就“郁郁乎文哉”,进步了。都认为自己聪明过度,结果都“过渡”了。二人同心不易,必下这么多的步骤。

做事不急,要观事,明辨理(物、人、事),而后笃行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后笃行之。博学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中国传统精华之所在。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了,还不能没脑,完全属于因、承之智。笃行,必“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实行的药方,拿到就能用。中国不讲形而上学。

通三统,三代同心同德,才可以“郁郁乎文哉”!父子都不易同心,没有条件的,三年同心同德都不易,同人更是不易。怎么去同人?二人同,都不易。大家必要练习合作,天下事无一人能办成功的。

“君子不器”,一个动作,即可知其才不才。“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论语·先进》),却仍不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了解,才能结同心。如每个当家的都一套,则永停止,不能进步。

看是承?是乘?是应?是与?“视其所以”,承、乘、应、与,要懂理与势;“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有结果了。再看“九三”“九四”两爻,如什么也不怕,则什么也没有。

无誉,就无咎,第一得练守口,做事必要守口,左手的事不叫右手知。如无基本德行,拉帮更办不到。

在此读过一年的有六千人,挂名的不止两万人。以前屋里坐两百多人。当年在“政大”讲《荀子》,有老师领学生来上课。我喜上第一堂课。每班至少选四五个比较差不多的,这么多年,数目可观。我讲错,才有借题发挥的机会。

一个人不要妄想。我喜《心经》的“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安仁者,造次、颠沛皆必于是。

我说“想念太太”,两个孙子一直笑,我说是爷爷的父母(安徽合肥一带方言,太太泛指爷爷的父亲和母亲,不分男女都可以叫太太)。不去拜太太,也不敢看老太婆,不找痛苦,于我有刺激,再跟我来,岂不是受不了?此即我的人生观,故意忘掉一切。既得之患失之,患得患失则无不为矣!我现在不敢看老太婆,是真情。真想,不在乎流泪。死后要合葬。

看、读、念,三个境界不同。儒家念书。时称、三称,称佛时,不骂人,口善,来生转做八哥。念亲,想念父母,念兹在兹,念念不忘。证严,念佛者,真寻声救苦,活时为观世音,死后即观音佛。

想做领导人,必先领导自己,“克己复礼为仁”,太守分!真有德了,要有用时,自找上门来。你找人,行吗?出卖老师,看谁教出的?此即德,谁敢相信你?说“录音带不可给外人听”,还给别人听。稍一脚走错,世路人情不通。老奸巨猾,“要有所用,必有所试;若有所试,必有所悟”。要给人可靠的感觉,否则永远打不入核心。社会上,谁不想用忠心耿耿的人?

必要懂得合作,要彼此相容。人皆有所短,有洁癖者看你就肮脏,不能以自己做标准衡量人。用人应用其长,能者在职,必要有容,看其长。

你喜吃的,可能他不会做;可是他会做的,你可能没吃过。人尽其才,何必人人都会做包子?合作,看对方的长处。“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孝经·开宗明义》),“修道之谓教”,孝,人性的,一个人不孝,即不能显出至道。

此即念书。我每早念书,为一问题想三五天。《易经》真是活学问,却给人讲死了。讲哪儿,想到哪儿,没法写,如泉涌,就写不过来。

求真,不易;明辨,头脑必多致密!唐诗文境界到化境,唐宋出八大家。今人的头脑如何?

将来结果如何,应想一想,问题必得解决,绝对拖不下去,这是智慧,视有无高招。在哪一卦才“成”了?我留一伏笔。勤,听完一卦,写一小文。

许多事要好好练习,你们不懂得有远见。

时太重要了,《易经》就是变经,就讲时,“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留一件东西,和司马光争一争。要有志,有步骤。怎么“读有用书”?必成其经纬。要懂得用脑。学什么,配那个书。治学,有主典。大胆选一个,读不了,中途而废,不要“今女画”(《论语·雍也》)。

我活得很有精神,就因为有梦。精神好,专,不想办不到的事。人生最苦的,乃是求不得之苦。

这一百五十年不重视中国文化!当年,胡林翼(1812—1861,湘军重要首领)看到铁甲船,吐血。坚甲应命名“胡林翼号”。

我一辈子绝不做违心事。“官场中好修行”,一句话可救好多人的命。奉元,还能杀?元,仁之体;仁,元之用。生生之谓元(仁),生这个生,意义无穷!

