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1238600000063

第63章 传统孝道文化与四川藏族社交礼仪

张利

四川藏族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不但高山峻岭、气候严寒,要抗拒各种自然灾害,还要随时随地躲避或抵抗外敌的侵扰。这就使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一家有难、亲戚邻里相帮,一个寨子有难、一个部落相助的亲密关系。这种互敬、互助和互爱的精神正是传统孝道文化的具体体现。

一、传统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

传统孝道文化有三层含义:一为“仁爱”孝亲思想。这是奉养父母的准则,要求后代对长辈的养育之恩进行“反哺”。倡导养老为本,敬老为先,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理念出发,提倡礼仪、和谐、先王之道,体现对前人、先人的尊重,演绎出做人的基本准则。二为孝顺思想。不仅尽心奉养父母,还要顺从父母的意志。从服从长辈,到服从老师、服从领导,以此规范后人的行为。三为立身思想。孔子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孝道的三部曲在于赡养双亲、为国尽忠、终年立身。要求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而且要继承祖先的德行。从以孝治家引申到以德治国,正是几千年来养老育幼代际互动的伦理文化精华。以“孝道”育人引申到以仁德教育后人,是对孝道文化理念的社会认同。因此,知恩图报,养老送终,为尊长服丧,穿孝、戴孝、守孝的礼俗一直延续下来,建立起一整套孝文化结构体系和由此而来的社会秩序。

二、称谓、敬语及问候语

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四川藏族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人们相互间十分友好、尊敬,这种互敬、互爱的关系充分地体现在称谓、敬语和问候语上。

凡是祖父辈,都称“阿吾”(爷爷),妇女的祖母辈称“阿主”(婆婆、奶奶)。凡是父辈,对年长的都称“阿古”(舅舅),年轻的都称“阿自”(叔叔);母亲辈称“阿尼”(娘娘、婶婶)。男女同辈人之间互相称“俺则”(朋友)。

长辈对晚辈一般都呼为“额者”,这是“弟弟、妹妹”的意思,尽管实际上也许晚一辈,但主要是尊重他们。老人们对青少年则称“俄善”(孙孙)。对长辈及客人、喇嘛等,需要称呼“你”时,都使用“略”(您)。

敬语和问候语的使用也是四川藏族重要的礼仪之一,充分地表现出藏族人之间亲切、和睦的关系。藏语分敬语和非敬语,使用敬语也就特别讲究。敬语的使用对象,主要是父母长老、远方来客以及僧侣喇嘛。平常交往中也较普遍,如平辈平时相逢互称“却得么”(您好)、“哦尕德”(辛苦了)、“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与同辈相别,互道“德么”(平安)、“参波”(顺安)。与长辈或师长招呼,在语句末尾带“啦”字,如像“扎西格根啦”(扎西老师),这里的“啦”字,表示尊敬、吉祥至上等意。下辈听见了师长的吩咐或劝告,回“纳索”(是、遵命)。与长辈、师长相见,小辈主动先呼“各看德么”(贵体安康),端上茶,对师长说:“甲素”(请用茶),而不直说“甲通”(喝茶)。

家里来了客人,将客人迎进锅庄房后,火塘周围的男女老少都要起来连声说“阿多各沙各罗”(请上边坐),把客人让到上首“卡普”或右方“卡西戈”的位置上坐。

晚上睡觉前,对客人要说“萨尔寐”(请睡),道“萨尔寐古哇得”(晚安)。早晨起床后要问候“萨尔寐莫拉得”(睡得可好)或“让莫萨莫拉得”(早安)。

路上碰见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要伸出手请对方从上首方先走,自己站在路边,并互相道“那拉哟”(请慢走)或“寿拉得礼”(走好,别摔倒)。

三、敬献哈达是藏族最崇高圣洁的礼节

最早,哈达是藏族宗教礼仪中向神敬奉的一件珍贵供物,也是僧侣们互相或向活佛敬献的礼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这神圣的礼物,广泛流传并应用于民间,如拜访师长、探亲访友、婚姻喜事、喜庆佳节、迎宾接客、平息纠纷等。现在人们普遍喜用白色的麻织哈达互相敬献,祝对方吉祥如意,幸福无边。除了白色哈达外,蓝、绿、红、黄色哈达,被赋予了宗教含义,认为是菩萨的衣服。所以,彩色哈达是最隆重的礼物,平素很少使用。

