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白话全译
1336900000051

第51章 革卦

革卦,由下离上兑组成,卦形作“”,象征“变革”。上卦“兑”为泽,下卦“离”为火:泽中燃烧着烈火,犹如水泊将变为桑田,喻示“变革”的情状。全卦揭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亟待变更、改革的道理,并指出处“变革”之时的某些规律。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译文革卦象征变革:在“己日”这一交相转变之日推行变革,可以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服,前景极为亨通,利于守持正道,悔恨终将消失。

解读革卦象征变革,旨在揭示变革之道。“孚”诚信之意,“己日乃孚”的意思就是说在“己日”这样的必变之时推行变革,自然能取得人们的理解和信服。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在丁日或戊日就实行变革呢?原因在于变革旧的事物绝不是什么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才能逐渐被人们理解、接受。如果贸然变革,效果会适得其反。只要善于抓住时机,而又能取得人们信任,改革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卦辞说“己日乃孚,元亨”正是此意。所以卦辞接着说:“利贞。悔亡。”这就要求变革者必须遵循正道去做,如果任意妄为,等待自己的只能是失败;反之,如果能够坚守正道推行变革,虽然花费的时间很长,困难也很多,但最终会获得成功,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悔恨了。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译文《彖传》说:变革,水火相息相灭而不能相容,如同两个女子同居一室,但是她们志趣不合,终将有变,这就叫变革。在“己日”这一交相转变之日推行变革并能取信于民,这样在变革过程中就会得到天下的理解与信任。有文明的美德就会事理周尽而顺应人心,能持守正道就会使前途变得大为享通,如此变革稳妥而得当,一切悔恨自然就会消失。天地变革,导致四季的形成,商汤、武王发起的对夏桀、商纣的革命,就是顺从天的规律而又符合人民的愿望的,变革时间的选择,其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解读革卦是水在上而火在下,水之性向下,火之性向上,泽在上而向下流,火在下而朝上腾,谁也不让谁,两者相就相克相变革。“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是说革卦下体为离,其喻象为中女,上体为兑,其喻象为少女,合在一起,就好像是两个女人同居一室,因其志趣不投而相克相息。我国自古就有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之说,要干成一件事,既要有“天时地利”这一客观外在的条件,又要有“人和”这一主观内在条件。所以推行变革之始必须准确抓住亟需变革的“己日”这样的好机会,该变则变,这种顺应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变革肯定可以取信于民,得到天下人的理解,为天下人所接受。这就是《彖传》所说的“己日乃孚,革而信之”这几句话是用来解释卦辞“元亨,利贞”的。革卦离下兑上,离为火、为文明,兑为悦,“文明以说(悦)”强调“文明”,是说在变革过程中有文明的美德,则会顺应民心而使民心悦愉;“大亨以正”则重在“正”,只要守持正道,做任何事情都无不亨通。《彖传》又说:“革而当,其悔乃亡。”这几句话是《彖传》的作者孔子对革的意义的体会和发挥。天与地相变革从而形成春夏秋冬四时节令的交替变化;人世间的变革,也是适应客观规律而进行的,并非任凭人的主观意志随便进行。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译文《象传》说:本卦外卦为兑,兑为泽;内卦为离,离为火。内蒸外煏,水涸草枯,如同水泽之中,大火燃烧,这是革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了解到泽水涨落,草木枯荣的周期变化,从而修治历法,明确时令。

解读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最为显著而又最易理解的变革就是一年四季的变化。君子处变之时,要深谙变革的原理,所以《象传》认为君子观察到四时的变更,应当从中悟出治历明时的道理;要修治历法。这就是说我们在实践中,不但要掌握事物变革的客观规律,而且要利用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实践。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译文初九:应当用黄牛坚韧的牛皮将自己包束起来。

《象传》说:用黄牛坚韧的牛皮把自己包束起来,说明初九不应当有所作为。

解读变革是除旧布新的大事,切不可轻率为之。论时,初九居革卦之初,如何变革形势还不明朗;论位,初九卑居于革卦之最下,不是居于可以变革的地位;论才,初九是阳刚之才但又处于离卦之中,躁动有余,而沉稳不足,没有适应变革的能力。仅这三点,就决定了初九不可能有所作为,更不能轻举妄动。所以初九只好取用坚韧的牛皮把自己紧紧地包束起来。不过初九用黄牛的皮革来包束自己,并不是仅仅由于黄牛的皮革相当坚韧之故。这里的“黄牛之革”是含有深刻喻意的。黄为中色,比喻持中驯顺,牛革为坚韧之物,喻示着守常不变,这就暗示初九当革之初始,只应以持中驯顺之道巩固自守,还不应该有所作为。如果这时初九轻举妄动,我想不但不会获得益处,还会适得其反。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译文六二:在“己日”这一交相转变之日,进行变革,行动起来必有吉祥,不会有什么咎害。

《象传》说:在己日这一交相转变之日,果断地进行变革,行动定可获得嘉美之功。

解读六二阴柔得正,又居中位,柔顺而有中正之德,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变革的主观条件。首先要把握变革的时机。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发展,旧的东西非革不可,已经到了亟须转变的“己日”,六二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否则将遗恨终生。此外,六二还需要获得一定的外援。六二处下卦之中,居中得正,九五处上卦之中,也是居中得正,正好与六二形成正应关系,可给六二以有力的帮助。六二凭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实行变革,一定可以获得成功。所以《象传》才说“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译文九三:急于行动必然有凶险,坚守正道以防备后患。有关变革的舆论必须要经过多次研究和审慎的考虑,才能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任。

《象传》说:变革的舆论已经经过多次研究与审慎考虑,还要往哪里去呢?

