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观学概论
1145800000028

第28章 佛性义(2)

众生是否都有佛性,这有理外行心与理内行心之分。理外行心,就是像外道所说的一切法有生有灭。理内行心,就是佛法所说的一切法不生不灭。这 里先说“理外无佛性,理内有佛性。若自理外言,则理外即无众生也无佛性……不但凡夫无佛性,乃至阿罗汉亦是无佛性……不但草木无佛性,众生亦无佛性。”更自理内言:“则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大集经》云:诸佛菩萨观一切法,无非是菩提。理内一切诸法依(报)正(报)不二。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若悟诸法平等,不见依正二相,故理实无有成不成相,无不成故,假言成佛。以此义故,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故经云一切诸法皆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菩提,一切众生亦应得。此明以众生弥勒,一如无二。众生既尔,草木亦然。故知理通。故欲作无往不得,是故得名大乘无碍,此是通门明义也。若论别门,此则不得然。何以故?明众生有心迷,故得有觉悟之理,草木无心,故不迷。宁得有觉悟之义了喻如梦觉,不梦则不觉,以是义故,云众生有佛性,故成佛;草木无佛性故,不成佛也。成与不成,皆是佛语,何有惊怪也。”这是理外无佛性,理内有佛性。

关于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据《般若经》说:“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华严经》亦云:“平等真法界,一切众生入,真实无所入。”故吉藏认为:“既言一切众生入,当知理外众生入,而实无所入者,此入理内无复众生,故言实无所入……当知理内既无众生,亦无佛性,理外有众生可度,故言理外众生有佛性。”并说:“理外若无,理内则有,理内若无,理外则有,或时言内外俱有,或时言内外俱无。故经云:‘阐提人有,善根人无,善根人有,阐提人无……’所以作此不定说者,欲明佛性非是有无故,时或说有,或时说无也。……至于佛性,非有非无,非理内非理外,是故若得悟,有无内外,平等无二,始可名为正因佛性也。”故《涅槃论》云:“众生有佛性非密,众生无佛性亦非密,众生即是佛,乃名为密也。”故吉藏大师说:“所以得言众生无佛性者,不见佛性故。佛性无众生者,不见众生故。亦得言众生有佛性,依如来藏故。亦得言佛性有众生,如来藏为生死作依持建立故。”据此而吉藏大师结论云:“若悟诸法平等无二无是无非者,十一家所说,并得正因佛性。”

佛性问题,原来是继佛家言佛道而提出的问题。既然知道有佛道,于是更问人们是否真正能行此道,是否有成佛之性这个问题。所以《涅槃经》讲佛性,传说为释迦牟尼佛最后所说之经。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早就有心性问题。故鸠摩罗什传《般若》,道生就说佛性为得佛之理,一切众生都有这个佛性。众生即佛性,是以要成佛的有情(众生),故要成佛即众生之事,也就是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之性。这个问题并不是不能这么说。吉藏破之,只是众生欲作佛而非佛,说众生有欲作佛之性,而不可说众生是佛性。这主要是讲众生为一现实的存在,作佛只是其可能性。可能非现实,故不可说众生是佛性。而第二种意思,是说佛性以心之神识等为正因佛性者,这在印度的《胜曼》、《楞伽》、《密严》等经里,都说如来藏藏识为佛性。人之作佛修道,自本于心,则心自当有佛性。吉藏大师以人们的心无常,佛性常,阿赖耶识为无明生死本,以斥此说,只是从人们现有之心非常,有无明生死,而人们正欲出此无明生死之心为说。《胜鬘经》中说有如来藏,则应当允许有如来藏心,是人们所内具之心,而为人欲作佛之性所在。如来藏这个名字,意思是指一如来之境为修道所向,而尚未开显出来。所以后面虽说这个为佛性,而开始不这样说。破第三种意思,以当果与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之说,这当果即是当来之佛果,人们既然说当行佛道,而行尽此道,自当得佛果。人们这个当果,就有成佛的可能或成佛之理。这是针对前述修佛道之事的究竟处,说有这种可能,有这种道理,而有佛性。这也不是不可说。其中言成佛之理为世谛理,即谓此世俗中众生的法中,就有这成佛之理。其言此理为真谛理,则是此理使众生成佛,即使众生成为非众生而言、此理不属于这世俗的众生诸法,则此理为超世俗理。这二者也同理可说,将这二者概括起来,只是总说这世谛理、真谛理、言一得佛之理;也更可说。为什么要破斥这些说法呢?以佛只有修成才有,即是造作法而为无常。但是我们所说的当果,只是“当有此果”而“当有此果”是理,而此理不是造作法,也非无常。又以三义破得佛之理的说:一旦谓此理如果有,就是事而非理,如果无即无理。更有“三时破”、“即空离空破”之二义,如前所说的是一个道理。然而这三种破,乃可说亦可不说。因为得佛之理是佛性,此理自非已成事。但非已成事并非无理。又因为理不在时中,也可不以三时破。为什么要必须破斥这以得佛之理为佛性呢?意在破出众生认为得佛之理为佛性是一种客观事实。若是一种客观事实,但实际上众生又未得成佛,即仅见得佛之理,并不能使人成佛,也就不是真正使人成佛之性。则此理只是客观上抽象的可能,可能实现,也可能不实现。必须要真正使人成佛,才是佛性。所以此理并非佛性。为此,唯人以视此“得佛之理”为一事实,才可自非能使人真正成佛,而言其非佛性,乃更可于此事实作三时破即空、离空破。为什么要以非俗非真之中道,为正因佛性,以代得佛之理为佛性之说,即言得佛之理,可以只指一种抽象的可能,而中道则是人们必须遵照并实际修行的。人们如果遵循中道,那么虽然没有得佛,而最终肯定会成佛。而此道就是人们具体的修行之道,并非只是一种客观的抽象的可能之理。如果我们说人们遵循中道修行而来得佛的时候,可以说这些中道行者,有得佛之理,有成佛的可能性。

