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魅力男人气质何来
1335000000012

第12章 魅力男人气质来自知识修养(1)

1.拥有知识,便拥有世界

在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如同中古时代“帝王的权力”一样,成为一种标志和可能——拥有知识的男人,可以成为最有权力,也最具有创造财富资源的男人。但是,也并不是任何形态的知识都可以“兑现”为成功,使你成为有权者。拥有知识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你必须拥有“专业知识”,有专门的、特殊的才能,方可成功致富,使你成为耀眼的明星。

一、伟大而平凡的男人——袁隆平

就个人而言,当今中国最值钱的是谁呢?据一个专业的资产评估所认定,是一个叫袁隆平的人,他的名字的“品牌价值”高达1000亿人民币。

袁隆平是湖南省农科院的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人,在国际上被称为“水稻杂交之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在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还能够丰衣足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他使过去亩产只有300多公斤的水稻产量增加到500多公斤。而他现在正在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将把亩产业进一步提高到800多公斤。为支持该项目的研究,项目报告递交的第三天,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直接批了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研究经费。

在当今的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源自于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朴实的中国农民在致富的道路上没有忘记袁隆平,他们感触地说,要感谢两个“平”,一个是邓小平给政策,一个是袁隆平给种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公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在新近召开的第19届世界水稻委员会上,其中作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发展杂交水稻。为此,他不仅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也获得了8个国际性大奖。人们称他领导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并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国际上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发明是继中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袁隆平是当之无愧的知识英雄。

二、财富男人——比尔·盖茨

在20世纪,造就了一批知识经济化的智慧大师,他们推动了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他们用知识和智慧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计算机时代,也使自己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富豪。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的世界头号富豪,在短短的20年间,微软从一个仅有3个人的小型计算机语言开发公司发展成一个“计算机帝国”,比尔,盖茨也从一个技术人员成为一个知识经济的企业家,人们也称他为当代的爱迪生和福特。他成功地领导了个人计算机革命,将微软变成了一个媒介和网络巨人。1997年底,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市场价值达150亿美元,其个人财富达400亿美元。199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最有权力的10名美国人”中,盖茨排在第2,仅次于美国的总统克林顿。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帝国,其智力创造财富的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有人算过一笔账,从比尔·盖茨创建微软公司的20年间,若以他每天工作14小时计算,比尔平均每秒钟收入达150美元。当财富像工业化流水线一般涌向他时,他向社会输出的并不是流水线式的产品,而是知识。

2.知识渊博,气质高贵

要使自己的气质高贵,必须要首先掌握渊博的知识;而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就需要通过长期努力的学习。

如果说最初的人类学习是生存的一种需要,那么现代的人类学习则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在现代社会里,学习已成为人生的伴侣,成为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凡是善于学习、自觉学习的人,往往因有知识有才华,气质显得高贵;而那些不愿学习,不善于学习的人,则因他们的无知而毫无气质可言。如今,学习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的标志之一,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而且已成为当代每一个人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途径。

所谓学习,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经验的过程,是一个接受知识、增长学识、提高能力的智力过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本身并不能成为力量,只有知识的实际运用,知识内化为主体素质,内化为主体的学识和能力,才能显示出无穷的力量,高贵的气质和人格的力量才能体现出来。

现代科学知识综合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促使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局限在某一个方面。而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大学习和研究的领域。如果不这样,我们的思路、谈吐就会受到限制,显得狭小,枯燥无味,根本说不上气质了,因此,我们要注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只有这样的博学、活学,才是独立自主的、积极有效的学习,才能有助于智力的开发,学识的增长也才能使自己的气质高贵。

3.不断学习武装自己

生活发生变化,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这就要求每个男人都不能在自己的安乐窝里坐享其成,不要以为现在有一份好工作,有足够的积蓄,就可以享清福。你必须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武装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们就会面临跟以前截然不同的环境。人生无常,任何国家、社会、公司,甚至整个竞争环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这样的环境中,究竟我们应该采取被动还是主动,我们立身处世、安身立命的哲学到底是什么?

