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文化与茶艺
1176300000015

第15章 基础知识(14)

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在中国茶道中主要体现了以下道家理念。

1.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其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2.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3.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4.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不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5.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三)茶道与儒家的关系

“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它们基本上是以儒教观念为指导的。儒家的道德观念与茶道精神是一致的,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融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因此,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三、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中国茶道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可分为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世俗茶道四大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对茶道的基本精神,以精炼的哲理语言加以概括,使所有茶人易于理解和便于掌握的基本精神就是饮茶的道德要求,亦称为茶德。

(一)贵族茶道

由贡茶演化而成,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力和金钱,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才渐大众化。

(二)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是他们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茶道受其影响相继形成各流派。“雅”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诗兴;三是以茶会友;四是雅化茶事。

(三)禅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

(四)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茶趣。

四、外国茶道

(一)日本茶道

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被日本吸入起源于日本本土且遍种的茶种和茶叶中。在南宋末期(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起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被日本的饮茶习俗吸收,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到明代,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如图2-8所示)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二)朝鲜茶道

朝鲜与中国领土相连,自古关系密切,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创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1786—1866年),他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劝人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知识浅薄却到处炫耀自己,什么也没有却假装拥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应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使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使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应成为人生中的生活准则(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2期)。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也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亦可见,朝鲜的茶礼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五、茶道与茶艺的联系与区别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要通过心灵去体会,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有道而无艺,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则无精、无神。

六、饮茶

(一)基本要求

随着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注重,人们喝茶已不只是要求喝好茶,而更讲究通过科学的饮茶方式改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要达到以上目的,可遵循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正确选用茶叶

茶叶种类繁多,茶性各有千秋。绿茶和青茶中的铁观音属于凉性的茶,青茶中的乌龙茶、大红袍属于中性茶,而红茶、普洱茶属于温性茶。人们在选茶叶时,应根据季节、气候、个人体质和个人习惯等多方面因素选择不同性质的茶叶。

春天,乍暖还寒,以饮用香气浓郁的花茶为好,既可祛寒除邪,又有助于理郁,去除胸中浊气,促进人体阳刚之气回升。

夏天,气候炎热,平时畏热之人,适宜饮用绿茶。因绿茶性苦寒,可消暑解热、清头润肺、生津利便。

秋天,天高气爽,饮上一杯属性平和的乌龙茶为最好,茶性不凉不热,既能清除盛夏浊热,又能恢复津液和神气。

冬季,天气寒冷,肠胃虚寒,或体质较虚弱者饮用味甘性温的红茶为好,以利蓄养人体阳气。另外,红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有助消化、去油腻的作用。

选用茶叶时考虑到个人的饮茶习惯也是值得重视的。

对于初饮茶者或平时不常饮茶者,适合品饮清香醇和的绿茶,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庐山云雾等。有饮茶习惯者或嗜好清淡口味者,可以选择高档烘青和一些地方优质茶,如君山银针、霍山黄芽、旗枪、茉莉烘青等。喜欢茶味浓醇者,适合半发酵的乌龙茶,如铁观音、武夷岩茶、台湾乌龙等。但绿茶性寒,不适于手足易凉、体寒的人饮用。

另外,在选购茶叶时,应注意尽量选择品质优良同时符合国家卫生安全要求的茶叶产品,如绿色食品茶、天然有机茶等。

2.恰当选择饮用方法

水质、水温、茶水比例、冲泡时间、冲泡次数等因素等均会影响茶汤的品质,严格按照这些要求冲泡出的茶汤,才是一杯营养与滋味兼备的好茶。反之,则降低了茶叶本身的营养元素,破坏了茶汤的滋味。另外,对茶叶品饮方法的选择如清饮法和调饮法也是很重要的。

3.正确品饮一杯茶

茶好也需有懂茶之人欣赏。一杯好茶在手,需要饮者从茶汤的色、香、味、形等多个方面欣赏品味,才能真正体现出好茶的价值。

(二)注意事项

(1)不过量空腹饮茶,以免引起“茶醉”。茶汤中含有刺激神经的咖啡因类物质,如果空腹饮茶过量、过浓,或空腹喝铁观音,都容易引起“醉茶”。其症状为胃部不适、烦躁、心慌、头晕、站立不稳等。缓解方法:立即停止饮茶,喝些糖水,吃些水果。

