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与养生
1145300000025

第25章 佛门如何养生

一、调养心性

心的力量很大。同事中有位查出糖尿病,心情很紧张,一周查一次血糖,稍有上升就恐惧。跑大小医院,天天打针吃药,不惜花费,可不到5年就告别人世。另一位确诊为白血病,医生告知坚持打针服药,可活5~8年。他非常开朗,能多活一天就好好过一天,能吃就吃,能走就走。与友人下棋、打麻将、谈天说地,喜笑颜开,从外表看不出他是病人。已快10年了,称他突破吉尼斯纪录。

以预防为主的养生之道,非常强调心性,养生家们都把它提到首位。佛门弟子心态平和,慈悲为怀,对人处事用心良苦,说话做事不伤害他人。发菩提心,珍爱生命。他们的德行,全靠自身修炼。我读过《禅林宝训》,全套书都讲怎么做一个德高望重、品行高尚的人。大德者必大寿,孔子也指出:“仁者寿。”

调养心性即心理养生。《法藏碎金录》讲:“恬愉相资,成长久之道;喜怒不节,伤阴阳之和。”恬适与欢愉互补,大喜大悲令人体阴阳失调。保持闲静,是健康长寿之道。佛家长年累月参禅打坐,调伏内心妄念,就掌握了健康的钥匙。《法句经》说:“贪淫至老,嗔恚(嗔怒、怀恨)致病,愚痴致死。”戒除了这三毒,身心会得到安乐。喜怒无常、生气,可导致动脉痉挛,表现为猝死。

庙宇是最适宜修身养性的场所,现今仍有不少名人、学者、艺术家最终看破放下,也选择出家,踏进寺门。

二、持戒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受戒,就是改变自己生活方式,不贪求,洗净自心。

戒烟酒。吸烟是一大公害,于身体有害无益,佛门是有先见之明的。酒乱心性,麻痹大脑神经,酒醉后胡言乱语,行为放荡,是佛家大忌。《法句经》说:“酒致失志,为放逸行。”现今酒后驾车出车祸不少,害人害己,甚而走不归路。饮酒伤肝,易患胃病。我在藏区亲见几位年轻人饮酒上瘾,酒瓶随身带,不时喝上几口,导致不喝酒就双手颤抖,三四十岁就酒精中毒死亡。《大涅槃经》这样说:“酒不为善,诸恶根本,若能断除,则之远罪。”

戒荤腥。佛门不食肉,为中国汉传佛教特色。在印度,藏传佛教中僧人皆食肉。不食肉源于众生平等。食肉,会丧失悲悯众生之心。孟子都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佛门不杀生,主张放生,于今看来有利环保。腥,是刺激味重的葱、蒜、韭菜等辛辣之物。一是诵经口臭,二是滋长欲望,不能净心修行。所以,僧人不得不戒贪美味。《法藏碎金录》说:“饮食美味,太多则伤。”佛门弟子不食荤腥,以免导致眷恋红尘,心花意乱。

不淫邪,就不会乱伦,影响家庭不睦,伤风败俗。在两性上佛门采取禁欲主义,不能结婚,有了孩子出家的,都断绝往来。相关资料讲,有些高僧修炼好的,火化后有舍利子,全在保精。

戒律是对僧人的高度约束,戒律越严,烦恼越少,越有利于心性调养。现今僧房内,有的僧人有电视机、影碟机、收录机、电脑,室外走廊都请人打扫,很有可能影响自身素质下降。一僧人对我说,现在僧侣的生活也现代化了。

三、修习禅定

禅定是僧人的必修课,没有一个佛门弟子不习禅的。“戒、定、慧”中“戒”是对僧人生活方面的制约,是基础。“定”是关键,由定生慧。虽然慧才是坐禅的目的,长期修习禅定,可以强身健体,抵御和治疗疾病,自然就延年益寿了。坐禅是外静内动,能促进血液循环,脑子得到很好休息。高僧大德多长寿,与他们禅定功夫分不开,有几天几夜乃至10天半月不吃不睡。

坐禅、念佛已有章节详叙,不再赘述。

四、素食

佛门素食,一是慈悲平等,爱惜一切生命,不杀生。二是因果报应,认为现在你吃它的肉,死后自己变成什么,它也会来吃你。但素食绝不是出于迷信的动机,既保养仁慈恻隐之心,亦可保持个人健康。

素食品中,蔬菜富含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天然谷物、杂粮水果、蔬菜等含水溶性纤维,易消化,清肠道,排毒快。多食蔬菜,神志清醒,营养易吸收,清洁血液,增强免疫功能。不信佛的欧美人中,同样提倡老人要多吃素。另有详述,仅以佛门养生长寿因素之一提出。

五、静坐

动以养身,静以养心。健康得之清净,方寸不乱,无挂无碍,是一种自我疗法。静坐与坐禅入定是有区别的,不讲究坐姿,随意找个安静地方坐下,挺直腰背就行。微闭双眼,全身放松,不想、不说,能助气血流通,升清降浊,解除心理、生理束缚和压力。静坐能解除疲劳,清醒头脑,平心静气,但不会入定。僧人们有时随意静静地坐着,并未盘腿,会身心恬适。在乡间或老人中,也可见到有静坐的,完全是为了暂时缓解疲劳程度,借以醒脑、恢复精神和体力。

僧人们静坐,仅次于禅定修习,能做到无他相、无我相、无色相,内守窍门。内外双修,达到无我心境。另有篇幅介绍,故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