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与养生
1145300000028

第28章 素食养生

素食,绝非迷信。于佛门是为了持戒,不杀生。源于众生平等,保养仁慈恻隐之心。素食,有人为信仰而吃,有人为还愿而吃,有人为环保而吃,有人为健康而吃。动物脂肪会增高人体胆固醇,引起多种疾病。不信教的欧美人士同样提倡素食,因为不少老寿星多是素食者。在英国,约有1/4的年轻妇女为了防胖不再吃肉。少吃肉,是未来饮食的一大趋势。

早在佛教传入之前,我国已有素食之说。《仪礼·丧服》载:“既炼……饭素食。”(祭祀祖先,要吃素。)《礼记·坊记》中说:“七日戒,三日斋。”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汉地风俗习惯相结合,才有吃素的戒律。梁武帝崇佛,根据《大涅槃经》的教义倡导吃素,亲笔撰写《断酒肉文》。又因为佛教“戒杀”、“放生”思想,与儒家“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相契合。素食者内心坦荡,生活乐观,对人和动物更加有爱心。

美国参议院营养及人类需要精选委员会所作的报告说明:食肉和十大死亡原因中的六种疾病(心脏病、癌症、脑血栓、糖尿病、动脉硬化、肝硬化)有关,因肉食产生阻塞动脉的胆固醇。骇人听闻的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病毒,源发于动物身上。在美国、日本、巴基斯坦和南美诸国家调查显示,素食者平均寿命高出肉食者5岁以上,基本不患高血压、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

瑞典博物学家林耐,最早将人类确定为灵长目,而非食肉目动物。他说:“人类的结构,无论从内在或外表看,若与畜类比较,都显示出谷、菜、果即是他的天然食物。”从消化系统看,食肉动物犬齿发达,小肠短,大肠平滑。人的犬齿不发达,小肠约有6公尺。

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素食中营养的丰富及全面,大大超过肉食。前苏联高加索地区,饮食全是新鲜蔬菜、谷物、瓜果、乳酪和牛奶,皆不食肉。在10万人中,100岁以上有50人。而美国10万人中,100岁以上的仅3人。保加利亚在二战前,600万人中100岁老人有160多人,其中95%终生素食。现在,美国、欧洲及日本正在改变饮食结构,强调以素食为主。1994年,美国素食者已达1200万人,类似“全素斋”食店遍及各大城市,逾1,000家,食客来自各阶层,包括各类明星。台湾吃素人口10,000以上,长期吃素的14%。

长寿,并非现代医学、营养学指导的高热量、高蛋白,而是谷类、菜类食物的营养论。全球众多寿星多素食或半素食:匈牙利农夫查登186岁,挪威农夫苏伦登160岁,前苏联山地人米斯里莫夫160岁,丹麦农夫庄康波格146岁。他们的日常饮食不离大麦、马铃薯、豆类、白菜等。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圣贤(如爱因斯坦、萧伯纳、莎士比亚、牛顿、富兰克林、甘地、史怀哲及所有瑜伽行者)皆素食。我国的广大僧尼,当代的梁漱溟、赵朴初、林丙南等居士素食达70年以上。

孙中山先生大力倡导素食。《孙文学说》中写道:“中国人常饮者为清茶,常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食物,为今日卫生家所以认为最营养且有益于养生者;故我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及酒肉,常多长寿。”“西方提倡素食,在于科学卫生之知识,以求延年益寿之功夫,然真素食之品,无中国之美称,其调味之方,无中国之精巧。”“夫素食为延年益寿之妙术,已为今日科学家、卫生家、生理学家、医学家所共认矣!而中国人之素食尤为适宜。”

“斋饭能益寿,素食能养生。”素食中,蔬菜含水溶性纤维,称“绿色清道夫”。纤维质普遍存在于谷物、豆类、马铃薯、玉米、菌类、蔬菜、水果之中,营养完善。佛门素食珍品有:竹笋、豆制品、蘑菇、木耳等。人体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成分:糖、蛋白质、脂肪,可从谷物、蔬菜中得到基本满足。虽然粗糙些,通过消化吸收,降低血液中胆固醇,能预防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减少脂肪吸收,也就能减肥。人体发胖,是食肉过多,动物脂肪、蛋白质在体内产生过多热量无处使用而囤积的结果。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

食物在体内分解为酸性、碱性两大类。动物肉类为饱和脂肪,猪肉达75%。胆固醇多,血管易硬化。植物性脂肪为非饱和脂肪,可降低体内胆固醇。多食肉类,血液呈酸性(血浊);多食蔬菜,血液保持碱性(血清),畅流无碍,使人清爽,精力充沛,富于耐力。奥林匹克著名游泳冠军茂林罗斯,两岁时开始吃素,游泳速度惊人,耐力特强,比赛最后关头速度加倍。老牌著名影星蝴蝶,日常素食,古稀之年风韵犹存。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寺院僧尼素食奠定了物质基础。寺院用当地土特产制作素食,独放异彩,回味无穷。乾隆皇帝游江南,到许多寺院去吃素菜,在常州天宁寺品尝后说:“胜鹿脯、熊掌万万矣。”我曾在峨眉山万年寺吃过一顿斋饭,一席素食使人俗念顿消。工艺菜多有象征意义,外表形态与荤宴一模一样,而且更爽口。四川的著名四大斋僧曾到此传厨艺,山上有僧尼至今尚能操持。至于其他不少寺院名曰素餐,实在不敢赞扬。

素食,不是僧尼、居士们的专利。为自身健康,老年养生,素食好处多多,但也不能当作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