送上门的,绝没有好东西;好东西,必自己去建造。我做主人,还要做“又一村”村长。你不找他,他找你,必要有万全的准备。谈话,看是什么人谈。利用这个利,成其大利,“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有六面玲珑的,到八面时,我就为他写个传。做“又一村”村长很不容易。友情比什么都宝贵,特别重要。不要把友情变成奸情。“有朋自远方来”,因为“德不孤,必有邻”。有成就,就看你一天想些什么,不要一出手就低。

我要在“断烂朝报”(王安石称《春秋》语)中系统化。熊十力少直接谈《春秋》,只以此印证。“乃见天则”“群龙无首”,即“用九”。“用六”,“利永贞”,难了!“以大终也”。

现又到你们发挥中国人伟大的时候,千万不要糊涂活,而把人的尊严都弄没了!今天满街有一人有智慧?中国人真会想,你们这代挂零了!看不懂古书,焉能知古人思想之丰富?看《离骚》《诗经》想得多么周道,描写得多出神入化!高过今人思想的致密。汉文、汉赋多么美!我们不应输古人,应如古人会用脑。战国时人思想多么丰富!秦汉以后都是钦定的,思想家都埋没了,董子不为当政者所喜。

好好奉元,另外发明。现在环境不同于古人,应更往前进。看完老祖宗的东西,得另有一套。现在“奉元”,如对事无丰富的经验,就写不出;有丰富的经验,每句话都自生命锻炼出来,谁看了都受感动。

会背,不能用,没有用。面对事不了解,读书有何用?练习实际事,以时事为师。要以时事为师,不以史为师,每天所论,皆活的事。用中国方式想问题,判断之。我认真教,为将来;你们理路不清,怎么教人?读书必须慢,上句不懂,不读下句。我每天喝茶、焚香,读经。不贵多,贵精,惟精惟一。没下过功夫,什么也没看清。训练你们能做点事。等死不如忙死,此我的哲学。

夏天多喝茶,消暑,出汗就要喝,不要等渴了再喝。精一,慢,要细心。

节俭永远是美德,《易》讲千言万语,最后一个字“节”也(未济卦“上九”《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节饮食,吃七分饱。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两周节一次,半个月反省一次。节用以礼,二十四节气,二十四个礼节。称“这人很有礼节”,懂节字,绝不过。节气,立身、行道、养生,均在内。到那一节气干什么,都一定的。养生之道,必讲求,才有健康的身体,衡量自己节否。敢面对良知否?祖宗留下丰富的智慧,应好好领悟。

愈看古书,愈感今人欲迷心窍。古人生活单纯,嗜欲浅,天机深。现代人不但没人性,已无人的样子,连动物都不如。没有人真正要负责任,连做学问都为盗。善用智慧,遇事要深思。没功夫,深入难。愈深,愈有趣味;入得不深,绝无趣味可言。我闻玉,可以知是哪朝的玉。我嗜才如命,你们笨,我生气。

出题,在锻炼你们的智慧。遇事,必特别冷静,深思。人都有私,就看左近。我不作交代,交代有用?百姓没有智慧,就易冲动。必要追求,不能不为子孙忧。讲学,必用现代话,才能使人易于明白。

不要好名好利,必以德为本。由于失德,而灭了性,习以为常,不以为非,最后人性没了!

