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慧眼识知己
相互欣赏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每个人都需要一位欣赏自己的知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满足,从而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没有知己的人生是贫瘠而缺乏营养的。那样的人只能独临高台,孤芳自赏,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
春秋时期,管仲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听母亲说,父亲曾在楚国做官,战死了。管仲自幼天资聪慧无比,遇事好动脑筋,总要刨根问底。当地那些名人贤士,管仲都愿意接近。当时,他家里生活困顿,为生计所迫,管仲想学做买卖。他先是把母亲编的草帽拿到集市上去卖。虽然草帽编得十分精美,但他要价太高,他觉得要价低了就对不起母亲。整整一天,一顶也没卖出去,正在管仲又饿又困的时候,鲍叔牙经过这里,认识了管仲。经过交谈,鲍叔牙对这位刚认识的管仲刮目相看。当他了解了管仲的身世后,极为同情。鲍叔牙又把管仲请到旅馆住下,听管仲纵谈天下大事,更令他佩服。鲍叔牙对管仲说:“夷吾弟,如果你愿意,咱们合伙做买卖吧。”管仲正愁没有钱呢,所以一拍即合,并且成为结拜兄弟。
管仲家里很穷,买卖的本钱都是鲍叔牙出的。但是赚来的钱,鲍叔牙总是把多一半分给管仲。管仲很过意不去,可鲍叔牙说:“朋友之间应当互相帮助。你家里不富裕,就别客气了。”后来他们又一起去当兵,进攻的时候管仲躲在后面,撤退的时候他又跑在前面。士兵们议论管仲怕死,鲍叔牙却替他辩解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是真的怕死。”管仲听到这些话后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叔牙啊!”
后来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取得王位。齐桓公继位后,鲍叔牙官封宰相,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鲍叔牙深知:如果管仲能辅佐齐桓公,齐国肯定会很快强盛起来。对于管仲的治国韬略,他是坚信不疑的。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是天下奇才,大王若能得到他辅佐,称霸于诸侯易如反掌。当时管仲并非与你有仇,只是效忠公子纠而已。大王若不计前嫌重用他,他也一定会忠于你。”后来,齐桓公果真用了管仲,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齐国渐渐强盛起来。齐桓公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鲍叔牙对管仲的欣赏是不计代价、毫不动摇的,因为有了这种欣赏,管仲才能得到发展的机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朋友的欣赏是人生中最难得的财富,珍惜它,就是珍惜自己的人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志同道合”的伟大典范
古往今来,很多留名青史的伟大人物都有一位志同道合的知己,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成了人类友谊的典范。
恩格斯和马克思相互交往了40年,共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反而越来越密切。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通信,交谈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理论问题,共同指导着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不仅十分钦佩恩格斯的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而且对恩格斯的身体也很关心。
恩格斯为了“保存最优秀的思想家”,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致力于革命理论的研究,他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到父亲经营的公司中去从事那“鬼商业”的工作。
当《资本论》第一卷付印的时候,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的牺牲,我是绝不可能完成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恩格斯也始终认为,能够同马克思并肩战斗40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可见,为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一起奋斗的伙伴,彼此之间有共同的追求。这种友谊,是工作顺利时的快乐分享,是患难与共时的相依相偎,更是遭遇困难时的鼎力相助。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协调一致,即使时时相伴左右也是面和心不和,难以深交。
鲁迅和瞿秋白也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知己,他们在文化战线上经常合作,介绍翻译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学作品。在最危险的关头,鲁迅让瞿秋白避在自己家中。瞿秋白在自编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对鲁迅给予很高的评价。鲁迅也在瞿秋白牺牲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带病将朋友的遗言编成《海上述林》出版。他在前言引用的对联中,把瞿秋白比做“知己”,并以有这样的“知己”为人生最大的满足。
辛弃疾与多年至交陈亮的友谊也是建立在共同图谋抗金北伐的大业上的。辛弃疾在病中也与陈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同样,晋代祖逖与好友刘琨也是目睹时局危难和人民的痛苦,心焦如焚,才结为知己,同睡一床,长谈至深夜,每当鸡叫时,便起床舞剑,力图报国。这便是“闻鸡起舞”的来历。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也是在共同的情趣和诗词创作上建立起来的。
可见,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的,它经得起任何考验。与品质高尚的人交朋友,结下的真挚友谊对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志同道合”意义重大