终身学习,以不变应万变。其实,变是一种假象。现在信息产品这么发达,你到书店会觉得真的是信息爆炸。但是你问稍微了解的人,可以发现,这都是工具书居多,真正的革新技术并不多。只要能掌握基本的技术和核心概念就可以了,其他的就是辅助信息,不需要恐慌。我们很难掌握大环境,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努力打下较深厚的基础,崇本务实。不管是对个人或企业,冲击和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调整自己,走向学习型的个人或组织,对应变就非常有利。像我们所看到的十分优秀的企业,都是这样乐于学习。举Intel的例子,由于半导体已经转向软件的竞赛,Intel的董事长要求所有高阶主管在五年内把软件弄懂,不然就走人。于是像他们已经做到这么高地位的人,还像小学生一样拿着笔记到处去请教别人,就这样一路学习。后来他们都变成了专家。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有很多的力量会把我们击倒。无形的力量最后终会击败有形的东西。除了掌握根本,还必须培养多种专长以及不断地学习,才能让我们在不景气当中,不畏变局。即使不完美,但只要更好,就义无反顾地去做。

社会发展的越快,对男人的素质要求就会越高,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调节自己的思想认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不被淘汰,与时俱进,走向成功。

4.把学习变成一种人生享受

很多男人把学习看作是一件痛苦的事,一提起学习就感到头痛。这就是应试教育的重大失败。

学习就是为了我们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与此无关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学习就会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

其实学习本来就是人生的一种需要,有机会学习,能够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把这种享受变成了痛苦,变成了负担。

只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有可能改变现状。

关键就是人们对待学习的观念要改变,要全方位的认识学习,不要狭隘的理解学习。

这几年,社会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推广学习方法的书,诸如《学习的革命》、《四轮学习法》等等,这些方法无疑可以使我们的学习现状得到改观,但是还必须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盲目地照搬别人的东西,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

怎样才能把学习变为一种快乐享受呢?

第一,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的动力,无目的的学习,既无效率,也无快乐可言。

第二,要有计划地学习。无计划就会陷入苦海之中,有计划就会有收获的快乐。

第三,带着问题学习。有问题就会有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解决了问题就会带来快乐,你就会享受到智慧的乐趣。

第四,在比较中学习。你可以把自己现在的学习结果与以前的学习结果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你会发现自己进步了,你就会体验一种快乐。

学习要产生相应的效果,有了效果就会感到快乐,没有效果就会感到苦恼。产生效果的最好办法就是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把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发现学习的效果。

摆脱功利思想就会把学习的痛苦变为一种人生享受。有了功利思想,你的学习后面就会有一种负担和压力,你就不会是逍遥快乐地学习知识了,达不到功利的目的,你的学习就变成了痛苦的根源。没有功利思想,你的学习就变得轻松自在,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学习还原了其本来面目,你就能真正地享受学习的快乐。

5.魅力男人要读书

读书首先要跳出书海,有所选择。

选择什么呢?当然是选读名著、文学,要选读世界名著、理论,也要选读世界名著,因为每一时期的世界名著都凝聚了该时期人类的最高智慧,表现着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真知灼见。阅读名著,不光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现实、未来,理解自己,理解人类社会,而且使我们能够获得智慧和艺术的美感享受,提高人生品味,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生命的境界。恩格斯说他从巴尔扎克著作中“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

下面是一个男人对自己读书经历的总结,我们应该从中有所启发。

我小时候,在那个无书可读的时代,偶然得到一本连封皮都没有的禁书,是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话》。一读,大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我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懂得了人活着是怎么回事,我的生命空间一下子从有限扩展到了无限。这部名著使我获得了无限的生存力量,以后在我的人生旅途不论遇到什么困境,我都有勇气坦然相对并努力战胜。现在我常常看到很多人津津有味地捧读武侠言情小说,沉醉于趣味不高的流行期刊,总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我忍不住奉劝这些正在读书的朋友,请把有限的读书时间用在选读世界名著,这是珍惜时间,珍惜自己生命的惟一选择。你从一本名著中获得的东西会比一百本通俗读物的内容还要多。