解读从爻辞来看,九三似乎没有六二好。九三以阳刚之才居阳位,并不居中得正,说明九三只是个躁动之才,像个楞头青。这样的过刚不中之才如果躁动而往,结果必然是极为危险的。所以爻辞极力告诫说“征,凶”。爻辞要求九三“贞厉”,即坚守正道来防备危险。既然采取行动会有凶险,说明此时宜于审慎稳进,不宜贸然行动。爻辞已经点明:“革言三就,有孚。”对变革的舆论,必须要经过反复多次的研究探讨,进行审慎周密的考虑安排,证明变革确实合理可行,没有什么问题,同时,还要能够得到人们的理解与信任,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九三才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如果事情已做到这样的至审至当,自然哪儿也不要去。其他的路都不要考虑,可以放心大胆地走变革这条路了。故《象传》说:“革言三就,又何之矣。”九三爻辞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审慎考虑,三思而后行,否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言,信志也。

译文九四:悔恨消失,得到大家的信任来革除旧命,必获吉祥。

《象传》说:革除旧命必获吉祥,说明九四对自己的变革之志有坚定的信心。

解读九四已进入上体,革道将成,变革的行为已经得到人民的理解与信任,不再有任何怨恨,变革后的美好蓝图也已经清晰可见,前景一片光明,所以爻辞说:“悔亡。有孚,改命,吉。”九四以阳刚之质居阴柔之位,处位不当,应该有悔。但是九四是刚阳君子,有“革”之才,而且又有柔相济,不偏不过,何况卦已过中,正当水火相灭相息的变革之时,九四具备了这样一些优越条件,革之必当,纵使人们有怨恨也当消失,所以说是“悔亡”。改命实际上就是变革天命。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译文九五:大人实行变革,其道如虎身之纹。昭然易见,不须占问就可以相信。

《象传》说:大人实行变革,其道如虎身之纹,昭然若见,说明九五的美德昭彰炳焕。

解读九五是革卦之主。九五为阳爻,居中得正,又处尊位,所以称为大人。大人是变革的主体。大人实行的变革,其事理非常显明,天下人知道大人推行的变革是顺天应人、大公至正的,没有什么阴谋可疑之事,就像是老虎身上的斑纹一样昭然可见,天下人看得清清楚楚,无不信从。《象传》解释说:“大人虎变,其文炳也。”“文”表面上是指虎纹,实际上是喻指九五中和之德。正如《周易集解》中引马融的话所说的“虎变威德,折冲万里,望风而信”。可见“德”是多么重要,任何人在推行变革之时,能够做到德行天下,革道显明,天下人自然会云集响应,这样的变革前景当然美好。难怪司马迁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九五爻辞要求领导者要以德治人,以德行事,这对今人仍有很大的启发。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译文上六:君子们像斑豹那样助成变革,建立功业,小人们却只是表面上赞成变革,内心里未必真正有所认识,这时如果继续行动则必凶无疑,只有静居持守正道才能获得吉祥。

《象传》说:君子们像斑豹那样助成变革,建立功业,说明上六的美德因有大人的映照而越发蔚然成彩;小人们表面上赞成变革,而内心里未必真正对变革有所认识,只是对君主变革的顺从而已。

解读九五正是全面革变之时,上六则是变革成功后的继世守成之时。以周朝建国为例,大人虎变是文王武王变革创制,事理显明昭著;君子豹变则是成王康王继业守成,润色大业。天下之事,变革之前,主要的问题是变革;一旦变革成功之后,主要的问题就不在于变革而在于守成了。上六这时如果还要继续采取变革行动,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上六变革既成,重要的事情当然不在“征”而在于居贞守成。虎之斑纹炳然可见,豹之斑纹细密蔚溽。根据这个特点,将全面变革的九五喻之为虎变,意为大人的全面变革事理炳著,文明可见;将继业守成之上六喻之为豹变,意为君子润色鸿业,使变革之事理更加细密,以各项法律制度的形式将变革的成果及每一个细节固定下来,继续下去。孔子认为,小人们因为处在治于人的地位,未必对变革有自己真正的认识与理解,往往是革面不革心,只是在表面上赞成变革而已,所以上六当此大局已定之时,要好好地巩固变革的胜利成果,持守正道,以使老百姓逐渐享受到变革的利益,使他们由革面而发展到革心。如果此时不安守既有成果,又思变革,势必会过犹不及,导致凶险。