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1238600000086

第86章 浅谈民间族谱中的孝文化(1)

李长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了空前改善。伴随着经济繁荣、文明进步的时代步伐,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得到弘扬,又为当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和谐社会发挥出巨大的光和热。近年来,民间自发的新修、续编族谱热,就是一个很好的弘扬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例子。纵观民间百家族谱,部部族谱都有“孝”的篇章、都有“孝道”的文化内容,以及“孝文化”传承的记录,而且占据了族谱的重要位子。人们为什么热衷于族谱的新修和续修?族谱中的孝文化为什么又被列入重要位子呢?究其缘由有三:其一是民间族谱是“孝”和孝文化的珍贵载体;其二是民间族谱是“孝”和孝文化的优秀教科书;其三是民间族谱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孝文化。笔者对民间族谱情有独钟,喜好收藏,在收藏之余对民间族谱中的“孝文化”进行了探讨。今写出《浅谈民间族谱中的孝文化》一文,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一、“孝”是中国人的人本

什么是孝?“孝”是中国人的人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最高人伦道德标准。《尔雅·释训》中说“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这样说:“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所谓“善事父母”,是晚辈对于长辈的敬爱和瞻仰之情,这是人伦之本,古人称之为“百业之本”。

因此,孝敬父母和长辈不仅是一种本能,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对“孝”及“孝道”就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他在对人格理想的论述中仅用了三句话十二个字就予以高度概括:“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把“老者安之”放在了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首位。这个“孝”字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孝敬老人”的具体诠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把“以孝治天下”,作为自己的治国理念。孝,从古到今,是极不容易的事。“外在安其身,内在安其心”,是老人们所说的安度晚年或晚年的幸福。真正能把对父母的孝,体现在“外在安其身,内在安其心”,靠单纯的物资条件还不够,更重要的还要有纯真的感情和真诚的态度,还要对老人有包容、理解和尊重,使之心情舒畅,轻松愉快,感到幸福。如果仅仅认为对父母只要有吃有穿有住、能养活老人就是孝敬,就算是尽孝道了,那是一种不完全的孝。孔子对孝的论述中就讲到了这一见解:“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何以别乎?”也就是说,中华民族能有五千多年辉煌历史,能有今天的太平盛世,是因为中国人拥有“孝”之人本,“孝治天下”之法定,是因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坚守、奉行了“孝是人伦道德之最高标准”。

二、族谱与孝道文化

(一)关于族谱

族谱,是民间一种以表谱形式,记录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历史、文化传承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图书。族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文化遗产,是汉族的发明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族谱与国史、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三大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研究中华历史、民俗、人口、社会、文化、经济、军事等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民间族谱是孝文化的载体,其将本家族曾出现过的孝子贤孙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事迹写入族谱,专题撰文表彰。同时,也将族中不肖子孙及违背孝的典型事件载入族谱,昭示古今,教育后人。民间族谱中的孝文化,包含了先祖有关“孝”的经典及祖训、孝的故事、孝的谚语、孝的文艺等内容,还是“孝”的优秀教材。在民间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一大批新修、续编的族谱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在传统孝道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孝道和孝文化,族谱及族谱中的“孝文化”,是国家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族谱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族谱中的孝文化

孝文化,因孝而生,为孝而存在,源远流长。如果从《汉书》所记孔子作《孝经》算起,孝文化的形成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笔者曾先后研读了近年新收藏到的同地区的吴姓、李姓、杨姓、毛姓、陈姓、杜姓、贾姓、张姓、王姓等《族谱》,其中非常重要的感觉,第一是通过对这些族谱的细心品读,对编写人员的良苦用心十分敬佩;第二就是在众多的族谱中均有一个极为突出的共同特点,这就是都把“孝”及“孝道”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把赡养父母、孝敬长辈作为本族的族规、族风、族训,作为对做人和育人的重要要求,是约束族人及子孙后代的道德标准。民间族谱中的“孝文化”,是建树中华民族人伦道德的优秀精神食粮。族谱的编著者们从正面入手,忠实记录国家、宗族的“孝”,传承经典,弘扬孝道。

1.孝之经典

《族谱》中,首先编著者重点记录了孔子、孟子等中国文化圣贤对孝道的论述,教育、启迪后人明白“孝是中国人本”的思想理念。所谓孔子、孟子等中国文化圣贤以及本族先祖、父辈关于“孝”和孝道的言论及其“祖训”,都是“孝”文化经典。如:《孝经》、《论语》、《弟子规》等。这些祖训,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孝”文化的经典之“经”,灵魂之“魂”。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及民间百姓均以子“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为道,世代以孝为人本,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纵观族谱中的孝文化,内容广泛,内涵深沉。其大致分为法典祖训、孝子故事、谚语艺文等类别。当今族谱的编者在编修族谱时,仍然把孔子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收录于族谱中,作为座右铭。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新写、续修的族谱,都把国家颁布的政策法令中有关孝敬老人、孝顺父母的条款和内容收入本族族谱。目的是要求族人在遵守、实行古训时,即遵守孔子、孟子等中国文化圣贤,以及本族先祖、父辈关于“孝”和孝道的言论、思想及其“祖训”时,更要遵守当今国家《宪法》等国家政策法令中有关“孝”的政策法令。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把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法定下来,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针对国情,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确保每个老人都能安宁安康地度过晚年,明确写明:“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人的特殊需要。”

所谓祖训,也是“孝”之经典。除了上述《孝经》、《论语》、《弟子规》等古人“孝”文化经典著述外,各宗族族谱均录入了本族祖训,要求族人效法、执行。以笔者本族《李氏族谱》为例,抄录如下:

一、要孝父母:父母人身之本,少而鞠育,长而教训,其恩如天地,不孝父母,得罪天地;

二、要和兄妹:吾身之依,生则同胞,居则同巢,食则同锅,如手如足,不和兄妹,自残手足;

三、要睦宗族:宗族吾身之情,千枝同本,万脉同源,始出一祖。不睦宗族,是不敬祖宗,近于禽兽,岂为人焉。

四、要修坟茔:坟茔祖先之所栖。应尽祭奠,修其坟茔,乃子孙之义务。

五、要务本业:务本业者,生活之本也。有业,衣食有源,上可孝父母,下可养育妻儿;无业,则无生计,岂能养家。

六、要慎婚配:婚配者,人伦之始。结婚合配,当慎其人。品格为上,善良勤奋。婚配不慎,误及终生。

七、要敬贤人:敬重贤人,人之美德。贤者,人之师也。学有专攻,厚德载。不敬贤者,愚昧之徒。

八、要禁毒品:鸦片冰毒,祸害无穷。害己害人,摧残良善。远离毒品,免受灾难。

九、要禁邪恶:淫为万恶之首,赌乃败家之源。家风之败,始于淫亵。人之下流,皆因赌博。

十、要重人伦:人伦者,九族之源,人生所当,长幼尊卑,各有其序。伦理纲常,各得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