概括起来,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互砥砺,共同进步。
工作上互帮互助,学习上取长补短,事业上同勉共进,道德上相互雕刻,这是志同道合者的最大作用。诸如同仁、同窗、同事、同行等方面的朋友不乏其例。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实现自己的理想。
2.让生活更加充实。
假如你有一个乃至几个爱好、兴趣一致的朋友,那么,生活就会充实得多。与棋友赛赛棋艺,与钓友郊外远足,与球友驰骋绿茵,与诗友酬答应和,与气功朋友磋商修炼之道,与书画朋友共入艺术殿堂,与文学朋友笔耕文会……不仅其乐融融,而且陶冶情操,有助于精神境界的发展、提高。
3.完善自我。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可见,交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志同道合,可以改变自己的不良个性。
所以,朋友间不应以金钱财物为重,而要以道义相交、气味相投、志趣相通为重。
不要试图跨越“志”与“道”的鸿沟
晋人傅云《和秋胡行》中说:“清浊必异源,凫凤不并翔。”意思是水有清有浊,因为它们的源头不一样;野鸭和凤不会在一起飞翔。贝多芬也曾说过:“友谊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的最大相似。”“志同道合”是我们寻找知己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古语曰:“同德为朋,同类为友。”相同的人生理想、相似的气质性格、相近的兴趣爱好等,都容易促使人们走在一起,成为朋友和知己,在人生道路上,同一类型的朋友常常心心相印、患难与共。所以,志同道合,是我们选择知己的一条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最一般、最根本、最关键的标准。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也就是“知音”一词的来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知己。如果两个人的层次、思想、生活趣味完全不同,勉强相交,只能以尴尬的结果收场。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和冬尼娅曾经有真挚的友谊,但终于因选择的道路不同,谁也无法改变对方的志向,最后连原来的一点友谊都彻底破裂了。
恩格斯与格雷培兄弟自幼为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恩格斯开始对宗教产生了明显的怀疑,并对政权提出了挑战:“如果牧师是在欺世盗名,他们哪来的这种权力呢?谁是这些骗子的支持者……谁窒息着一切自由思想?国王!至高无上的窝囊废!”这大胆的叛词,吓坏了格雷培兄弟。显然,再继续交往下去,对双方都是心理折磨,他们自然分手了。
由此可见,成为知己的前提是要有共同的操守和共同的志趣,思想必须站在同一高度上才有可能成为真朋友。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么这段友谊必定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无法长久。
“一见钟情”的知己
与你一见如故的往往是知己
都说知己难求,其实他们就在你的身边。在生活中,你可曾留意过那些与你有一见如故之感的人?他们就可能是你的知己。
春秋时代的左伯桃有“治世之才”,但未被社会发现。他满怀抱负,却无处施展,听说楚王招贤纳士,便奔赴楚国。当时正赶上隆冬风雪连天,在旅途中他不得不向人求宿。主人是一位深谋远虑的隐士——羊角哀。二人一见如故,交谈至深夜,最后抵足而眠。他们决定同奔楚国谋事。不幸的是,路途中赶上大雪弥漫,寒风呼号,他们行进得很慢,而所穿衣服很单薄,携带的干粮又快吃完了。为了保证一个人成功,左伯桃拒绝吃饭并把衣服脱下披到羊角哀身上,逼令他独自去楚国。羊角哀也把衣服脱下给左伯桃。二人争着自我牺牲,成全对方。此时左伯桃因过分饥寒,逐渐支持不住,气绝而亡。羊角哀悲痛欲绝,用雪土埋了朋友的尸体,赶向楚国去完成朋友的遗愿。
羊角哀和左伯桃堪称一对知己,而他们互认知己的根据便是“一见如故”,这是因为一见如故的两个人之间必定有着相同志趣和思想共鸣,只有这样才有一见如故的可能。
文学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尔加斯·略萨则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们堪称当今世界文坛最令人瞩目的一对朋友。他俩第一次见面是在1967年。那年冬天,刚刚摆脱“百年孤独”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应邀赴委内瑞拉参加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文学奖项的颁奖典礼。
当时,两架飞机几乎同时在加拉加斯的机场降落。两位文坛巨匠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历史性会面。因为同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主帅,他们彼此仰慕、神交已久,所以除了相见恨晚,便是一见如故。
巴尔加斯·略萨是作为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奖的获奖者来参加授奖仪式的,而马尔克斯则专程前来捧场。所谓殊途同归,他们几乎手拉着手登上了同一辆汽车。他们不停地交谈,几乎将世界置之度外。马尔克斯称略萨是“世界文学的最后一位游侠骑士”,略萨回称马尔克斯是“美洲的阿马迪斯”;马尔克斯真诚地祝贺略萨荣获“美洲诺贝尔文学奖”,而略萨则盛赞《百年孤独》是“美洲的《圣经》”。此后,他们形影不离地在加拉加斯度过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4天”,制订了联合探讨拉丁美洲文学的大纲和联合创作一部有关哥伦比亚与秘鲁关系的小说。略萨还对马尔克斯进行了长达30个小时的“不间断采访”,并决定以此为基础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篇论文也就是后来那部砖头似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1971年)。
基于情势,拉美权威报刊及时推出了《拉美文学二人谈》等专题报道,从此两人会面频繁、笔交甚密,成了一对极其亲密的好朋友。
匈牙利的李斯特是世界著名的“钢琴王”,他与波兰的名作曲家肖邦在巴黎邂逅完全是偶然的,但他俩酷爱音乐,这个必然便促成他俩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
所以,一见如故不是毫无理论支撑的,一见如故所代表的不是前世的缘分,而是今生的志趣相投,与你一见如故的朋友多半可以成为你的知己。
让一见如故者成为你的知己
对于一见如故的朋友,如果不及时联系和结交很有可能变成只有一面之缘的陌路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与自己一见如故的人成为知己呢?
