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与养生
1145300000027

第27章 静坐

多数佛学书刊都将“坐禅”与“静坐”或“禅定”混淆在一起,然而在强身健体的作用上还是有差别的,实则“静坐”与“坐禅”同中有异。“坐禅”,为僧人必修课,是“戒、定、慧”三阶段中的关键。戒能防恶扬善,由“戒”生“定”,从“定”发“慧”,三者不能分割。坐禅的真正目的在于生“慧”,获得开悟。坐禅,从外表形态看是在静坐,然而端庄肃穆,必须跌咖趺坐(单盘或双盘腿),循规蹈矩,尽可能遏止妄念,注重呼吸。功夫深会入定,长达三五天或十天半月不吃不喝不睡。外境不扰,内心无喘,心、口、意寂然不二。

静坐是一种自我疗法,简单易行,很随意,无须证慧。静坐,在家庭、学校皆适宜。一般人未受三规五戒,只要环境安静,放松身心,在调伏内心上与坐禅一致,万缘放下方能达到休息大脑恢复精力的目的,时间长短都行。慧能大师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禅定乃“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我们不难看见,教师在进教室前,要求学生在座位上安静下来,开会前要求雅静,是在“收心”,心定神凝,以便于集中精力听讲。静坐作为养生,无病防病,有病治病。至于长年累月静坐,有的达到身心居无,甚而进入定境,已属静坐升级,如同坐禅。静坐促进头部静脉回流,补充动脉血流。作为普通工作者、劳动者,当其感到疲倦,不拘时间地点,默坐10分钟上下,借以解乏,立竿见影,在乡间、在办公室都可见到。那不是在养生,是生理上的临时需要。比如高度用脑感到头昏沉,在桌面上睏伏10来分钟,大脑立即清醒。

静坐作为养生术,亦有要求。一般静坐,不讲究坐姿,自己觉得舒适就行,腰背挺直,眼睛微闭,什么都不想。心平气和,气血畅通,体内各系统顺利发挥作用。这种自然静坐,是一种“无为”法。小病小痛,有人静卧两三天自然就好了,与此同理。目前西方的上班族,有的提前10来分钟到办公室,先静坐,备足精神,调理情绪,以应对紧张繁忙的事务。

正规静坐是:1.环境安静,光线不太亮;2.挺直上身,端正舒展;3.两手平放在大腿靠近躯体处;4.脚踏实地,脚与小腿、小腿与大腿、大腿与躯干皆成直角,放松肌肉;5.寂然默坐,什么都不想。有的书籍讲到静坐,与坐禅要求完全一致,在我看来不学佛的人难以坚持下去。能持之以恒者,不如修炼坐禅,效果更佳。

静坐创立了精神疗法。大脑皮质太兴奋,会抑制自主神经。静坐时大脑皮质得到松弛,解除自主神经强度得到平衡,恢复达到“心身如一”。保持内心宁静,是意识在支配身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何来?”靠意念为诱导,意气合一,气血相依,治疗慢性病,减轻或治愈疾病。静坐由于精神力集中,补虚导滞。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使活力、热力渐渐发挥其治疗作用。

病由心生,气血耗损,心虚气弱,风寒暑湿乘虚而入。药物医治,可痊愈一时,心病还需心药医。须先补气,补气先养性,调伏烦恼妄心。静坐与坐禅一样,最初可能出现种种幻觉,如飞升、摇摆、位移,不必惊惧,随后会自然消失。各自体质心境不一,引起生理心理变化反应不一,出现的奇异现象也会有别。种种幻境发生,皆虚幻不实。静坐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古人说:“气血淤阻,病由之生;气血通,则百病愈。”静坐时,体温升高、微汗,是血液畅通现象,可增强耐寒力和消化力,皮肤润泽、美容。静坐时凝聚精神,心平气和,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在体内脏器方面,对胃肠病,肝、脾、肾、胆、肺、高血压,心、脑、内分泌等慢性病防治有效。

静坐属气功范围,是对生命力的发挥。实质是锻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正祛邪。内炼神气,外炼形骸,从而提高防御能力,祛病延年。

静坐与坐禅相同处在于:排除杂念,心、口、意不二,外静内动强调内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静坐与坐禅,在防病治病上原理一致,所以将它纳入佛教养生范围。

静坐能防止疲劳,解除精神压力。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工商家、运动家、工薪阶层显得必要。上班前后能静坐10来分钟,可舒缓心身。患高血压、心脏病、头晕等病症的人,为防跌倒,最好是在床上静坐。

静坐以健身,简单有效,极少负作用,且能引发增加我们生命中原有能力,来防治现代人身心可能引起的疾病。

儒家静坐,遵循“存心养性”,心纯体健,以充实人生,完满人生;道家静坐,追求“修心炼性”,充盈元气,身心兼顾,达到“天人合一”,养生延年。佛家图无生,道家图长生。

入静。此内容,其他书刊未曾见到,是我亲身证得,而且确实存在,僧人们也这样讲。夜半醒来,我难以入眠,起身打坐又太早。既然行、住、坐、卧皆有禅,我想体证躺卧在床上是否会进入禅境。当我平卧不动,排除杂念,不一会儿不觉有被褥、垫絮,身躯也没有了,只知应有呼吸,不觉有出入,脑子一片空白。能听、能思考、能随意支配肢体。入定,身不由己,可遇而不可求。入静,可自由主宰,不卧、不坐立即起身,一样感到轻松。我又体验静坐,同样想入静即入静,时间长短都行,完全可自己把握。

峨眉山报国寺现年97岁的通永老和尚,是我投拜的师父。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仅听力微弱,有弟子送辆轿车供出入。他选定的传钵人心明师傅对我讲,通永老和尚坐车在闹市区也能“入静”,那时我体解不了“入静”是咋回事。禅,讲求证悟,就是这个道理。

因是子静坐法(摘编)

因是子为别号,本名蒋维乔(1873-1958),江苏武进人。新中国成立前,曾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东南大学校长。幼年体弱多病,少年时患严重肺病,无药可治。他坚持静坐,创导出静坐功以治愈。他潜心学佛,以亲身体验,于1914年撰写出《因是子静坐法》一书,多次再版,行销数十万册,照此静坐治好痼疾者无计其数。1955年他83岁时仍耳聪目明,手脚敏捷,很少伤风感冒,终年无疾病。

1.坐前调和

调饮食——食量过多,加重胃肠负担;食之太少,营养不足。食物不能过于厚味,多吃蔬菜更好。饱食后不宜静坐,空腹最适宜。

调睡眠——以八小时为度,必须定时,入睡前床上打坐,半夜后无睡意也可入坐。

调身——端正姿势,解衣宽带。

调息——腹式呼吸,鼻息出入缓慢,数息以遏止杂念。

调心——心意平和集中,勿令弛散。

2.静坐

两腿双盘,单盘,不盘都行;或者两脚下垂平坐,但须左脚跟靠在右脚背上;或者两脚着地,与腿成直角。

头颈伸直,面孔朝前,眼睛微闭,嘴闭合,舌抵上颚。

静坐时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脐下一寸左右),以调伏妄念。妄念忽生忽灭,可从1数到100,周而复始。

呼吸极轻细,慢慢加长到达小腹部,可使滞留在大小肠内的血液输送出去,达于四肢。

以此法静坐,长期坚持,可治疗各种慢性病,包括药物难以治疗的也奏效。此外如能配合动功,练八段锦、太极拳等,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