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
11556000000002

第2章 序一

曹锡仁

广林教授积数年之功,又推出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真是可喜可贺!

我不清楚广林教授以前是否作过关于海南文化的具体研究,也不清楚在他的眼里对既往学者关于海南文化研究是如何评价的,但这次一上手便是直奔堂室,叩问海南文化的本根,要从起源上、本源上、根子上对海南文化问个究竟。这是一种气势、一种眼界、一种态度,这种探索的勇气,真是可喜可贺!

其实,研究海南文化很难,这不是一般的难,而是相当的难。首先难就难在发生学意义上的海南文化起源的把握上,我们能够知道的是,汉民族并不是海南岛的原住民,移民是汉族群的身份特征。那么,占人口第二位的黎族是不是原住民呢?黎族船形屋的居住文化式样通过考古学的揭示,说明也不是;万年之前的昌化人和三亚落笔洞人,他们有没有自己的生命传承?他们与进入文明时代的海南人有没有什么遗传学意义上的关涉?至今也没有可靠证据。人类知识谱系和文明历史使我们知道,人类创造了文化,也就生活在它所创造的文化之中。文化一方面是人类生活的样式,同时又成为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标识。人类一开始是怎样生活着,也就怎样地构建着自己的文化。这一文化与那一文化的不同,是因为人类不同族群的生活样式不同。判断一个地区文化的起源,应当判断这一地区族群的存在,这是追溯文化起源的一般逻辑。那么,谁是最早生活在海南岛上的族群呢?汉人、黎苗人,抑或是远古的落笔洞人?换言之,海南文化的起源,跟上述哪种族群有更直接的关系,或者说,他们又怎样地扮演着海南文化起源叙事中的角色?的确很难。广林教授知难而进,巧妙地运用岛屿文化比较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提供了不少细节描述,是一次勇敢的学术进军。

海南文化研究的另一个难度,是关于对海南文化类型的研判。多年以来,尤其是海南置省以来,不少人试图对海南文化的类型(或曰特质)作出研判,颇具代表性的有:海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延伸(或叫海南版);海南文化是黎汉混合型文化;海南文化是中国式的海洋文化;甚至有人把海南文化称为以女性文化为依托的阴柔型文化;更有人干脆说海南文化就是贬官文化,等等,不一而足。把握海南文化的类型或特质这一问题的难度,不仅在于必须首先厘清海南文化的起源,还在于必须同时弄明它的传承与发展,又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本质。而更难的是,当你沿着中原文化在海南传播历程去思考时,会发现比汉人更早在海南存在的黎族文化是那样牢固地扎根于民俗之中,而当你寻着大陆文明去发现文化特质时,又会被海洋文化铺天盖地的影响所折服。正是在左右为难之际,广林教授断然抛出自己的最新判断,海南文化是“蓝色的农业文化”,叫人眼前一亮!当然,我来不及消化这一结论,不知道蓝色的还是不是农业文化,农业文化有没有蓝的颜色?但我为他大胆无畏地公布这一论断感到高兴,我认定这是一次学术研究的突破式探索。

海南文化研究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它的内在结构。早些年,有朋友拿来一篇他研究海南文化的文章,说是让提提意见,我一看,好家伙,光海南文化元素就列上十种,什么中原文化、闽南文化、岛屿文化、海洋文化、黎苗文化、佛道文化、西方文化(基督教)、红色文化、农垦文化、椰树文化、贬官文化、东西亚文化、移民文化、妈祖文化,等等。问这些文化元素之间到底什么关系,没有了,似乎它们已经并排坐在了一起。难道说海南文化就是这些元素的叠加?是一个多样的大文化拼盘?面对这种结构性难题,广林教授同样敢于正视。他运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在“张力结构”中去把握不同元素的角色,进而对海南文化的特色作出相应的分析,更进一步地又以“四维”的体系分析,去阐述对海南文化根性的理解,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当然,广林是人文学者,没有用时下潮流通行的函数关系和数学模型去进行数理分析。但他敏锐地抓住了“四维”,即“祖先崇拜”(意识起源维)、“宗法社会”(社会结构维)、“实用理性”(行为习惯维)、“边疆心理”(特殊心理维),去探寻海南文化之“根”,这是一次智慧的学术旅行。

记得初识广林时是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的他刚拿到博士学位,一脸的豪情、一身的壮志,义无反顾地来到海南这个希望之岛,20年过去了,年轻的广林已然变成中年的广林,豪情的面颊已布满岁月的年轮,表达着文化含量的眼神愈加文化化了。可喜可贺的是,广林依然是当年的广林,对海南文化的关注如同他早就向往的中国梦一样,锐意不减!

广林教授没有说要给大家一个什么结论,他只是想给关心这一问题的同仁提供一个新的关注的维度,而他自己则无畏地展开了一次探索性的学术旅行。

我相信,广林教授的心里一定有一种期待,那就是与大家一同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