你们这一代,做人之道半点也不懂,必要自根上理悟。有人生来就好学。今天能看懂中国书的太少,源头都断了,从何来东西?知识分子了解礼乐,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就生出多少文化!今人遇到任何东西,都不是知音人,都浪费了!不是知音人,多少好东西都错过了!并不是你不知音,天下就没有知音的。

将来要有一有道德的团体,必要有所守。如什么事都要抢先,岂懂“时”的观念?好利、好权、好名者,表演完,都梦碎了!

有智慧,什么事来能照,过去了,就没有痕迹。真明白,可知道怎么处人做事?天下大事绝非一人能做,嫉妒乃妾妇行。自己测试自己,自试也,看读一辈子书,用得上否?许多人不可靠,就想出卖别人,换得一官半职。

中国人懂中国史,懂解答,就知怎么做。强求,反效果。“友恭双贵会”可以永远用,双贵,你尊贵我亦尊贵,“贵通天下之志,贵除天下之患”,自古就无双赢。以小事大,“畏天者,保其国”(《孟子·梁惠王下》)。用“友恭双贵”,则有兄弟之情。用智慧,有暗示。真有智,小人绝不敢妄行。两个人恋爱,结婚了,永远有事,永用得上。

《易经》之道,以柔克刚。刚柔相济,“既济,定也”(《杂卦传》)。要学会用智慧。实事求是,何不利用环境?千万不可以单打独斗。

做事特别难,外行人不能做内行事,许多事是诚信,要懂怎么做事。孔子之志,“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

团体不能养闲,“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禅师语),做事必要持之以恒。见贤思齐,没知自己是人,就不会有人的作为。人是为别人活,不是为自己活,“仁,二人相偶也”,必要想到别人。人必要有责任感。做事要分层负责,“无分者,人之大害也”(《荀子·富国》)。人贵乎有智,做事得分得清清楚楚。够科员才能者也没几人!领头的是管分的枢机,知此,才知如何分层做事,非讲的。什么都得有群。

“类族辨物”,类万物之情,知类,类之。分类,以类分,物以类聚。如不能类万物之情,能分?分一分,哪类有什么价,不吃亏。读《易》在卜卦?卜天下万物,大卜也。自根上明白,如无通神明之德、之智,那万物之情也类不好。

“类族辨物”,如凭外貌分,结果得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论分物或分人,必自根上明白。分人之情,太难!太难!通造物之理、生生之理,乃神明之德。凭什么分东西、分人?分人,得先知人,才知其应担什么责任。不知自己能做什么,悲哀的地方,还去分别人。

真有大志,有各种人才,就可以做事。夏学社,如英国费边社。分成两种:组党、学术研究。同学每个人能做什么,能者在位。有“群与分”的能力?教育,教之育之,自己不能不懂。得留心你们所看到的人,哪个有才、哪个可用,到时可以有用。

有类、有智,才能分。同学中能分成多少类,长于什么做什么,各展所长。怎么分,怎么得大利,必求其所以然。讲书,完全没有生命力,应讲活学问。

用人最低得有热力,慢慢培养,可以有进步。热力,忠诚,能。类,分之本,“本立而道生”,大本立了,方法都来了。人就怕志气,如没有热,什么办法都没有。仁道,是为别人服务,所以要有热力。好好努力,没有活动不起来的。

每个人都要表己之所长,而人有所长必有所短。许多人读书时讲仁义道德,有了一点地位就男盗女娼,看不起穷人了。我每餐都得有豆腐。一个人忘了自己的出身,真应剁成酱。为政以德,家政亦在内。

多少人要出卖你们的利益,以换取他的前途,你们受人利用犹不知。哪个人可靠?有些人是来做间谍,并不是来听课的。你能得真消息?必声东击西。这代人太愚了,没法有成就。自以为无所不知,我的话你们不服气,太愚!不懂自己不知,能好好学?从头至尾看几本书了?我在什么环境长大的,什么能不知?我这么大的年纪,为国家是如何的奋斗,如未看出我,是你太笨!我都试验过,话准传回去。昔日搞“革命”的,都是大流氓,英雄见面就英雄。太愚,这么多年无教出一个人才。不懂“群与分”,总显自己,能有成功?