1.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
初次见面的人,如果能用心了解与利用对方的兴趣爱好,就能缩短双方的距离,而且能让对方的好感加深。例如,和中老年人谈健康长寿,和少妇谈孩子、减肥以及大家共同关心的宠物等,即使与不太了解的人,也可以谈谈新闻、书籍等话题,都有助于发现两个人的共同见解,能在短时间内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2.要避免使用过于新奇的语言。
著名作家丁·马菲说过:“尽量不说意义深远及新奇的话语,而以身旁的琐事为话题做开端,是促进人际关系成功的钥匙。”
一味讲令人咋舌与吃惊的话,容易使人产生华而不实、锋芒毕露的感觉。
尤其对于一个初识者,最好不要刻意显出自己的显赫,宁可让对方认为你是个善良的普通人。因为一开始你就不能与他人处于共同的基础上,对方很难对你产生好感。如果你摆出一副超人一等的样子,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3.避免否定对方的行为。
初次见面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在这种场合,对方往往不能冷静地听取意见、建议并加以判断,而且容易产生反感。同时,初次见面的对象有时也会恐惧他人提出细微的问题来否定其观点,因此,初次见面应当尽量避免有否定对方的行为出现,这样才能有机会与对方结成知己。
当然,这并不是让你不提相反意见。你应尽可能地避免当着他的面提出,或者可以借用一般人的看法以及引用当时不在场的第三者的看法,就不会引发对方反射性的反驳,还能够使对方接受并对你产生良好印象。
4.了解对方所期待的评价。
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们往往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然而又无法加以改变,因此只能各自持有一种幻想中的形象,或期待中的盼望。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好的,比如胖人希望看起来瘦一些,老人愿意显得年轻些,急欲被提拔的人期待实现的一天。所以,了解这一点对于你们之间的交往极为重要。了解对方所期待的评价,并让这种评价以较为客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会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5.引导对方谈得意之事。
任何人都有让自己引以为荣的事情。但是,再得意、再自傲的事情,如果没有他人的询问,自己说起来也无兴致。因此,你若能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一定使他心喜,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你与他的关系也会融洽起来。
一见如故是很难得的,所以当你遇到这样的朋友时,一定要倍加珍惜,想办法让他成为你的知己。
§§§第三节把知心者留在身边
为对方着想成就默契
站在朋友的立场上看问题
卡耐基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善解人意”的重要性,还在一本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多年来,我经常在我家附近的一处公园里散步和骑马,作为消遣和休息。我跟古代高卢人的督伊德教徒一样‘只崇拜一棵橡树’。因此,当我一季又一季地看到那些嫩树和灌木被一些不必要的大火烧毁时,觉得十分伤心。那些火灾并不是吸烟者的疏忽引起的,而几乎全是由那些在公园野餐,在树下煮蛋和做‘热狗’的小孩子们引起的。有时火势太猛,甚至要惊动消防队来扑灭。
“在公园的一个角落里,立着一块告示牌说:任何使公园内起火的人必将受罚或被拘留。但告示牌立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很少有人看到。公园里有骑马的警察,本应该照顾公园才对,但他们并未尽职。火灾继续在每一个季节里蔓延。有一次,我慌慌张张地跑到一位警察面前,告诉他公园里有一处着火了,希望他赶快通知消防队,但他竟然漠不关心地回答,这不关他的事,因为那儿不是他的辖区!我真失望。从此,我再到公园骑马的时候,就像一名自封的管理员那样,试图去保护公共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