向别人敬献或接受哈达是十分讲究的。通常要求褶缝不能对着对方,一定要双手捧献。接受哈达的人也要双手捧接。下级或晚辈敬献给上级或长辈哈达,对方不再回赠。哈达如果献给有名望的活佛、喇嘛,则会立刻把所敬献的哈达回赠给你,有时直接给你挂在脖子上,如果挂在脖子上不方便,须转赠时,你要身子前倾,腰微躬,接过哈达高举过头顶,表示深切的谢意后,再挂在脖子上。同级和同辈之间互赠哈达,则平等地向对方赠送相同质地的哈达,不一定挂在脖子上,仅仅作为一个见面礼节就行了。所领受的哈达,人们都要珍藏起来,或挂在屋内较高、洁净的地方。

四、日常事物中的礼仪

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四川藏族以自己独特的礼节,迎来送往,以礼尚待人,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第一,做客的礼仪。

首先,外出做客,访亲望友者,要穿戴整齐,梳洗干净,以表示对主人家的尊重。同时,还必须带上礼品。礼品主要是一橐酥油、一两斤酒,或一块猪膘、一个烧馍馍等等。若带有枪支,进房或帐篷时,枪口向后,脱帽进屋。在座位上要盘腿而坐,不能把脚伸开或拉开,或东倒西歪而卧。到他家做客,即使你刚吃过饭也要喝碗茶,不然有失礼貌,主人家会不高兴。在屋内不能吐痰、放屁。取水必须用水瓢,舀茶不能把碗伸入锅内。锅台上不能坐,更不能踏。

其次,喝酒饮茶的礼仪。当客人坐定之后,主人立刻就给客人端上一杯香甜的青稞酒。其礼仪是先斟满杯,客人喝一口,主人立刻又添满,客人再喝一口,连续添三次,客人喝三口,最后添满一杯,客人就必须一饮而尽。此后,主人还会劝酒,但客人可根据酒量的大小,量力自由喝酒了。有时主人家会敬献酥油茶,喝酥油茶也是大有讲究的。主人家热情地边陪着客人闲谈,边注意随时给客人把茶碗添满,客人则不能一口把酥油茶喝干。如果刚在别人家喝过茶,此时不想再喝了,主人敬献给你的茶就不要动。如果喝了一半,主人再添满后,不想再喝了,也不要动它,等到你告辞离去时,再把没有动过的酥油茶一口气喝干。

第二,待客的礼仪。

首先,迎客的礼数。有客人来访,全家大小下楼或出院门、帐篷热情相迎。如果门前或帐篷前有狗,要先把狗拴好。迎徒步的客人时,由主人家年轻的男女,先接过客人身上的大小包袱。如是乘骑的客人,要接过马的缰绳。迎进屋后,由主人家的长老陪客,其余家人先要料理客人的坐骑,如给马饮水、备料、取鞍等。不住宿的客人,一般不取马背上的鞍子,但要松肚带,而后喂料、饮水等。

其次,待客的规矩。如果在客人面前有失礼的行为,就会成为笑柄,受到人们的谴责。因此,形成了许多接待客人的规矩。

进房或进帐房时,由主人家的家长陪客人走在前,切不可与客抢道。进了帐篷或屋内,客人一般要坐在进门右上方的座位上,无客时由一家之主来坐。右下方系男子座位,左边系主妇及妇女座位,不能乱坐。坐定后,主人家就立刻给客人奉上酒或茶。如果是男客人,就由男主人接待,主妇斟上的酒或茶,要先递给男主人,再由男主人双手敬给客人。如果是女客人,则由女主人接待。

坐在火塘周围的家眷们,与接待客人无关的,要等客人坐定,开始与主人交谈时,才悄然离去。不能在客人面前走动。客人在,家里人不得争吵或有口角现象。妇女梳洗、移动屋内器具,不能有响声。客人谈话时,不得插嘴打扰。客人坐定,主妇把糌粑茶送给男主人,由男主人再用双手端到客人面前。递送切割手抓肉的小刀时,刀尖不能向着客人,要双手横平递上。在客人前,父母长者训斥下辈时,晚辈不得顶嘴。客人吃饭时,主妇不能扫地或洗碗。入睡前,除主人家里年老长辈外,任何人不得睡于客人之先。早上起床,每个家庭成员要向客人问安。客人要离开,主人一定要送回礼,要把客人的褡裢或挂包装满。回送的礼品不能跟客人送的礼品种类一样,以免误认为是主人家不喜欢客人的礼物,又退给客人的。回送的礼物一般是豌豆、胡豆、海椒、奶渣等,不及客人的贵重,其意义旨在不能让客人空手回去。同时,主人要将马鞍备好送至院外或村外,客人上马后,不可马上回屋,要目送客人走过一段路才回。