(2)妇女“三期”忌饮浓茶。妇女在孕产期、哺乳期、经期时,可适当饮用清淡的茶叶,但由于生理需要的不同,一般不宜饮用过量、过浓。

(3)忌饭前大量饮茶。饭前大量饮茶会冲淡唾液,影响胃液分泌,从而使人吃饭时感觉无味,同时影响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4)忌饭后立即饮茶。茶叶中富含的茶多酚会与食物中的铁质、蛋白质等营养元素发生凝固作用,从而影响人体对铁质和蛋白质的吸收。

(5)忌饮用冲泡次数过多的茶。一般的茶叶冲泡第四次时,已经基本没有什么营养物质了,连续多次冲泡只会使茶叶中的微量有害物质析出,多喝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6)忌饮用冲泡时间过久的茶。冲泡时间过久,茶叶中的营养物质极易氧化变质,甚至在潮湿环境下滋生有害细菌,因此茶汤不可放置过久。

(7)忌过量饮用浓茶。浓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等刺激神经的物质含量较高,过于强烈,会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更有可能引起头痛、恶心、失眠、烦躁等不良症状。

(8)不能将茶水与含铁剂、酶制剂的药物共同服用。茶汤中的多酚类物质会与含铁剂、酶制剂的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如补血糖浆、蛋白酶、多酶片等。另外,茶汤能刺激神经、提神醒脑,因此也不可与镇静、催眠类药物同时服用,以免适得其反。

(9)其他疾病患者须控制饮茶。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心动过速的冠心病患者,应少饮茶、饮淡茶,甚至不饮茶。有早搏或心房纤颤的冠心病患者,也不宜多饮茶、饮浓茶。而心动过缓或窦房传导阻滞的冠心病患者,则可适当饮茶,以提高心率。

神经衰弱患者要节制饮茶。脾胃虚寒者,或患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者,都要尽量少饮茶,尤其不宜饮浓茶和饭前饮茶。贫血患者要慎饮茶。缺铁性贫血患者在服用补铁药物期间应避免饮茶。其他贫血患者,要防止饮茶过量、过浓,少饮为佳。

)第五节品茗与文学艺术

【学习任务】

1.茶诗、与茶有关的著名小说、著名书画的赏析。

2.与茶有关的谣谚、传说、歌舞及戏曲。

【课前预习】

请收集中国历代茶诗。

我国民间有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从古至今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可见茶的身影。

一、茶与诗、词

我国不仅是茶的祖国,也是世界茶诗的源头。翻开各种史籍,大量咏茶、赞茶诗词歌赋跃然纸上。

(一)茶诗的产生

中国早期文化中常以酒助兴。从屈原的“奠桂酒兮椒浆”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均为酒诗。两晋社会多动乱,文人愤世嫉俗,但又无以匡扶,常高谈阔论,于是出现了清谈家。早期清谈家如刘伶、阮籍大多为酒徒。酒徒的诗常常是天下地上,玄想联篇,与现实却无干系。恰恰在这时,茶加入了文人行列。茶,也从此走上诗坛。晋代左思、刘琨、陶渊明,是对抗反现实主义的“玄言诗”派而产生的优秀作家,正是由左思写出了我国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娇女诗》,全诗280言,56句。这首诗,写的是民间小事,写两个小女儿吹嘘对鼎、烹茶自吃的妙趣。题材虽不重大,却充满了生活气息,不是酒人的癫狂与呻吟,而是从娇女饮茶中透出对生活的热爱,透出一派活泼的生机。

唐代前期,诗人主要仍以酒助兴。唐代诗人广结茶缘还是在陆羽、皎然等饮茶集团出现之后。《茶经》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茶艺,皎然总结了一套茶思想,颜真卿组织了文人茶会,刘长卿、刘禹锡等把茶艺、茶道精神通过诗歌加以渲染。把茶大量移入诗坛,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白居易。白居易一生写了大量的茶诗。到中唐时期,正是从酒居上峰到茶占鳌头的一个转折点。到唐末,茶在文人作品中出现得越来越多。

如诗人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诗》,又称“宝塔诗”,写出了茶与诗客、僧家以及被他们爱慕的明月夜、早晨饮茶的情趣: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典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二)宋代茶诗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