我在家庙写上“忠奸违立,无忝所生”,绝不可以原谅汉奸。你们被利用都不知,出卖你们,以找他的容身之地。得一分,必给人十分,不惜出卖你们。我在敌人面前都不做汉奸,还现在做汉奸?你们在屋中坐,我都知你们是做什么的。

我究竟把自己骗到何时为止?五十年无一成才的。两目无光,我不敢说太破。不知奋发图强,就净想捡便宜,看谁都不如你,你也未免太愚了!且愚得过火了!带回一包名片有用?在乎你能不能,不在你有什么关系。时代已经不同,要认清,团体不会因人而变。自欺,说到哪儿、见到某某要人,人家可是迎而不将。

真有智慧,好好领导一个团体,自己造就自己。在“群与分”中,要弄清。对外,群;对内,分层负责,等异。“等异”二字重要!等异,绝不可以有半点私心。做领导人最难!净画小圈子,没等办事就乱了。以团体为私产,几年就搞垮了。有私心,找同盟弟兄。要自求多福,没人给你送幸福。牺牲大家的利益,以求得自己的福利,但有时反为人利用。

我登上这块土,永远不变。人活着,不是做事就死,我一辈子尽在第一线。考虑该做与否,就看做得够不够。一失分寸没人承认,自己把持得住最重要。现在做,可立竿见影。

读过的高级智慧,不能空过。现在环境乱,天天说,就为知敝,以达“永终”,“永终知敝”(归妹卦《大象》“君子以永终知敝”)。应谋“永终”,要怎么做?必先知敝。分家,何以动刀?没能等异。

必要真明白,训练你们,要练习做事。有余力,可以干点别的事,为百姓谋幸福,如果失伦,那就连禽兽都不如了!第一件事要做什么?不能叫时代空过,必要有点建树。应世特别重要,许多人有执照,可是什么也不能。要能,最重要!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以草木丛生,喻天下大乱,好坏不分。有贤人才能除害。思想必是一贯的,读书要冷静想,要知怎么读书,时学为要!

你们怎么读《史记》《春秋》?孔子之志未能实行。孔子志在《春秋》,《春秋》为其政治蓝图。司马迁遭受腐刑后,他之所以不死,因为志在《史记》,说“《史记》上承麟书”。我为上乘人说法。

明朝将亡之际,汉人认为是“亡天下”。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抗清,结果都失败了。黄写《明夷待访录》,王遍注群经,顾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皆有志之士,就后面一本有用。顾炎武是跑单帮的祖师爷,从山西到河北做贸易,吃尽了多少苦头,一边做买卖一边研究问题,最后完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没有牺牲,哪有得?你们根本没有读书,天天读些什么?

到末年,都有志士。清末,谭嗣同有《仁学》,其本身为革命流血。康有为《大同书》,没有影响力。孙中山《孙文学说》,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人的思想不能空虚,人心空虚,真空!

奉元,是本钱,就看你们的智慧怎么去发挥。元之源,百家争鸣。中国什么都不多,就书多,有几本有用?“养浩然气,读有用书”,有智慧者可把史书都读活了!

我赶上两次世界大战,所见、所闻、所传闻,谁比得上?《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的天下观与今天已不同了。大陆有志之士太多了,已经将《四库全书》做成光碟。

不知自己读什么书,以后能写什么书?孔子历经多少的考验,毁一次光一次,真理就一个。权势一过,则什么都没了!真能抓住真理的有几人?有几本传世之学?