第三,婚丧及新房竣工时的礼仪。

村里举行婚礼或新房竣工庆典时,要请每家每户的男子,无男者妇女参加。来者一般送酒和钱的居多,不得空手。主人家对礼物轻重不计较多少,只图来客多,客人一般要喝上三杯酒才可离开,不然难以脱身。葬礼则每户须送一幅嘛哩旗、酥油、酒和猪膘。但送的礼要严格区分,凡是专门送给死者的,酥油就作点酥油灯或火葬,其他食品则在火葬时同死者一并烧掉。送给死者家属的,则大家食用。村寨里有新建房舍或制缝新帐篷和旧帐翻新的人家,全村寨的人要主动帮忙。立木之日,村内各户要送青稞咂酒或白酒两瓶、上等哈达以及大小馍馍等。

第四,尊老爱幼是藏族人民的一大美德。

和睦的、爱戴老人的家庭,会受到全村或外村人们的尊敬和称赞,反之则要受到人们的鄙视和谴责。要特别照顾好家庭里的老人。家庭主妇在倒茶、舀饭、上菜、分食时,第一碗要给老人,并双手端上,无论任何场合都要这样。下辈不强占老人座位,与老人谈话时,要耐心、和颜悦色,家有重大事情,要与老人商量。对老人的嗜好不可阻止或用言语刺伤。老人和长辈外出,要准备好坐骑并由家人护送。家庭成员回家,要向老人问安。各种场所,必须长幼有序、依次就坐,喝酒吃肉,由长辈老人先举杯动刀,红白喜事由老人主持。家庭或村寨内外的事宜,要听老人的安排。无论在家或在外,睡前先给长辈安排护理,让老人先睡。

藏族人民非常喜爱年幼的小孩,不论男的女的都没有贵贱之分,生男生女一视同仁。村庄部落举行任何聚会,如庄严的祈祷会上,所分的祭品,决不能少了小孩的份。各部落、各村寨“锅庄”向寨神进供品,由寨上的少年男子去送。迎接远方来客,要派少男少女去相迎,敬献哈达。如果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先要保护年幼小孩的安全。

第五,其他礼仪。

家里有出远门的人回来,要给左邻右舍送点礼物,表示有福共享。出门狩猎,一人猎到任何一种野物,同伴们都要平均分享。不管与熟人或生人相遇,要问好问安。对陌生人来访也要热情接待,并主动介绍家庭成员。对朋友、客人要重义气,不说假话,不做违背诺言之事。在路上遇到活佛、喇嘛,要主动脱帽、下马,站在路边。

五、年节中的礼仪

农历正月初一早晨,家庭主妇去“抢”新年新水,在路上或河边碰到玩耍或随父母、兄妹一道赶来“抢”新水的小孩,要把怀中节日的糖果、油饼等送给他们。据说,新年第一天路遇欢乐的小孩,象征新年如意、顺安。在备新年第一餐时,主妇首先给家神供餐,而后给家里的长老敬茶,或给已故的父母、祖父母供餐,再给家庭每个成员倒茶。在这碗早茶的安排上,不能少了家庭成员的任何人,包括已出嫁的姊妹、或上门的兄弟。同时还要给本地的活佛、大喇嘛、孩子的教师等备上年茶。第二天或几天后,要给以上诸位送去这新年茶料,表示没有忘了他们的恩德。随同年茶,还要带上新年馍馍、一两瓶酒或咂酒一坛、哈达一条等。送去时,先给活佛、教师,然后才是其他兄弟姐妹。新年初二,家家户户把门前或院内的狗要拴在离家门较远的地方,而且一定要拴牢固,使客人能放心前去。节日期间,谁家的客人多,就要受到全村人的敬重。客人来时,包里都带有礼品,主人家的主妇收了礼品,还要往包里装上回礼,不能空包带回去。本村或本寨内请客,互不带礼物。

逢年过节时,到主人家做客,无论酒和茶,当主人家敬给你时,则必须先喝三口,再把斟满的一饮而尽,主人家就很高兴,不然,就会怪你不懂礼节了。

(张利: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