(第三节)本有与始有

由于《涅槃经》弘传,阐提无性的思想已日见式微,众生有性的思想入主佛学界,成为佛性思想的主流。关于佛性思想的争论,反映出佛性的本有与始有的争论。

所谓本有,主张佛体理极,性自天然,一切众生,本自觉悟,不假造作,终必成佛;所谓始有,则认为清净佛果,从妙因生,众生觉性,待缘始起,破障开悟,当来作佛。佛性本有,还是始有,诸大乘经曲说法不一,甚至一部经典中就有多种说法。例如《如来宝藏经》以九喻说众生有如来藏性:化佛在萎花喻,淳密在严树喻,粳粮未离皮喻、真金坠不净喻、贫女有珍宝藏喻,庵罗果内种不坏喻、金像裹秽物喻、贫女怀贵子喻、金像泥模喻。大本《涅槃经》也有贫女宝藏喻、力士额珠、暗室瓶瓮、雪山甜药之喻等,佛性如贫女家中之密藏,其意思是说众生佛性本来具有,只是为垢尘烦恼所覆盖,一时不得自见罢了;这有如贫女家中,本藏有黄金,只是尚未发掘,故暂为贫女,一旦发掘出来,辄可成为巨富。主本有者以此为据,证众生佛性本有。

本有说的基本观点,以所引的经论看,主要以理性和因性解释佛性。既然真理自然,佛性常住,因此说众生本有佛性。其基本立足点是众生有正因佛性在,他日必得佛果,以必有固,言佛性本有。宝亮之《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五十六说:“明众生佛性亦然,非即身中已有一切种智,以有因故言众生有佛性。若无此天然之质,为神之主,终不修因,除迷求解,正以神明之道,异于木石,可得莹饰,故习解虚衿,断生死累尽。”同时述说:“先有酪相在,因中说果,必有故言有也。”其意思就是说,所谓本有者,非即身中已有一切种智,只为此种生有身中异于木石之神明正因,所以能除迷求解,断惑尽累,出生死涅槃。这有如乳中有酪相在,必能生酪。“若言乳中定无酪者,至不可言乳中定无酪性。”僧宗(438—496)对此作案曰:“若使乳之无酪,如无兔角者,何故能生于酪,而不能生兔角也。”就是说乳能生酪,而不生兔角,说明乳中有酪性在,而无兔角之牲。乳与兔角是风马牛不相关,故不可说乳中有兔角之性;反之,乳与酪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故可说乳中有酪性。

灌顶在《大般涅槃经玄义》中说:“木石之流,无有成佛之理,则非本有之用,众生必应作佛,今犹是因,因是本有,果是始有,本有始有之理,即是功用义。”这一主张认为,众生异于本石等无情物,由于有成佛之理,有成佛之因,必得佛果。本有论者这种果自因出,有因必得果的思想,从理论思维角度理解,是有其合现因素的。如《中论》说:“法从因缘有,不应言无因。无无因有果,无无果之因。”《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七也说:“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如世间人,说泥即是瓶,缕即是衣,是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者,牛即水草,人即是食。”《大智度论》卷四十三说:“知人曰食数匹布,不可食,以布因缘得食,是名因中说果。如见好画,而言好乎,是为果中说因。”这种因中说果,果中说因的思想,是佛教学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关于始有说,据史料记载,来自当果义。前述列十一家佛性说,其第八家以当果的正因佛性。吉藏大师在《大乘玄论》卷三说:“当果为正因佛性,此是古旧诸师多用此义。此是始有义。若是始有,即是作法。作法无常,非佛性也。”这假话揭示了二层意思:一认为当来果说为始有义,二是主当来是作法非佛性。始有说的本意正是约果立言,望果说始有。就是说佛果从妙因生,众生本杂染不净,自非妙因,因此众生之于佛性,自为始有;始有还有一层意思,是指众生本有佛性,既有佛性,必得佛果,但在凡夫位时,原未得果,望得果,说有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