读书在启发智慧,智慧放诸四海而皆准。道理与真理是一个,什么政权都影响不了。怎么用心?必要以道,绝不可以奸诈。怎么做事?头脑不清楚,能做事?唯道与德永存。没有道德力量,什么也不能传。内圣,养浩然气;外王,读有用书。上课应多讲些人话。伯夷、叔齐,反对以暴易暴,二人叩马而谏;周武王不听,二人乃饿死于首阳山,尸谏。说“不食周粟”(《史记·伯夷列传》),是钦定思想。要创立合时的思想,能传可真不容易!在世上,有多少能传的思想?周公到孔子,孔子集大成。

什么环境产生什么人。环境不同,人物有别。你们赶上末班车,有福。学统不同,所承的就不同。要会利用时机,每天应知怎么活。不分男女,在乎志。年轻得学做事,必要有方法、准则,了解得深,运用高妙,视智慧高低,接受多少。

看韩愈《进学解》。韩愈不过“文起八代之衰”,第一次文学革命。汉后,即尚浮夸;魏晋,专显才华,尚文辞之美。韩的立说中心“文以载道”,不尚空言。我们不是文起八代之衰,而是要“文起钦定之衰”,此文乃“文宣王”之文,是大革命,自根上开始,奉元行事。《五经正义》是钦定的;昔日不合钦定的,不能出版。考据训诂已过。

诸子百家,起于礼坏乐崩、王室陵夷之时代,在九圣之后,百家争鸣。秦汉以后至清,为钦定之学。有一百多年,成为外国文化之实验场。奉元弟子要收秋,“学校钦定之枉”,将钦定做结束。如有摩西之智,奉元,“道正率性之元”,有历史轨道可循。今后要百家争鸣。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奉元要文起钦定之衰,“学校钦定之枉,道正率性之元”,以此作为标准。

何以否定旧说?《文中子》云:“九师兴而《易》道衰,三传作而《春秋》散。”刘安请九个名家作《易》注,成《淮南鸿烈解》。汉宗室刘安王,有志革汉朝的命。钦定之下都是奴儒,是钦定的打手。

记住,我们要文起钦定之衰,要实事求是。什么都变,就真理不变,真理是自实事求是来的。秦始皇实是对中国真正有贡献者,一切都统一。

要将古人话,用今语说出,让人容易明白。活学问,必要用上。《尚书》自《尧典》开始,净讲些什么?有罪必罚,但守住一个宽,“唯宽”,即“哀矜而勿喜”。要把思想弄得很宽松。追求谁为乱之主谋、谁为助恶者,即识元(源)。许多乱,都其来有自。求乱之源后,应想一想其何以如此?自其生活背景、求学历程下手。做事,有一正当的目标,有路可循,绝不可以离轨。有德有爱,也未必传,况无德乎?深思之,从明至今,不过一部《天下郡国利病书》。

同中求异,礼;异中求同,乐。类万物之情,接种,乃是“类情”的功夫。读完《易》,真明白,就忙不过来。将不同的东西类在一起,就可以发挥作用;没有类情,就失败。何以不能类人?那岂不成行尸走肉?花瓶内有多少玄机?没有智慧焉能类情?处人,必要坦坦白白,互助,各发挥所长。因为有嫉妒心,所以不发挥作用。人最坏!

多说多失败,不能守口绝没人用你做事。同学多半小康之家,必要合作,可以与富人争衡。我希望有生之年,制药厂能弄成形。能容,天下人才都为你所用;不能容,即使一个人也没饭吃。

起码得有德,最要为信德,朋友信之。最坏的信,也得有“尾生之信”,至死也不变。信与生命,同一重要。知音难求,如伯牙与钟子期。此即华夏文化,“虽之夷狄,亦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我至今犹未给亲孙子一分钱。书院有地,你们能办?你们最缺“群德”了,不能合作。我用人,不告诉他怎么做,是看他怎么做。你们什么都有,就没有脑子,愚到极点!对一人不认识清楚,就叫他任事,最后非但败事而已,还出卖。

何以在乱世什么事也看不懂?真会用脑,非一日之功。智慧绝非一日之功来的。天下大乱,你们还如此有定力,一点好奇心也没有,怎么认识乱世?一个人得有培养、有环境,才能时其事,自己知道时候到了,要干。没时其事,则得反效果。但一个人有能,也不要什么事都叫他做,让他没有休息的机会,怎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