自古以来,读书人有两种偏执:一是读书求多,多多益善。相信量变会引起质变,有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为证;一是求精,认为读书不在多,贵在精通,求一通百通的效果。到底多读好,还是少读好,没有量化的标准,更何况多与少只是相对而言,确实难以判定。正如人的大脑一样,脑容量多出天才,脑容量少也出天才。可见,成才不成才,似乎并不在读书的多与少上,关键在于学以致用。

读书正是为了应用,应用就是新的创造。但是多数人读书不会应用,一旦会用也就成才了。如何学以致用呢?我想,读书大约经历这么三个阶段之后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一是读生活,二是读人,三是读自己。

读生活可以看作是读书的初级阶段。小学生启蒙读:“日月星辰、马牛羊”就是读生活常识生活现象。很多成年人读书仍停留在这一阶段,他们只是跟在前人的认识成果之后读知识。生活知识读不完,却把自信读完了,读一辈子书也不会应用。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一切知识都是人创造的,只有在读生活知识时,读出内在的人的创造,读书才会进入第二阶段:读人。

不论是自然科学书籍,还是社会理论书籍或文学书籍,都是以人为对象而创作而存在的。自然是因人的关照才显示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才会对自己的人生建立一个参照系统,才会明白怎样做人,怎样活着。读书只有读出人来,才可以说踏上了创造的门槛。但是,读别人总是隔着一层,所以常常听到有人说这本书读不懂,那本书难理解。从存在主义哲学观来说,我们永远也读不懂他人。他们惟一能读懂的只是自己。

读自己是读人的必然结果,也标志着读书进入到成熟阶段。到了这个阶段,读书就是读自己的需求,读自己的愿望与追求、人生抱负与理想,读自己的感情世界,读自己的思想境界。只有读懂了自己,也才能读懂别人。这时候,读生活,就是读自己的生活,读人就是读掩饰着自己的他人。如果说你不懂某本书,就是没有从书中读出你自己。试看近百年来,读(红楼梦》读出多少贾宝玉、林黛玉?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出大街上多少身着维特服饰的少年?这正是读书读出自己的范例。读书读出自己,书中的人事物景无不着我自己的色彩,“我”在书中无所不及,无所不通,书中一切都能为“我”所用,进而天下万物也必为“我”洞开,至此,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

读书要读自己,实在是因为天下没有与自己无关的书,也实在是因为天下没有读不懂的自己。

读书是个苦差事,且不说读书给人带来的书外之苦,单读书本身就有三苦:一是苦于读不进去;二是苦于读不懂;三是苦于读不完。

想读书而读不进去,这种苦恼确实难以排遣。仔细想想,读不进去的原因很多,但关键还在自身。我们都知道生活之树常青,写进书里,就难免失掉很多色彩,所以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相比之下,书中的生活太单调,太枯燥。明知不读书胸中难以自富,无奈“树欲静而风不止”,思潮踏着迪斯科在摇摆,虽然眼在书上,心却在别处,如何读得进去?读不进去,又非常懊恼,只好自己生自己的闷气。

读不懂书是最令人头痛的事了,而往往读不懂的书却最有阅读价值,这就要挠头拈须,苦苦思索,寝食不宁了。其实,读不懂书是常事,显而易见,写书人的境界高于自己,而读书的目的正是为了自己能到达这一境界,所以需要知难而进。为什么读不懂?首先,恐怕是功夫不到。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肯下功夫,没有解不开的谜底。其次,是不知所求。自己的需要是理解的动力,读书不能盲目阅读,结合自己的需要选读,自然就会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与书对话。再次,读书不可能全懂,有一得即可。要全知全解无疑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书是永远读不完的。很多人望见浩繁的书籍,还未读几本就发愁如何读得完,这种怯场的感觉我也曾体验过。面对书山,我总觉得生命的时间似乎一下子变得紧迫、短促了,常常苦于有很多好书没时间阅读,现在看来,这种烦恼完全是多余的。书只能一点一点地读,时间只能一点一点地挤,尽己所能,读多少就是多少,读一点就有一点收获。在这里需要的是恒心与毅力,坚持不懈,攻读不止,自有收获在后头,这正是蚂蚁啃骨头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